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教师的个人榜样,是青年心灵开花结果的阳光.“人们把教师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又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绝大多数人民教师呕心沥血,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也有极少数教师得过且过.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和行为上的不负责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负面影响.本文就教师负效应的表现形式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即时、即兴、即地的评价时所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口头评价语言和动作评价语言;按效能方向可分为正效应评价语言、负效应评价语言和无效应评价语言;等等。本文主要探究高中政治教师课堂评价的口头语言。要促进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个性化发展,政治教师应该注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相辅相成,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更加看中语言表情、达意、载道的功能,对学生思维发展却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训练。教师和学生认识的误区、教学环节的实施偏差以及有效教学评价的缺失,导致“思维替代”现象的产生。因此,要重视思维发展的地位,正视“思维替代”的负效应;在教学设计上合理实施,鼓励追问激疑;在评价时确保评价科学有效、主体多元、精准到位。  相似文献   

4.
黄丽 《文教资料》2013,(20):192-193
必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既然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自然离不开交互的过程和行为。交互式教学模式简言之就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认知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发生频繁而密切的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这个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而是有机的“整合”关系。从其理论渊源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发现理论、语言习得理论,人本主义共同构成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的三大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5.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语言、思维等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课堂即时评价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与评价绪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它渗透于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应该充满生命活力,以“真情”打动学生,以“魅力”感染学生,在“过程”中引领,在“平等”中商榷。精彩的语文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劳动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以自身的思想、情感、信仰、习惯和知识通过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过程。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由于忽视学习和自身修养,平时不大注意自身思想行为的示范性,就会抵销教育效果,甚至会出现负效应。从教学实践看,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所谓的教学负效应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与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相背离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教学负效应降低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李超 《河南教育》2008,(11):23-23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更是人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学工作中,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工具和载体,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可见.教师的语言应用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学和教育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关于师生关系的定位有“主导与主体”、“双主体”、“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等观点,“尊师爱生”是对双方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中对师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师生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却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由此而引发的教师过激行为虽然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在此,笔者试图对教师过激行为的起因、类别、表现形式及预防措施作一点初浅的探讨。   教师的过激行为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受某种情绪的感染而对学生做出的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  相似文献   

10.
对教师期望效应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效应”实验表明,教师期望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事实上,教师期望所产生的效应是有正负之分的。本文详细分析了教师期望负效应的表现及相关原因,并提出一些避免教师期望负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形体语言是指在人际知觉和交往过程中,凭借动作、表情、实物、环境等形成的信息传递过程。它们弥补了语言表达感情的不足,支持修饰言语行为,强化言语行为的表达效果,对言语交流起着一种辅助性作用。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空间时间形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中的“秧田形”空间形态已逐渐改变,代之以“扇形”空间形式、“半圆组合形”空间形式、“圆桌形”空间形式等。在时间安排上已从“讲授式”为主而代之以“讨论式”的时间分配法、“演示式”的时间分配法、“导读式”的时间分配法等。二、教师授课的表演性形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手势可以描摹复杂的事物状态,表达丰富的内部心声,显示特定的含义。而眼神和表情是教师内心状态的集中体现,它通过脸上肌肉的收展以及脸上器官特别是眼睛动作的迅速、敏捷的微妙变化,把教师复杂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可以为课堂带来活力。三、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形式对学生形体语言行为的细致观察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组织学生的主要手段,而目光接触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灵交流的主要形式。学生眼睛瞳孔的大小、亮度,视角的俯仰、注视的时间、变化的快慢都能映照出他们内心的疑问、赞否、好恶。所以教师...  相似文献   

12.
“即时评价”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即时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实时评估即兴点评的过程,目的是通过教师激励的语言、暗示的行为、流露的情感等表达方式调控及引导学生的后继行为,  相似文献   

13.
教学互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人际互动 ,又称人际相互作用 ,一般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达到行为上和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苏联心理学家R·谢班斯基把它定义为“有系统地、经常地实现旨在引起交往伙伴相应反应的行动。”① 师生互动是人际互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把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引入教育研究 ,我们认为 ,教学过程正是特定条件下的师生互动过程 ,是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主线的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其身体、认…  相似文献   

14.
“教学评价语言”,顾名思义,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按照教学评价的原则进行评价的口头表述的语言。进入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之后.“教学评价语言”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然而,在接触到的许多案例中,笔者发现尽管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已经相当关注,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等一系列的“把脉诊断”,  相似文献   

15.
所谓“点化”,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点拨诱导,促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完成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在语言训练中,教师的“点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过程的本质上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单纯“注入”与机械重复,都会抑制学生的发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更要重视教学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体态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三个方面。一、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指伴随在谈话中的眼神、面部表情、头和手脚的动作以及整个身躯的姿态等非语言性的动作。体态语言在交际中可以发挥意在不言中”的美妙作用。教师…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由“最有知识的人”到“传授知识的人”,教师要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指导者、无所不知的学者,转变为辅导者、咨询者、中间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仅是传递知识,而且要引导、启发、示范、激励、评价、组织和开发学生各种潜能。一、势态语言及隐性知识的含义势态语言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性的语言,是指人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进行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辅助性言语表现方式,也叫“体态语言”、“人体语言”、“动作语言”、“行为语言”、…  相似文献   

18.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同水准和形式的语言,分别会产生正效应、强正效应、链式正效应、成功效应、零效应、停滞效应、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过程中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看,教师的侵权行为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显性侵权行为(1)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学生的受教育权,在我国的法律中有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教师教学违法行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课程突破了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然而也使得“言传身教”成为一种奢求。教师为了拉近师生关系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统称为“教师接近行为”。研究其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将对网络课程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多伦多大学CMC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网络环境中教师常用的接近行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经统计学多元回归分析证实两者存在较大相关性,同时表明教师接近行为在网络环境中是可以实现并且是不可或缺的。本研究对提升教师网络教学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