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由赣南师范学院主办,客家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于2014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江西赣州隆重召开,来自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韩国大田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等海内外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的主题是"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学者们展开讨论和交流。  相似文献   

2.
<正>由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暨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以"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为主题,于2011年10月21-24日在江西赣州、广东河源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  相似文献   

3.
<正>由四川省社科院等单位主办、四川客家研究中心承办的"客家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第三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于2012年9月19—20日在成都隆重召开。论坛吸引了来自韩国、台湾、香港、北京、上海、江西、广东、四川、重庆等省市15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集中探讨了中国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理念模式、行销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两岸关系的改善、海内外华人交流的频增,以及地域文化研究的勃兴,客家及其文化的研究日渐为国人所重视,不仅使祖国厚重的文化又增添新的内涵,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而且在增进海内外华人族群情感、维系华人团结、推进两岸和平发展、促进客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也应看到,当今客家文化的研究存在趋同化严重、重复性论述多、狭隘本土本府研究色彩过浓,以及缺乏深度、广度和创新研究偏少等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客家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因此,与时俱进地在创新上下功夫,当是国人的共同选择,更是学界同仁在客家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2011年7月23至25日,以"新发展阶段: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学会2011年年会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由赣南师范学院承办的"社会学与客家研究"分论坛与大会同时举行。此论坛作为国内首次以"社会学与客家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有其特殊的意义:对于从事客家研究的学者,这是促进客家研究与社会学联系的契机;对于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客家"将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可贵试验田。  相似文献   

6.
赣南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央苏区时期曾培育创造了艰苦奋斗、创造"第一等工作"等苏区精神;赣南也是世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在历经关山、转徙万里的过程中,凝练出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客家精神。在近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赣南师范学院继承和发扬苏区精神和客家精神,培育形成了具有赣南师范学院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赣南师院人特有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7.
日益兴盛的客家研究集中在源流、语言、文化事象和文化特质四方面,而"身份认同"作为一条贯穿于这四大研究重点的内核逐渐显现。导致身份内核这一研究表述越来越清晰的动力是客家学与客家实践的紧密结合:方法的转向、地域的均衡化、研究者身份的多样化以及实践中"新客家运动"的兴起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客家音乐是流传在客家地区为客家民众喜爱的民族民间音乐。客家音乐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传承客家音乐文化,对于今天保护客家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扩大客家音乐文化的广泛交流和推动客家音乐文化的动态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效推进客家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构建政府政策式传承、教育研究性传承和市场经济化传承"三位一体"的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9.
建构的“客家”与区域社会史:关于赣南客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的"客家文化区"的形象是1990年代以来政府、民众、社会和学界共同建构的结果。其心理基础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粤东影响形成的"客家人"及其认同概念,而其历史基础则在于自唐宋以来赣南先民与明清时期流民之间相互"层累"地构成客家建构所必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推进赣南的客家研究,一方面应对赣南客家"建构"的历史进行梳理,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赣南人作为一个"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和赣南地区作为一个"客家文化区"地方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必须放弃传统研究中以方言和移民作为认定客家的硬性指标的做法,充分展开对赣南复杂而多元的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必须在历史进程中把握这种区域文化之形成,重新认识赣南"客家形成"之历史背景。必须开展一些个案式的研究来展现赣南的区域历史进程及其被"制造"成文化表象,并进一步被人们运用这种表象"建构"成客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宁化石壁地处赣南闽西交界之要冲,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历史上客家先民最重要的聚居地与再迁出发地,见证了客家形成的全过程,因而是客家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地域性标志。客家文化应由"前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后客家文化"三部分组成。作为"客家祖地",石壁集中体现了"前客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漂泊中的宗法文化、家族文化、血缘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文化客家"论者否认血缘文化在客家形成过程中之重要作用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客家研究基本局限在客家源流和方言上,尤其是纠缠不体的客家源流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客家研究的全面深入,21世纪的客家研究,应在上半叶里,以客家文化即将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日见消逝的紧迫感,在明确客家研究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以中古汉族民间文化为特色的客家学,基本完成客家学的理论建橡和客家文化的全面整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12.
客家研究是钟文典教授的研究领域之一。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广西客家研究的学者之一,《广西客家》是他的代表性专著。他坚持"两条腿走路"的研究方法,重视整体研究与区域研究相结合,注重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主张客家文化研究与服务现实社会相结合。他提出了客家源于北方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是"一系多元"的学术观点。他倡导成立广西第一个客家文化研究机构,指导广西客家文化课题研究,主编"客家研究系列丛书",成就显著,贡献突出。他不仅是广西客家研究的举旗人,也是广西客家研究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3.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特征,作为中华民族一支系的客家民系,和合文化也是客家价值观的重要特征。本文将通过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视阈,从客家"显形文化"中的建筑、楹联、山歌、方言及民俗风情等方面探寻其"隐形文化"中的"和合"文化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嘉应学院学报》2016,(4):12-17
自罗香林以降乃至近廿余年来,两岸学界关于客家源流与区域历史的看法,乃至客家历史文化的区域异同处,仍难免有不同论点。加之近廿余年来,学界对客家历史研究的区域范畴也逐渐精细化到县市、乡村做更细部的区域研究,则或许结合历史地理、历史人类学、经济史等相关学科做广义的"客家历史地理"方式,逐渐将客家人所在地区各县市、乡村慢慢深化研究,最后再进行求同存异的学术对话,则或能对唐宋变迁千年以来整个客家移民南迁到客家大本营后,又陆续迁移至海内外各地之历史过程,以及不同地区的客家历史,做更进一步完整性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15.
面对21世纪,客家文化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守护客家文化",这是摆在客家人与客家研究者面前的一项新的重大课题。所谓"守护客家文化":一是保护既存的客家文化;二是深入挖掘已被流失的与尚未挖掘的客家文化并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客家文化的独特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客家文化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16-19
针对学术界长期争论的"客家的形成"和"客家的民族属性"这两大问题,对《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一书展开了全面的评述。认为该著作改变了以往学者从移民史的角度,转而从文化传播的视角,肯定了"国家"对"客家"族群形成的关键作用和"文化认同"对界定"客家"民族属性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指出,该著作开启了客家研究的新范式,拓展了客家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东江流域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圈"的四大区域之一,与以梅州为代表的梅江流域客家文化、以赣州为代表的赣江流域客家文化、以汀州为代表的汀江流域客家文化三个区域并列。河源是粤境内东江传统客家文化的代表;惠州客家文化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较明显体现了对传统客家文化的离析与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的吸纳,并与本土文化整合,形成了一种与传统客家文化有别的"后客家文化"。惠州文化作为"后客家文化"的代表,由于其地域环境的特殊性等因素,使之相对于传统客家文化的自足性、保守性,显得更具进取性、开拓性和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8.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民系具有强烈的认同心理,而客家人的这种认同主要表现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客家人认同的心理归属与精神纽带,对文化的认同是海内外客家人追求的根本。客家是一个文化群体,文化是客家民系之根。所谓的血缘认同只能是对某一宗族和亲缘关系的认同,并非对整个客家民系的认同,因此客家民系认同的心理基础与本质是文化而非血缘。  相似文献   

19.
客家文献是具有"客家特色"的地方文献,它能够完整地反映客家人的历史及文化传承。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客家文献,无论对客家研究还是对客家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客家文献的定义、类型及如何建设客家文献资源体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客家研究基本局限在客家源流和方言上,尤其是纠缠不休的客家源流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客家研究的全面深入。21世纪的客家研究,应在上半叶里,以客家文化即将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日见消逝的紧迫感,在明确客家研究的性质、目的、任务、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以中古汉族民间文化为特色的客家学,基本完成客家学的理论建构和客家文化的全面整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