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读《郑板桥集》,其论读书之道,颇有见地,概而言之有三: 一曰多问:所谓“学问”二字,“须要折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主张“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二曰精读。板桥并不否定多读之益,但贵在有心得。他在家书中写道:“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反对“篇篇都读,字字都记”的死读法,“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要泛中有精,如“东坡读书不用两遍”,  相似文献   

2.
<正>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郑板桥有诗云:"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这个问就是深一层的提问——追问。什么是追问?顾名思义,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问,穷追不舍地问,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教学一开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肯定是浅层次的、模糊的,追问就是引导学生从表面到深入、从模糊到清晰的一把钥匙。学生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思维渐渐明朗起来,思路渐渐清晰起  相似文献   

3.
谈“问”     
谈起学习 ,大多数人主张勤奋刻苦 ,持之以恒 ,这当然是对的 ,但也需讲究方法 ,这方法的一种就是问。王充说 :“不说自知 ,不问自晓 ,古今行事 ,未之有也。”在学习中 ,我们应当边学边问 ,多想多问 ,不然怎么叫“学问”呢 ?“问”是很重要的 ,但怎样能才问得“好”呢 ?郑板桥说 :学问二字 ,须要拆开学 ,学是学 ,问是问……读书好问 ,一问不得 ,不妨问数人 ,……他告诉我们 ,遇到疑问 ,就要反复地去请教别人 ,要问得透彻 ,问得深入 ,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问是问了 ,但没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 ,问的时候又往往不善于思考 ,问其然不问其所以…  相似文献   

4.
一、质疑——学生智慧的空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问得巧,愚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陶行知。  相似文献   

5.
梅艳 《考试周刊》2013,(33):35-36
质疑善问,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善问,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知识,以便教师教学有的放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郑板桥有诗云:“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这个问就是深一层的提问——追问.什么是追问?顾名思义,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问,穷追不舍地问,打破砂锅问到底. 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教学一开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肯定是浅层次的、模糊的,追问就是引导学生从表面到深入、从模糊到清晰的一把钥匙.学生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思维渐渐明朗起来,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思维的活跃性被激发起来,顺着老师的指导,逐层深入,到达知识的彼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老师的引导不断碰撞,精彩的交流不断呈现、理性的思考熠熠生光.因此追问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美丽的课堂.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消耗语文教学时间最多的一项教学活动,然而,收效却十分微弱。学生天天上语文课,可是不明白从语文课中到底学会了什么,有的学生连朗读一篇文章的基本能力都很差,更谈不上如何读书。分析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得不多讲;二是为了表现启发式教学,教师不得不多问;三是不敢相信学生,教师不得不多包。以致挤占了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学生在  相似文献   

8.
在新教材使用中 ,我实验了“自读质疑式”阅读教学 ,我觉得这个方法对培养学生勤查、勤问、勤思 ,促进学生发展行之有效。“自读质疑式”阅读教学分课前预习 ,预习情况展示 ,围绕课时目标自读、质疑、讨论、检测与迁移训练四个步骤。一、落实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为了不使课前预习流于形式 ,将课前预习落到实处 ,我的作业原则是布置预习就不留其他书面作业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搞预习 ,明确要求学生预习作业不得轻视。并设计统一要求 :开学初每人准备一本读书笔记本 ,对每课预习内容做记录。统一的预习步骤是 :1自读全篇课文 ,勾…  相似文献   

9.
<正>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科学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见,"疑"是培养一个人数学素养的最根本元素之一。我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是思考怎样把知识点讲清、讲透;还是思考怎样设计障碍、陷阱,让学生质疑、探究、反思?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质疑主动质疑就是让学生敢问、爱问、善问。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2005,(9):30-30
谈到读书方法,林语堂认为,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读书知味,都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都是因为读不合适的书,及不得其读法。  相似文献   

11.
年年读书日,今又读书日。但对每年的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知道的有几,更遑论努力读书了。这绝非信口雌黄。每当读书日期间,你若问一问身边的人,对此节日的知晓度,多数人会满脸茫然地说:真的,“世界读书日”,我怎么没听说过?可见,世界性的读书节并未真正达到它应有的初衷而走人人们的视界。读书,对一些人来说是件太奢太侈的事。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人不少,但真正理解读书意义的人不多.如果你想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那不妨请你先了解一下——  相似文献   

13.
严伟 《小学生》2012,(8):76-76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产生许多疑问,但由于学生的不敢问、不善问、不会问,影响着他们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课堂质疑能力,为学生终身所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质疑,并教给他们质疑方法,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质疑的能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质疑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容地、实实在在地去质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扶——引——放”的方法,由浅人深一步一步地提高。  相似文献   

14.
聋生由于听力语言障碍,在别人面前常常保守、自卑,不会轻易提出疑问,总担心自己问错或问得太简单被人取笑。因此,要使聋生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敢于质疑,就要消除聋生这种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从情入手,用温情去营造一种轻松、平等、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消除他们质疑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敢问。哪怕问得  相似文献   

15.
质疑,是思维广阔而深刻的表现,解疑又是进一步探索的开端。没有疑问,则不思、不得。反之,只要多读、勤思,就会有疑。那么,怎样解疑?一是要问,二是要思。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读中质疑,读中解疑。  相似文献   

16.
为学极要求把篙处着力。到工夫要断绝处,又更增工夫,着力不放令倒,方是向进处。为学正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妨。及到滩脊急流之中,舟人来这上一篙,不可放缓。直须着力撑上,不得一步不紧。放退一步,则此船不得上矣。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芽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要充分尊重学生,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教师不仅不应指责,而且还应肯定其大胆质疑的精神;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对有价值的问题,应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出答案;对有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有益读书的“六法”知识的获取,在于读书时的记忆要深。“过目不忘”的人是几乎没有的,但我们采取什么有效的办法,才能使我们的学习能力倍增?读书也与人的心理、生理特点相关联,不妨记住下面读书六法:  相似文献   

19.
(一)在质疑驳问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来自质疑驳问。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  相似文献   

20.
张相宁 《甘肃教育》2008,(11):21-21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提出问题,这对于理解阅读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标志,辨识的头绪,或者初读时候提出一些,重读时候又提出一些。”另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也说过:“学问,学问,作学生要会问。”“质疑”是这样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质疑,如何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研究质疑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