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系统综述了中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与监管需求、国际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研究态势和中国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研究现状;展望了中国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的未来研究与发展, 强调了科学认识土壤环境系统和研究农用地及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控和修复科技的紧迫性, 提出了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科技专项研究的建议, 以促进现代土壤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 加快土壤修复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土壤污染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 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成因复杂, 危害严重, 同时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土壤环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 应从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切实加强土壤污染物来源控制、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与防控策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污染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同时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环境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下一步,应从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标准、切实加强土壤污染物来源控制、严格管控受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消除绝对贫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基础上,亟须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文章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治理与科技扶贫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石漠化治理及其成效,总结了将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形成的“环境移民-易地扶贫-生态衍生产业培育-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科技扶贫体系,剖析了当前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建议:统筹区域整体性治理,推进植被景观恢复,发展可持续生态衍生产业,提升生态治理与社区融合发展的协同性;建立重要生态空间分区、分类管控政策,以实现科技扶贫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融合;提升区域“造血”功能,服务于脱贫地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和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5.
绿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底色。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从水资源管理与节水技术、水环境治理与人类健康保障、土地退化防治技术与示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陆地生态系统修复机理与模式、面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6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研究领域。期待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合作,助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管的有效职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管的现状,然后提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离不开依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监管、监督、协调职能的发挥,能够有效的监管区域性金融机构及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7.
论科技治理     
科技治理是公共治理理论在科技管理领域的延伸,理论背景包括科学治理、技术治理和府际关系理论。科技治理的特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纵向和横向科技活动的复杂结合,这种结合又分为协同、依赖、导向以及耦合等四种政府间科技治理关系。科技治理对我国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对耕地与农产品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还损害民众的身体健康, 影响社会稳定。目前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区域土壤污染现状和污染特征, 研发集成各类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材料和装备, 以污染重、影响面大的矿山开采及其下游流域为治理单元, 建设若干技术体系相对完备、示范效果比较突出的重金属污染连片综合治理示范区。通过综合治理技术的集成示范应用, 大力提升土壤污染治理效率, 探索产业化发展途径, 并在全国同类区域推广应用, 加速解决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竞争力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目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被视为“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重点评价了湖北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知识技术流动状况,进而提出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0.
重视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研究 防范生态与食物链风险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微塑料污染作为新型环境问题受到全球重视。相对地,土壤特别是农用地微塑料污染尚未引起广泛关切。文章综述了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积累、降解、迁移及其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的潜在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相关的加强研究和监管对策建议。文章指出,农用地膜破碎、有机肥施用、污水灌溉、污泥农用、大气沉降以及地表径流等已成为土壤中微塑料的来源,可能导致土壤—食用性作物中微塑料积累和影响土壤生物行为。文章认为,对于进入土壤中的微塑料的存在形态、迁移、降解及其环境风险,在动植物中的积累及其生物生态、食物链的风险,进而对人体健康的风险等都还缺乏研究与了解;对如何加强土壤微塑料污染防控和修复,也缺乏探讨与意识。因而,文章提出要重视土壤中微塑料污染研究,以防范生态与食物链风险;并建议未来我国应加快土壤微塑料分析方法的建立,尽快部署开展土壤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治理研究,探明微塑料、添加物质及其降解产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释放、转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评估微塑料及其复合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食物链和人体健康的风险,建立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源头管控和修复技术体系,为土壤及陆地生态系统微塑料污染监管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大型复杂污染场地的污染治理修复是国内外环境领域面临的重大难题。大型复杂污染场地具有影响范围广、污染物种类多、生态环境威胁大等特征,这类场地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认知和高效治理修复都面临巨大挑战,其中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形成机制、污染源的精准识别、智能决策优化等关键科技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大型复杂污染场地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呈集群式分布,涉及化学品制造业、石油等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基于我国国情,文章提出了大型复杂污染场地修复治理的关键“三步曲”(TSRTCM),从调查评估与科学认知、方案决策与技术筛选、工程实施与监测评价3方面着力破解修复治理难题。大型复杂污染场地环境修复能有力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助于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面临侵蚀、酸化、肥力衰减、重金属污染、季节性干旱等退化问题,造成红壤生态系统退化和土地生产力下降,制约了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85年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建站以来,系统开展了红壤生态系统的长期观测和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红壤退化与修复、耕地地力演变与提升、红壤养分循环与高效利用、红壤污染与治理、红壤生态农业模式与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在红壤发生方面,发现现代脱硅富铝化过程仍在继续,小流域土壤自然酸化速率较低;针对红壤农业利用中的加速酸化,研发了抑制质子产生和提升土壤抗酸化能力的新方法,挖掘了红壤区新的耐铝植物资源,揭示了植物耐铝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了红壤区土壤侵蚀多尺度监测方法,编制了土壤可蚀性因子分布图,查明了红壤侵蚀演变和崩岗发育机制,建立了侵蚀红壤的开发性治理模式;探明了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发生规律,揭示了红壤孔隙形成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的水文通量,研发了农田水分高精度远程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了低丘红壤区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建立了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和稀土元素迁移预测模型,提出了红壤和水稻土安全阈值,集成了红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模式;查明了南方红壤地力和养分平衡的演变状况,揭示了红壤碳氮转化生物网络的驱动机制,提出红壤大团聚体生物培肥技术;创建了江西省耕地保育与持续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了红壤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红壤区耕地质量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新一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借用并优化刘君构建的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05—201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显示,全国各省域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断提高并保持良好发展趋势,但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科技发展存有较大差距。在科技创新结构方面,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虽有提高,但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始终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为此,可通过建设科技城、实施高等教育圈发展战略等措施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只有准确把握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并精准发力地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本文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构造超效率EBM模型评价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采用泰尔指数方法揭示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运用QAP方法识别科技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呈现上升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实现了快速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而技术市场交易额的区域差异成为科技创新效率区域差异的决定力量。新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准确认识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现状及其区域差异,对于全面协同提升中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重金属污染土壤风险控制区划的研究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全国约有19.4%的耕地调查样点超过土壤环境质量限量标准。由于我国土壤污染程度的区域尺度空间分布不均衡以及造成污染的重金属种类繁多、受污染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因此需要通过风险控制区划实现不同地区的风险控制和土壤修复。文章在介绍土壤重金属风险控制区划的系统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土壤重金属风险控制区划方法体系,包括土壤重金属风险分区分级方法和重金属风险控制与修复区划方法。  相似文献   

16.
深入研究大数据产业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和途径,有助于发挥大数据产业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作用。通过探讨大数据产业与区域科技创新的关系,从驱动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等方面阐述大数据产业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双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管理等方面分析大数据产业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路径,以济南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大数据产业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为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志刚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0):1127-1132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是我国非常宝贵的重要资源禀赋。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是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不二选择。科学技术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实践依靠科技创新保护利用黑土地的发展路径;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支撑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体系化能力;集成优势科研力量和各方创新资源,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科技创新。未来,科学技术部还将自觉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努力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