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新闻界》2015,(2):74-78
在全球一体化、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全媒体新闻人才培养是当今业界普遍关注的教育核心问题。实践能力是当下新闻专业学生培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如何提高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体育院校新闻教育工作的一大课题。本文从调查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状况入手,对六所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进行分析,根据新形势下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培养的新特点,提出体育院校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只不过在记者采访中的社会交往与一般的社会交往不同,它是在新闻领域中发生的。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里说:“采访的过程,就是社会交往的过程。”外国新闻学者认为,新闻事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采访离不开与人打交道,如何与采访对象有效沟通,如何表达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情感,往往成为一篇好新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收集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新闻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步骤。而且新闻采访主要是沟通性质的工作。因此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对于整个新闻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新闻采访中主要出现的沟通问题,结合知名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和沟通技巧,着重探讨新闻采访中的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4.
高职新闻专业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希望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改革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强化,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奠定基础。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新闻专业虽然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尝试性的开展了实践教学探索,然而从整体上看实践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还需要具体分析当前高职新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提升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意义与必要性,之后文章提出了提升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途径,其中提升新闻采访能力途径包括了解新闻事件背景与注重采访沟通技巧,提升新闻写作能力的途径包括真实与情感相结合、思想与意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热点事件和信息的主要载体,想要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就要求记者必须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善用各种沟通技巧.但是从目前的新闻采访来看,大部分记者对沟通技巧的把握都不够灵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采访沟通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沟通技巧运用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带来有力的参考,从而提升记者的采访沟通技巧以及新闻作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客观性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客观性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采访取得更好的成效,进而提升电视媒体以及电视新闻记者的竞争力。本文以民生新闻采访作为案例,对新闻采访中如何把握客观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对电视民生新闻采访把握客观性的重要价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视民生新闻采访客观性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强化电视民生新闻采访的客观性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乔秀峰 《传媒》2019,(5):85-87
新闻专业对实践要求非常高,但是在我国的高校新闻专业教学中却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或者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满足行业需求等问题。本文结合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在简要阐述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困境的基础上,分析了项目化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势,并重点从三方面入手提出了项目化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琴 《采.写.编》2017,(2):121-122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符合媒体需求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地方高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上遭遇到课程偏重理论、实践课程缺少、课程体系建立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部分和新闻制作各环节的基础,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及新闻时效和互动的效果。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采访特点,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来实现,这又决定了他们是有共性的。新闻采访并非简单的我问你答,它存在着很多的技巧,要从准备、提问倾听等方面着手,这些技巧和新闻敏感性一样,都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1.
袁颖 《新闻窗》2014,(3):10-11
新闻采访是新闻行业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而现场观察则是记者在采访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对记者取得真实材料、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加上记者勤跑、善观察,仔细留意身边的新闻线索,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做出可读性强、新闻价值高、真实而具震撼力的新闻报道。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怎样观察现场新闻事件,从中寻找新闻线索?如何与被访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从中挖掘出重要的新闻信息?采访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掌握哪些访问方法、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2.
王永伦 《报刊之友》2013,(7):149-150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普通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业务课程。但该课程面临挑战、困境重重,出现教学理论性过强,新闻实践不够精深等现象,学生新闻专业发展理念缺乏,未养成热爱新闻的习惯等问题。将“课前新闻播报”引入课堂,将在课堂内外建构专业化与习惯性新闻实践。为此,在阐述“课前新闻播报”内涵及应用的基础上,探析其在养成学生关注新闻、热爱新闻的习惯,有助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其职业志趣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阴雨永  安林瑞 《新闻世界》2013,(12):158-159
普通高校新闻专业的新闻采访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蒙作用,所以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汲取优良的教学传统,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育红 《青年记者》2006,(16):78-79
新闻采访是记通过观察、访问获取新闻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讲,记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占被动地位。那么,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接纳关系,以最佳方式取得最佳的采访效应,是新闻工作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新闻采访活动中,提问是关键。本文在分析新闻采访提问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并就如何提高新闻采访提问技巧的能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一、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训练体系迫在眉睫《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学会采写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学会处理和交流信息,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高低。但目前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训练的现象,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  相似文献   

17.
新闻采访是新闻实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其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问题。新闻写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采访的成功,现代新闻采访不仅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高超的采访技巧。采访技巧可以顺利拉近新闻记者与被采访者的关系,使其更好的实现对话、沟通,从而完成整个采访任务。本文拟根据当前新闻采访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具体采访实例探讨如何正确运用采访技巧,以期提高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18.
梁岩 《河北广播》2006,(5):75-76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前提,好的新闻作品,都是记者深入细致采访的结果,而采访是从接近采访对象开始的,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的沟通、联系,达到掌握新闻素材,完成新闻作品的目的。笔者在新闻实践中体会到,与采访对象接近和沟通,记者要走进采访对象心灵深处,做一名心灵的捕手,要有敲开采访对象心灵大门的本领,让他们觉得记者可亲可信,有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想告诉你。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运用实践能力和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发现、甄别和获取客观世界存在的新闻信息资源的过程,客观产生的信息必然要经过人的意识、记忆、思想的多重加工,采访本身也要用自己的感官、心灵去把握和体悟信息所蕴含的意义,很多时候,采访面临的不是作为场景的客观变动,而是人们深广的心灵,如何开启心灵的门扉,取得丰富的,真实的信息资源,就是新闻采访中的关系学所研究的主要课题,它主要包括如何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短时间内与陌生人建立交流途径,如何排除交流中的“噪音”,如何剔除交流中的虚假信息,等等。  相似文献   

20.
胡蕾 《新闻窗》2014,(5):89-90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历来都是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业务课程。作为独立院校,因为本身资源的限制及其新闻采写课程实践的特殊性,使这门课程的改革提到了日程。本文结合目前独立院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探讨此门课程的改革方法,以期对实际教学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