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在我们这个喧嚣嘈杂的世俗都市,游走散居着这么一个群落,他们投身艺术,以艺术创作或艺术经营为业,靠自己的创作报酬生存,他们观念超前,追求个性体验,注重精神生活,讲究生活品味。是一群属于这个时代浪尖的精神"贵族"、智识阶层。本栏目将陆续介绍这些人物,与他们对话,将他们生存与创作的苦与乐告诉大家,把他们生存的状态描述出来,不失为世纪之交的一道人文风景。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据考证,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是1905年的《定军山》。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自此纪录片与电视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90年代纪录片以"栏目"形式在电视台播出逐渐成为纪录片的主要生存模式。许多从业人员认为:中国纪录片经过多年的摔打、考验、探索和发展,纪录片走栏目化道路已经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与国外纪录片先进的栏目化相比,中国纪录片市场化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许多纪录片长期在体制内运作,缺乏真正的栏目化意识。本文从我国当代纪录片发展现状、纪录片栏目化的发展现状和思考、以及纪录片栏目化与观众的关系角度入手,对纪录片栏目化做一些探索与思考,希望对我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做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天阳 《今传媒》2014,(8):156-157
二十世纪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变革意义的一百年,也是中国雕塑从萌芽、转型到繁荣发展的时期。雕塑艺术的日臻成熟,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在雕塑艺术的创作中,秉承"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积极的从自己的根源出发,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再创新,创作出属于中华文化的雕塑作品,为我国现代雕塑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发展的观点,通过对雕塑艺术的保护、传承、创新的简单梳理,分析二十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兴起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2010年以后,电影生产继续呈现高态势的产出趋势,在新时期的电影创作过程中,借用元素符号的独特塑造与隐喻,探索人性中"本我"的压抑与"超我"的挣扎,成为电影创作的一股新风尚。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创作者们通过对电影艺术的不断挖掘,探索着不同文化间的精神共通性,追求着电影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和谐统一。该类影片的导演们试图通过影像手段,将人类生存意义的思索及自我本性的探讨展现于大众视野,引导受众进行有益思考,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在艺术本体、审美取向和哲学高度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集中指向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本文重点从艺术眼光与艺术趣味的追求探索、人生真善美的融会贯通、生命价值的寻找与诗性精神的坚持等维度,对当前影视剧创作展开分析,进而阐明影视剧创作须源于生活,并点亮生活.  相似文献   

6.
田宇 《记者摇篮》2012,(10):18-19
相较于新闻、娱乐这些主打节目类型,生活服务类栏目特别是地方台的生活服务类栏目似乎一直徘徊在边缘地带,成了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弱势群体",作为一档生活服务类栏目的编辑,应该不断改进编辑手法与编排流程,切实地站在观众的角度,将服务的理念融进其中,将此类节目形态不断做新、做活。生活服务类栏目是诞生较早的电视节目类型,也是能够体现创作人员能力的节目形式。在以内容为王,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受观众欢迎的生活服务类栏目不仅要具备内容丰富、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这三个特点,同时栏目还要有很强的整体感、渐进感与层次感。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也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大,纪录片创作的题材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了。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纪录片仍然是以纪录人的生存状态、现实处境,以及人的命运发展为基本任务、基本目的和精神旨归的,换言之,“人文精神”是纪录片文化艺术精神的核心内容。因为,即便是纪录动物、植物、微生物或非生命世界的作品,它们最终还是要直接和人类的生存与命运发生联系。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优秀的纪录片都是将人生之谜的解答视作它的使命和价值存在的依据,其基本题旨不外乎关注个体生命的生与死,群体文明的延续与消亡,人生的…  相似文献   

8.
1994年的《欲望的旗帜》标志着格非创作的转型,从其沉醉于写作主体瞬间感觉的书写,迷恋于及在文本迷宫中高超技艺的展现,转变为重建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努力开掘作品人物的心理空间与精神向度,冷峻而思辨地直逼人的生存迷津。格非转型后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地体现在其"乌托邦三部曲"上(2004的《人面桃  相似文献   

9.
我们改变了什么?——《南京零距离》及其民生新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景志刚 《视听界》2004,(1):8-10
本文从《南京零距离》栏目制作的心路历程,以及栏目、内容、长度、时段、主持人、播报形式等运作理念的突破,感知新闻改革,阐述《南京零距离》与民生新闻的关系及中国电视新闻的新趋向、新理念、新思路。文章认为,民生新闻的巨大生命力在于它体现了平民时代新闻中须具有的精神品质。平民化的视角奠定了民生新闻空前的亲和力和贴近性。民生新闻表现的不仅是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更是他们的生活追求和心灵渴望。  相似文献   

10.
央视《生活567》栏目心系农村、服务农民,将体现社会责任感作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新视角。自2003年11月开播以来,始终坚持"记录真实、服务民生"的创作理念,深入农村一线进行采访报道,反映农村的现实需要,报道农民的喜怒哀乐,形成了以"公益慈善"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农村、农民是《生活567》记者情感与力量的来源内容与情感是电视节目的灵魂所在,关注三农的《生活567》更是坚持将节目内容与情感放在首位。栏目组记者在农村进行采访报道时,努力将打动自己内心的情感融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电视业内制作理念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变革的重要特征是栏目定位与选题角度的生活性与平民化趋向,电视制作手段的多元化倾向以及栏目专业化运作特征。中央电视台的《生活》栏目正是以此赢得了观众青睐。一、《生活》栏目节目选题与创作的“百姓视点”所谓“百姓视点”,就是站在与普通百姓等同的高度,察百姓之所思,想百姓之所想,将大多普通百姓关注的问题、想知道的事情,变成电视节目的话题,通过我们的节目去解开疑团、打开问号。《生活》一直在把“坚持百姓视点”作为自己基本的创作原则。《生活》开播仅三个月,《背景》就推出了…  相似文献   

12.
电视综艺节目是运用各种电视化手段,将各种不同门类不同体裁的艺术节目串联起来,进行二度加工与创作,并以晚会、栏目或活动的方式予以屏幕表现的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影视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创作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纪录片创作取得了突出成就。如何在人文关怀的视角下,协调好"真实"与"虚拟"的比例,通过艺术创作记录下人类社会的真实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艺术精品,是当代电视纪录片艺术创作的重要使命。为了创作出更多的纪录片精品,满  相似文献   

14.
公益广告是门艺术。艺术就要有创意,在"创"字上有思想,在"意"字上有韵味,赋予公益广告以思想性、哲理性和文学艺术性。公益广告作为现代文明形式,具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因此,探讨公益广告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乃是提高公益广告创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李可染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来源于他对古今中外艺术的研究与结合,来源于他对艺术理论的反复思考和对国家的热爱。李可染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设计主要是创作主体、创作源泉、艺术价值等,同时,"生活"是李可染艺术创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16.
赵由由 《新闻世界》2011,(11):155-156
摄影艺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新兴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多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摄影艺术与传统艺术门类有着相同的生产过程,即对认知对象与社会生活的“再现”与“表现”。在两种艺术形态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他们自身保持着自我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互模仿,相互融合。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前,就必须对传统艺术和摄影艺术的再现方式与表现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郑琳 《报刊之友》2014,(3):140-141
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观中蕴含着十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乌托邦精神”与导演的电影创作存在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如他所竭力推崇的真实就主要表现为虚幻与现实交织的结构模式,大量象征蒙太奇影像的使用等等。本文的研究将以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创作观念为基点,以分析其电影的艺术手法与艺术特征为途径,将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思想与电影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把他放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分析乌托邦精神与其电影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化者,乃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以"化成天下"也;艺术者,乃人类独有的审美方式以"把握世界"也。文化"化"人,艺术养"心",此乃正理。广西电视台《金色舞台》就是一档能"养心"和"化人"的有品味的大型综艺栏目。  相似文献   

19.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息息相关。又有人讲,茶可清心,从中可以看出,茶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也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党刊,在《共产党员》的众多栏目中,"文化素养"栏目是作为副刊存在的。笔者曾经营该栏目数年,让它在关注读者心灵、净化读者精神世界方面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成为受读者欢迎的一道"清心茶"。  相似文献   

20.
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为代表的纪实性栏目自开办至今,好评不断,给电视界乃至整个新闻界带来了一场静悄悄的却意义深远的革命。从表层看,它是一种纪实手法的运用;就深层次观照,它体现着一种平民化意识。“平民化”的特征一是取材视点上,把镜头对准平民的生活、生存空间,遵循平视生活的创作原则。以与老百姓平等的身份、从老百姓的视角,如实反映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展示普通人的生存境遇,以平等和真切体现着对时代、生活、观众的尊重。《东方时空·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