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土壤污染的植物根际修复通常与植物根际微生物、分泌物紧密相关,根际微生物群落变化与土壤污染物在根际环境中的动态,可能是对土壤污染成功进行植物根际修复的基本过程.本文介绍了有关根际微生物在根际环境中的动态、有机污染物在根际环境中的降解转化与土壤有机污染的植物根际修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微生物技术及产品的研究。通过创新修复思路和修复途径,研制修复盐碱地土壤的微生态制剂,为复合型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前瞻性方法,也为未来大面积的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王璐 《内江科技》2009,30(2):114-115
农药是重要的环境污染物,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土壤中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土壤恢复到健康状态。本文介绍了土壤污染的几种常用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壤污染的区域差异与分区治理修复策略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我国已实行分类、分级的土壤环境监管工作,但尚未融合分区治理修复策略。自然地球化学异常或人为污染物空间排放差异可使土壤环境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实行区域土壤污染的分区治理符合土壤污染的客观性和人为性。文章在分析土壤污染的自然与人为成因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土壤污染区域差异性的分区治理修复策略。建议积极推进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防治法,允许地方制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及加强支持土壤污染的分区治理修复与安全利用的科技创新,包括加大区域土壤污染与修复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示范先行区建设,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及区域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文章还建议建立健全我国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综合监管与改善技术体系,构建土壤污染分区防治体系,支持区域土壤环境监管,确保区域土壤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何欢  肖强 《情报探索》2015,(1):60-65,74
介绍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分析土壤污染修复的必要性,总结目前主要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及其使用范围和优缺点。利用Orbit专利分析系统,从专利申请量、专利权人、发明人、IPC分类等方面,分析国内土壤修复技术的专利,并揭示该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的土壤污染趋势越来越严峻,很多的耕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污染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骤然锐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针对我国土壤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相关部门也予以了高度的重视,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开始将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到土壤污染治理中,本文就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上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泥炭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概况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泥炭是沼泽中死亡植物残体长期积累转化形成的有机矿产资源,是高效的土壤改良剂,天然的离子交换剂和吸附剂,植物和微生物优良的生长载体,在土壤改良、植物生长,微生物培育,重金属去除、有机物降解,废气吸附等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综述泥炭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并探讨泥炭作为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方法衔接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形成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造成污染现象的原因不同,选择的治理方式也会有差异。在当前的环境治理工作中,治理农田重金属污染已经变得极为紧迫。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主要是因为被遗弃的废弃物中含有重金属,其在农田的土壤中产生过量沉积的问题,最终造成土壤污染。阻控这种污染问题时,可考虑使用微生物技术来强化阻控效果。本文研究运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应对农田重金属问题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6)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生态问题中的重点环节,而在环境问题中,土壤污染是几大污染源之一。土壤遭受污染会影响作物产量,甚至于污染地下水,因而土壤污染问题一直是防治污染的重点环节。多环芳烃等类似的污染物,是化工企业常见的污染源,所以本文旨在对当前焦化厂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机械能分析,并探究微生物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林笑 《华夏星火》2014,(10):46-47
面对大范围大面积的土壤污染超标率,土壤污染修复产业承担着万亿级规模的市场预期。随着土壤环境保护立法进程加速,有望催热土壤修复产业。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0,(17)
土壤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壤也是污染物的最终融解体。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刻不容缓,土壤污染治理的形势较为严峻。从生态学原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对解决传统土壤治理瓶颈问题,提高污染治理效率意义重大。在国家大力倡导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应当加大污染治理,大力的研究推广土壤的生态修复技术,从而有效防止土壤污染,满足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问题是现阶段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而土壤污染本身具备累积性、不可逆性的特征,很难从根源上做到完全恢复。因此,针对于土壤修复技术与实践工作的研究工作就成为了主要的工作内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农业修复等多种模式,对其技术特征与应用范围的研究工作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土壤中多环芳烃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环芳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机材料的不完全燃烧,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巨大的危害,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尤为严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将微生物固定于载体材料上,有望提高修复效率。作者论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以及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最新进展,并对今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电镀行业是产生重金属污染的主要行业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镍污染是国内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在对某电镀企业厂区土壤监测结果分析评述的基础上,通过探讨比较分析生物修复方法中的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各方法利弊。推荐采用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对该区域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15.
河流管理经常面临污染物来源不明及污染源无法归责的问题,此外如何评价河流生态修复效果也是目前河流管理的一个难点。文章介绍了一种微生物群落分析技术――Biolog技术,并尝试用于河流污染源的分析与河流生态修复效果评价。该技术可以通过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来对污染物来源进行分析,也可从微生物群落组成来提供生态修复的一个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能源短缺、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发可再生新能源已成为各国的当务之急.我国目前在建的生物柴油产能高达300万吨/年,但产能利用率不足10%,行业发展遇到瓶颈.通过国际合作解决生物柴油产业的瓶颈问题,促进该产业发展,对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我国土壤环境污染态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植物修复作为一种廉价的绿色治理技术,目前已在国内外取得较大的研究进展,先后找到了几十种超富集植物.但这些超富集植物大多为草本,种植的经济价值不高,因而植物修复污染土壤技术至今难以获得大面积应用.选育修复污染土壤的油料作物,用以生产生物柴油,并解决土壤植物修复领域的关键问题,促进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解决土壤污染及能源短缺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土壤污染也随之成为环保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农田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及土壤污染的重要部分,农田污染的研究也成为了土壤污染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阐述了沈阳市农田污染的现状,并结合国外研究探讨了农田土壤污染的原因,为土壤环境损害的评估与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污染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同时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环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应从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切实加强土壤污染物来源控制、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土壤污染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成因复杂, 危害严重, 同时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土壤环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 应从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切实加强土壤污染物来源控制、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以及污染土壤的主要几种类型及其生物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提出生物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