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对于眼下中国网络和网络的现状,从各种媒体、从街谈巷议、从亲朋好友那里,我已经知道了当今网络世界的基本概况了。事实上,我认为似乎不应当称之为“网络世界”,因为网络世界不能反映网络的真实面貌和状态。如果我们改成为“网络社会”,可能会更准确一些。这样,即便是阐述起来也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视阈内.因其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而得到公众和政府的“厚爱”.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影响。网络舆论的“盛宴时代”。除了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激增等内在因素有关外,更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政治环境、整体媒介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3.
闵大洪 《传媒》1999,(5):32-33,35
一、我国报刊网络传播现状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尤其是1995年国内网络向社会开放提供因特网的全部功能和服务以来,众多的报刊媒体纷纷与网络“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双重逻辑下,中国社会已然呈现出网络社会的特征.网络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而网络社群则是网络社会中人们新的结群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在当下的多元社会中,网络社群在社会治理的多元体系中日益成为其中的一元主体.提出并重构网络社群概念,能激发我们“社会学的想象力”,了解并洞察我们身处的历史和社会生活;而且,重视网络社群的崛起及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对建立民主和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然而,面对汹涌而至的网络大潮,人们更多的是在进行技术的准备,却未能足够地关注心理与道德的“堤防”。因此,当随之而来的社会网络道德失范猝然发生并呈蔓延之势时,未能做好充分准备的社会教育体系便陷入了失措和恐慌。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问题的研究有必要从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网络活动特征入手,对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问题出现的必然性、网络社会德育的可能性和影响机制等问题作深入的心理与社会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网络治理30年历程的突出成就,是为中国全面迈向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提供宝贵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和引领变革的参照性。本文遵循互联网技术的全球演进历程和内在逻辑,以年代为划分标准,系统梳理跨越1990年代、2000年代、2010年代和2020年代四个阶段的中国网络治理30年演进历程,挖掘和提炼关键事件和重要节点,总结概括中国特色网络治理路径和模式。中国网络治理始终契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性,基于问题导向进行实践摸索,以超越传统全知全能型政府思维的“政府去中心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成事实上的“一体多元模式”,这也成为中国网络治理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和突破。中国网络治理的制度创新是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和驱动创新的根本所在,更为新形势下全球网络治理提供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网络流行语中有一类往往带有着“无厘头”特征,本文称之为无厘头网络流行语.无厘头网络流行语延承了电影和文学语言中无厘头的特点,荒诞离奇,看似无中心、无目的,但其实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反思.本文分析了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体现,探讨了网民热衷于创作使用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动机,最后解读了无厘头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8.
吴碧琦 《新闻世界》2013,(9):142-143
“虐猫事件”“切糕事件”“躲猫猫事件”“表哥事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百万点击率”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现代网民在社会发展与监督中日益增强的地位,已成为我国社会的一道奇观。本文将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心通桥”网络行政,是使用网络这一载体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是郑州市委、市政府依托中原网打造的全媒体网络行政平台。形象地讲,也是一个拥有4000名“网络公务员”的“网络政府”,每天在正常工作时间,通过网络接收并处置来自网友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民生诉求。自2011年10月27日至2013年6月17日,“心通桥”上线以来共接到网友各类建议和投诉52323条。其中,被相关职能部门回应和受理的有449131条,回复受理率达93.9%,已办结数量为42036条,办结率为80.34%。  相似文献   

10.
张颖 《新闻爱好者》2010,(1):101-102
近几年,网络世界的“繁荣”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其中,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最值得我们关注。在网络上揭露的种种重大事件、“瞒报”丑闻使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纸是包不住火的”。社会现实不再只是单方面丰富网络舆论的内容.反过来.网络舆论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在网络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并化身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力量改变着现实社会。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发生了频繁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蒋文玖 《大观周刊》2012,(14):189-189
网络是通过互联美系构成了一个社会,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的一种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世界在互联网上发生了异化。网络的虚拟性表现在网民身份“隐形”、网络空间“虚拟”、网络实际运行“无序”。  相似文献   

12.
邬江 《网络传播》2007,(7):30-32
“网络监管最有效的方式是法治,法治作为文明社会最公正最有效的治国方式,当然也是建设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明的有效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1997年可谓世界上网络发展年。在中国各种网络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各个不同领域。 为实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国人事管理网络化、自动化、科学化、无纸化。国家人事部信息中心和益康信息工程公司合作成功地开发了通用人事管理系统(GPMS)。并且相继被各大部委,人事司等各单位所采用,建立了各自的人事管理的局域网、广域网。使中国这个人口庞大的人事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这是一件非常可喜可贺的大事。  相似文献   

14.
“对话范式”是近年来指导国际传播实践的重要范式。然而伴随海外社交媒体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场域,传统“对话理论”面临社会网络关系盲区下的对象偏离和叙事错位困境。本文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聚焦海外社交媒体场域,结合数博会海外社交媒体传播实践,提出国际传播“对话范式”应基于海外社交媒体网络社会关系情境,引入“互动关系”“议题参与关系”和“权力关系”三大社会网络关系线索进行对话重构,以促进国际传播真正“对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金  闵大洪 《青年记者》2004,(10):37-39
赵:闵教授,您好! 很高兴今天能和您聊一聊网络舆论的问题。我们知道,传统媒体在发布新闻、引导舆论、监督社会时,话语权主要是由媒体方控制,公众难以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而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为网络传播新闻、进行舆论监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普通受众拥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关于社会事务、甚至对政府、政府官员的意见与建议。人民网当年对“南丹事件”的报道让人记忆犹新,近一段时间,黄金高在“强国论坛”上的长信、“中国舆论监督网”对原济宁下跪副市长的事件披露,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下跪副市长”也因此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被逮捕。这些事例表明,网络正在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  相似文献   

16.
杨雅  张佰明 《青年记者》2017,(12):22-24
在互联网成为社会操作系统且超过半数人口使用网络的中国社会,基于网络渠道传达的公众舆情已然成为社会总体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而对于网络伦理舆情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对当下中国社会总体伦理状况的把握和判断. 对于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而言,伦理价值在弥合人际关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所谓伦理价值,是指社会成员明确界定相互间的行为规范,通过人伦之理维持文化共同体秩序的和谐与稳定.网络伦理舆情,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伦理价值标准模糊与缺失的问题在网络场域中的移植,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虚拟空间的新问题.当前,传统伦理价值面临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叠等诸多挑战,①如何对当下网络伦理舆情现状做出较为清晰的梳理,为伦理舆情秩序重建提供现实基础,这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赛博文化”与人类的孤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是“器用”与“道统”的结合,传播手段一定会“内置”为文化要素;网络文化所建立起来的虚拟世界使人类距离“物本”越来越远,因此产生了两种“主体间性”感性孤独将带来感受能力的蜕化,破坏主体的完整存在,影响人的自然质量;网络也会影响人的社会质量,信息崇拜破坏有意义的相对封闭状态,使人类文化失去理性孤独,“速度”将高于“深度”,成为社会智慧主流,包装的文化快餐将更进一步地排挤精致的文化大餐。“文化轴心时代”的学术大师与艺术大师在未来社会很难产生。  相似文献   

18.
当下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各种利益相互交织,社会生态急剧震荡,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似乎都郁积了满腹牢骚和怨气, “一语不合,兵戎相见”的情况时有发生, “见官即仇,逢官必反”的积怨之气愈加厚重. “网络戾气”就是这种现实社会的暴戾之气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延伸,而互联网媒介技术的传播特质以及网络文化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得“网络戾气”又具有其特殊性.文章根据“网络戾气”的多元表征,借鉴中医学上对“戾气”的医治规律,探讨“网络戾气”的根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谭珂 《新闻窗》2009,(5):93-94
2009年上半年,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从“央视大火”到“躲猫猫”,从“杭州七十码”到“邓玉娇案”,这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背后,闪耀着公共领域思想的光芒。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新闻业的传播生态,并反哺于我们的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20.
舆情是公众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是社会心理、社会态度的外部表达。今天,大数据技术与新冠疫情叠加,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世界的舆情环境,也造成了当前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变化。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生活、经济环境、社会治理、国家安全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均出现极大的“不确定性”,舆情研判、舆情治理成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工作。面对网络舆情对治国理政产生的重大影响,中国社会需要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争取在舆情引导和国家发展中把握更多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