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化精神是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一种文化的精神特质。从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出发,可以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多重解读: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精神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文化传统,即一种文化的精神特质,或一种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来说,文化精神体现为民族精神,进一步具体为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2.
李晖 《文教资料》2013,(8):68-69
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更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挖掘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的民族动画形象。这已经不单单是动漫产业的问题,更具备一种文化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动漫文化业态融合发展的研究,探索如何将中原传统文化融入到动漫设计制作中,试图从中找到振兴河南动漫产业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就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的发展经历着一种全球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观目的,既促使了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也引起了文化焦虑。无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或减轻这种文化焦虑。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使其获得新生,是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进行现代化转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本刊特约请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05C003Z)课题组成员,撰写了此组笔谈,希望有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衡派”是强调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这种文化民族主义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既无法应对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又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的时代任务。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文化认同与民族生存之间存在无法克服的内在预报。  相似文献   

6.
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典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传统道德需要通过经典的传承而延续,民族历史、民族精神与经典的传承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与民族的存灭。  相似文献   

7.
张旭东在一系列论文和著述中提出了“文化政治”的概念,用这一概念来指代西方学术思想家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相继建立、启蒙时代以来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本文根据张旭东的论述,将这一概念的内涵概括为:第一,文化政治的普遍性表述;第二,文化政治的超越性追求;第三,文化政治的自我发现与建设;第四,文化政治的政治运作。力求在说明各个内涵的基础上对这一概念作出自己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法律移植的困难产生了一种激进观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与现代的法治文化不相容.这种在文化土壤与法治文化之间建立必然因果关系的立场是不能成立的.首先,法律移植的困难来自法治文化的实践性质.其次,西方文明内部具有相同文化土壤的国家也有不同的法治文化以及独特的历史命运.最后,文化自身是不断发展更新的,文化交往是刺激更新的一种方式.通过对传统的重新阐释和续造,才能创造出与本民族相适应的现代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比,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的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影响着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中西方文化的科学比较能够促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实质上是对经济和政治的自信,西方文化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实现本土化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正是正向的文化惯性使得传统文化延续,文化自信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其漫长过程的一种积淀和凝聚。传统政治文化无论从政治心理还是政治思想方面均深刻影响并制约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构建。因此当代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不可能彻底抛弃传统政治文化,我们需要分析传统文化对其的阻碍因素,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等诸方面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其漫长过程的一种积淀和凝聚。传统政治文化无论从政治心理还是政治思想方面均深刻影响并制约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构建。因此当代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不可能彻底抛弃传统政治文化,我们需要分析传统文化对其的阻碍因素,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等诸方面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远古以来的客观历史实在。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独创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任何文化一旦失去了"民族性",与他种文化"融为一体",那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文化渗透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侵略一样,始终是帝国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到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鼓吹"文化全球化"。我们必须批判和抵制"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积极有效地应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使中华文化继续显示出无限生机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民族政策 ,而且是吸收了中国古代“和合”优秀文化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获得成功的范例 ,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成功的范例 ,它对于解决一国之内的多民族、多文化问题以及全球化的民族、文化冲突都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理论始创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梁漱溟在“五四”时期一片推翻传统。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高扬中国儒家文化的旗帜,创造性地重新解释儒家经典,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堪称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典范。任何一种文化,除了其具体的表现以外,还有其驱使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就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政治环境和国家主导政治文化社会化的作用下,杂居民族地区传统政治文化正进行着调整,以适应村民自治和国家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杂居民族地区传统政治文化的调适存在诸如:传统礼教思想、臣民文化、宗族观念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杂居民族地区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文化艺术思维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模式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和因此所带来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国以伦理政治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结构模式所内涵的思维模式的当代转型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再造一个适应世界新格局、内涵民主科学意识和高度理性特征又不乏感性智慧的新思维模式,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堪称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典范。任何一种文化,除了其具体的表现以外,还有其驱使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这就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世界上的每一民族都有其特定的传统文化。我们把体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切物质设施、制度规范、行为习俗与政治思想统称为"民族根"文化。我国的"民族根"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历史上曾经发放出灿烂的光辉,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其典型性尤为显著。只是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20.
凌力的历史小说继<星星草>之后的作品大都以文化、人文思想作为观照小说的独到视角,强烈地显示了作者对民族文化重建的一种期盼和努力.她一方面着力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开掘和反思,吸收其精髓、批判其惰性;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西方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希望在这种异质文化的参照、比对之下更好地认识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