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土地沙漠化的逆转与生态治理政策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为本”,实施生态治理政策的战略性转变,是土地沙漠化逆转后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纪之交,中央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移民等一系列的生态治理政策,并完善了防沙治沙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治沙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实施重大生态治理政策以来,在政府加强对土地利用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农户的生态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沙漠化快速蔓延的趋势得到遏削,呈现出“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局面。但是,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急需在沙漠化治理政策方面做出战略性的调整,以便实现沙漠化治理效果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樊晓英 《百科知识》2010,(17):28-29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生态环境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草原和森林以空前的速度退化,沙漠化的趋势正从各个方向向人类生命区推进,中国也是世界上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威胁,很多专家甚至是民间人士都提出了很多治理沙漠的对策。然而,在这些治理沙漠化的对策中,还是有一些观念上的误区的,现将其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3.
土地沙漠化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7%。当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所以,研究我国土地沙漠化治理的问题必须提到日程上,保护性耕作对于土地沙漠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态势及其治理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基于多年来研究沙漠及沙漠化的基础上,扼要介绍我国沙漠化现状、发展趋势及治理模式。土地荒漠化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国际上对此极为关注,1977年联合国专门召开世界沙漠化会议,提出全球向沙漠化进军的行动纲领。我国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5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其中,干旱区沙漠(戈壁)116.2万平方公里,干旱及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湿润半湿润区风沙化土地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中国土地沙漠化的趋势是局部改善,总体上仍在发展。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7.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1万平方公里。当前治沙的重点应放在沙漠化土地上,特别是对那些正在发展的和已经开始沙漠化的土地,既要防止其发展,又要恢复土地的生产力。对于沙漠(戈壁)的治理,重点应放在位于其边缘的绿洲。除了采取措施保护现有绿洲、交通干线,工矿居民点等免受风沙危害外,还应进行综合开发、建立和扩大新绿洲。根据风沙化土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可以充分利用其周围地区丰富的劳动力和经济、技术发展的优势,进行全部开发。  相似文献   

5.
安凤生  孙培福  彭志成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0):152+231-152,231
沙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是沙漠治理的两个关键问题,为此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全球100多个国家有35%的陆地面积受到沙漠化的危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动和严重关注.1977年8月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上,通过了一项《向沙漠化进行战斗的行动计划》.同年12月第32届联合国大会上一致赞同这项行动纲领,号召世界各国为对抗世界沙漠化而斗争.1984年联合国第12届环境理事会举行特别会议,对7年来沙漠化的现状、趋势和治理情况进行了总评,指出沙漠化仍在继续蔓延,每年因沙漠化而丧失的土地有5—7万平方公里.直接引起的损失,不包括社会代价,每年约260亿美元.受其影响的人口,由1977年占全球人口的16%增加到20%.  相似文献   

7.
灵武市庙梁子沟流域受自然条件影响,土地沙漠化趋势逐年加重,严重威胁着下游群众、东干渠和几万亩良田的农业生产安全。将灵武市庙梁子沟流域选择为沙漠绿洲农区典型区,对加大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探索健康长效的沙漠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土地沙漠化问题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尤为突出。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以下简称"奈曼站")围绕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区科尔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治理和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长期开展荒漠生态系统协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理研究、过程监测、技术试验与示范等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奈曼站已经成为我国农牧交错地带荒漠化土地治理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提出的"奈曼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不仅被国内同类沙漠化地区的生态治理实践广泛采用和借鉴,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以及联合国其他相关机构作为长期培训教材和科普推广内容;同时,奈曼站坚持研发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并示范应用,引种适地丰产作物及林草果蔬植作物品种,提高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为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和整体呈现逆转态势"作出了贡献。1998年,奈曼站获得联合国环境署和粮农组织联合颁发的"拯救干旱区土地成功业绩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压力持续增加,该区域出现了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区域生态资源过度开发、得到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再次退化等新问题。针对新的问题,奈曼站的观测与研究工作将重点围绕水资源制约的关键因子开展植被-土壤系统协同演变机理研究,研发水分、土壤与生物资源有效利用和区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模式,构建新的符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土地利用与管理以及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锡盟白旗干草原地区沙漠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对沙漠化土地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我们与沙漠化顽强搏斗了50多年,尽管局部地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残酷的现实是:沙漠化土地越来越多了。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约为1560平方公里/年,目前则高达3436平方公里/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国家为治理土地沙漠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相应启动了许多生态治理工程,为什么收效却不大呢?时值今年的世界荒漠化日,有必要对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了环青海湖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包括青海湖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和草场退化基础上,对本区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下简称"策勒站")始建于1983年。20世纪80年代初,流沙逼近到距离策勒县城1.5 km处,策勒绿洲告急。1982年10月,为了解决"沙临城下"的严重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策勒县召开了沙漠化治理现场办公会议,决定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成立策勒站,开展沙漠化防治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等因素对黄河水体水环境的影响,以便进一步了解黄河中游内蒙古段的水环境现状,对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沙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西非撒哈拉沙漠南缘撒赫勒地带,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及七十年代初期持续的干旱,使沙漠化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沙漠化便成为世界上所关注的问题。联合国于1977年专门召开了世界沙漠化会议,研究其成因过程和防治方案。沙漠化实际上并不是近几年所出现的,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就产生了沙漠化问题,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沙区中分布有不少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遗迹便是明显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大坝小流域是 1 997年开始规划的 ,1 998年付诸实施。针对该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 ,在治理过程中植物措施主要采取了人工种植柠条。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 ,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沙漠化土地得到了遏制和有效的利用 ,其中柠条林充分发挥了其防风固沙和促进当地畜牧业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本文综述青海湖周边地区沙化的现状及其对湖区的影响,分析了沙化的成因,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沙漠化治理的三种措施:工程固沙、生物固沙和化学固沙。  相似文献   

17.
沙漠化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人类经济活动强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造成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的逐渐北移,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风沙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沙漠化过程得以发展。我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的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已达近35万km2,其蔓延的速率呈加快的趋势。本文据历史资料分析、野外调查和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对典型沙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过程的发展及其防治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藏沙漠化研究进展与未来防沙治沙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土地沙漠化研究是我国荒漠化研究的重要领域,近30年西藏土地沙漠化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文章摸清了西藏土地沙漠化现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创立了包括高寒区沙漠化土地分类分级指标体系、地质-历史时期沙漠化演化过程、河谷风沙地貌特征等的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理论体系,建立了高原特色的西藏土地沙漠化防治技术与对策,并基于西藏土地沙漠化现状、趋势及防治成效提出了未来西藏防沙治沙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众科 《金秋科苑》2011,(8):117-118
由于人类不"文明"地掠夺与开发自然资源,在一些地区造成了沙漠化的可怕后果。当我们失去这良田沃土后,能够再要回来吗?回答是肯定的。为此,世界各地的人民经过长期与风沙灾害的斗争,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喜人的成绩。人类在治理沙漠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反省,治理和利用沙漠的问题被提到了历史的日程上。  相似文献   

20.
作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目标,摸清自然保护区受威胁因素、优化保护地体系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如何有效开展沙漠化防治,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该保护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此次调查通过卫星地图的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取证,采用景观指数运算软件分析了该保护区的沙化情况及治理效果。结果表明:若尔盖温地自然保护区沙化总面积为23162.9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3.9%,其中沙趋地面积最大,为21102.36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91.1%;流动沙地面积最小,为385.08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1.66%;治理沙地总面积为467.35公顷,占沙化总面积的2.0%.沙化程度空间差异明细,嫩哇乡和辖曼乡沙化程度高于其他乡镇,核心区西南沙化程度高于东北区域。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沙漠化程度整体呈现出减轻的趋势,少数乡镇治理效果显著,但沙趋地面积的扩大意味着潜在沙化风险增大,需坚持沙化治理。该研究为湿地型自然保护区沙化治理策略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