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意义]数字反哺是中老年人数字融入的一道桥梁。本研究旨在了解城市中老年人个人数字存档情况及数字反哺情况,分析影响个人数字存档的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关建议。[方法 /过程]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收集了15位城市中老年人的访谈资料,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通过扎根理论构建了城市中老年人个人数字存档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媒介因素、环境因素、资源因素、个体因素和自身需求因素均能够对城市中老年人的个人数字存档行为产生影响,且数字反哺从多个角度对个人数字存档行为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科研人员在工作、生活与学习情境下生成大量个人数字信息,有效整理与保存这些信息,对科研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个人学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个人记忆与家族历史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记录行为日志和深度访谈,结合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发现主体维度、客体维度、活动维度、环境与情境维度上的11个主范畴,29个基本范畴是影响科研人员个人数字存档行为的因素。不同类型的存档行为都会受到主体维度上信息素养因素的影响,从存档意识,存档知识与经验,存档能力方面提升信息素养是科研人员做好个人数字信息保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个人数字存档意愿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假设和概念模型,探究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个人数字存档意愿影响因素,从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比较其影响个人数字存档态度的路径差异,为个人数字存档工具优化、提升用户满意度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发现,任务复杂性对个人数字存档态度有显著负向影响,任务多样性对个人数字存档态度、个人数字存档态度对个人数字存档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先前经验、自我效能和心流体验对个人数字存档态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数字时代个人存档变得十分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管理、保全和利用方面的诸多问题,研究个人存档面临的挑战及破解逻辑,对提升大众个人存档素养,保存个人与社会记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本研究对21位档案工作者访谈记录开展扎根理论研究,构建了个人存档面临的挑战及关系模型。发现数字时代个人存档面临动力不足、规范和工具匮乏、档案海洋和数字化焦虑四项挑战,认为解决“规范和工具匮乏”是破解数字时代个人存档面临的诸多挑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个人数字存档(Personal Digital Archiving)是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一个研究热点,该领域注重对个人实践中产生的且归属于个人的原生性和再生性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保存、组织、检索、传播和利用。文章着眼于国外个人数字存档实践,希望通过对微软研究院MyLifeBits项目的分析来探索国外个人数字存档理论及实践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 通过对美国8所常青藤高校在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管理规范内容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内容构成与基本特征,为我国高校个人数字存档的规范建设和实践探索提供参照。研究以个人数字数据为内容对象的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管理规范,有利于推动个人数字存档信息合理合法的采集与利用,有利于提升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的管理水平,最终促进个人数字存档信息成为未来开展数字人文研究一项不可或缺的珍贵社会文化资源。[方法/过程] 采用案例分析法与比较分析法,以美国8所常青藤高校为例,对其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管理规范进行调研与剖析,梳理目前高校管理规范中关于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的主体类别、内容形式和管理行为。[结果/结论] 在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的类型与边界范围上,所调研的8所高校依据个人数字数据的隐私级别划分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的类型,在此基础上,所制订的管理规范确保了个人数字存档信息的规范操作、良好管理和再次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个人存档困境是个人面对如何有效留存个人档案时所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左右为难或焦虑的情绪状态,科学测度个人存档困境的主要维度及其程度,有助于改善个人存档规则、工具与环境,提高个人存档效率,缓解困境感。[方法/过程] 借鉴个人存档挑战、困境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前期研究形成的"个人存档面临的挑战及关系模型"为基础,构建个人存档困境测量量表,经过优化与修正的量表信效度良好,以此作为个人存档困境测评工具,从动力不足、数字化焦虑、工具匮乏、规则缺失、档案海洋5个维度对公众的个人存档困境展开测评。[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公众个人存档困境处于中等水平,并呈现出年龄愈长困境感愈强、学历愈低动力不足感愈强、学历愈高数字化焦虑感愈强、具有档案学背景者规则缺失感低于非档案学背景者等特点,提出通过完善个人存档规则、研发个人存档工具、提升公众档案素养和开展个人存档研究等方法缓解个人存档困境程度。  相似文献   

8.
顾静 《档案》2023,(2):62-66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环境下,个人数字档案的保存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个人数字档案的价值与传统个人数字存档方式的不足引发对个人数字档案馆功能建设的构想,并讨论云存储对个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个人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的有机组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档案意识的增强,个人存档实践日渐兴盛,个人存档研究也应及时跟进.文章以"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为视角,构建个人存档分析框架,从个人档案、存档方法和存档主体三个视角对个人存档展开分析,进而阐释个人存档的行为逻辑,提出应从技术和工具创新、方法和制度创新、观念和意识创新三个方面寻求突破,旨在为个人存档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日记类App在激励公众创建意愿、基本满足个人数字存档需要的同时,在保存范围、标引检索、长期保存、隐私安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档案机构应该从积极引导、制定标准、推进合作、强化监管等方面优化日记类App在个人数字存档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Web2.0环境下学术型个人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探讨当前学术型个人数字图书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学术型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完善及服务水平提高的措施进行研究。通过网络调查了解潜在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完善信息资源组织结构与服务模式,并辅以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用户参与,是提高学术型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Web3.0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Web3.0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个人知识管理实施原则、内容及过程等方面阐述Web3.0应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可行性,构建基于Web3.0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的4层模型,指出在分布资源层、本体库、公用信息平台等的支持下,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处理与基于本体的内容匹配等基础服务,从而使用户在门户访问层应用的支持下,实现跨语言、跨平台的一站式个人知识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结合当前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囤积的普遍现象,厘清中式文化情境下大学生数字囤积的行为机理,规避数字囤积行为的病态性倾向,推进个人信息管理的发展创新。[方法/过程]采用扎根理论,利用Nvivo 12对30份访谈材料和爬取的知乎热帖进行三阶段编码,最终构建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机理模型,对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的表现特征和前因后果展开探索性研究,据此,从个人信息管理角度提出突破数字囤积困境对策与建议。[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和多重类型;影响因素不仅包括数字信息本身和情感依恋,也包括数字个体、社会影响和技术赋权等方面的因素,且禀赋效应对数字囤积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数字囤积行为中未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女受访者囤积的数字类型各有侧重。同时指出,大学生数字囤积行为的潜在后果涉及成本、自我损耗、病态及恶性循环多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信息管理关键活动,对大学生突破数字囤积困境提供若干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茜茜 《档案学研究》2019,33(3):135-140
英国ARCHANGEL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电子档案信任管理的区块链应用研究项目,旨在利用区块链存储电子档案内容证据,为档案利用者提供可靠的档案完整性认证服务。文章按照区块链的核心技术构成,对ARCHANGEL的技术逻辑和应用过程进行了剖析,并分析了其内在的电子档案信任管理模式及其与现有模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档案信任基础设施,为多种类型档案及其档案保管机构提供信任管理支撑,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应针对档案信任区块链树立新的信任意识、制定管理规范、制定数据标准、建立统一平台。最后,文章从区块链技术应用对于档案信任管理的局限性、可持续问题及其对于档案价值属性、电子档案构成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冲击三个方面对档案学界可能要应对的研究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认为个人数字遗产是具有权利与财产属性的个人信息,界定个人数字遗产概念,强调其数字内容的合法性。依托网络调查数据结果,指明个人数字遗产在管理、继承与再利用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概括总结个人数字遗产递交、继承方式以及管理过程模型,以期个人数字遗产能通过合理管理、继承与数据挖掘再利用实现价值增值。  相似文献   

16.
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用户的逐渐增多,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行为研究对帮助社交网络用户更好地规避社交网络安全风险、推动社交网络平台开发商提高信息安全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方法/过程]基于社会认知和保护动机理论,构建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反应效能是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保护行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感知威胁和自我效能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而回避行为对信息安全保护意愿产生消极影响,用户信息安全保护意愿对信息安全保护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文韬  谢阳群 《图书馆论坛》2012,32(3):94-97,74
通过对现有多个个人数字图书馆软件、个人信息管理软件常用功能的对比分析,得出现有个人数字图书馆软件功能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的个人数字图书馆软件应面向个人信息管理的方向扩展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