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是对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否定。深刻剖析这些观点 ,有助于我们了解其错误所在 ,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一节中明确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且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末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资本论》第一卷202,205页)人们通常把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称为“劳动过程三要素”说。薛志贤同志在《陕西师大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上发表了《论生产劳动的要素及其产品》一文(以下简称“薛文”),对劳动过程的三要素说提出了疑义。薛志贤同志认为:“生产劳动的要素不只有三个。固然,劳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提到“体育的起源”这个问题时,除去诸如起源于“娱乐”、“宗教”或“战争”等等之类的说法外,现在大多数的说法是“体育起源于劳动”。这种说法我以为尚欠准确。劳动既然创造了人类本身,那就本质而言,有关人类社会的一切必然都产生于劳动,但是,却有直接与间接之分。“体育起源于劳动”这一论断,犹如说长江发源于土地上一样,未免失之笼统,如要说得准确一点则应是:体育起源于劳动及生活技能的传授。体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证明:钱伯海教授<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的观点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根本对立的.这就是: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价值,钱教授是物化的死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价值一元论,钱教授是活劳动创造必要价值,物化的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二元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钱教授的剩余价值理论掩盖、否定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在关注现实时,应当立足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坚持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观点,运用矛盾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发展的整体与部分对立统一的方法、社会发展的逻辑与历史对立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现已有“劳动创造了人”、“劳动选择了人”等诸家之说.本文将提出一个新观点:导致人类从猿类祖先分化出来的决定性因素是遗传物质的重大结构变异——染色体易位融合,数目从48条合并为46条.是它,从根本上奠定了人类区别于猿类祖先的内因基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许多论者通过对反映论的反思,就认识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除有人继续坚持并深入论证认识的“反映本质说”以外,尚有人提出“信息流程说”、“建构论”、“选择论”、“统一说”、“重构论”。这些观点虽然富有启发性,但都没有全面地揭示认识的本质属性。我认为,认识活动是一个基于实践活动的高度复杂的对象性活动。认识的本质属性应从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作用过程予以考察。这一对象性的认识活动贯穿着反映、选择、调节和创造的内在联系、协同和综合。认识的本质正是这些要素高度综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体育起源于劳动”,是体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但过去在论证这一观点时,由于偏重于从劳动生产技能的传授等方面立论,而对于以创造物质财富为其根本特征的劳动在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则阐述不多,因而缺乏说服力。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体育探源之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或从军事上,或从原始舞蹈上,或从宗教祭祀活动上,或从生  相似文献   

9.
对提高“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如何提高“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 ,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及方法 :(1)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2 )增加实践环节 ;(3)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经实践 ,此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李洪林否定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观点,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是“灌输论”的奠基者;列宁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灌输论”的思想;当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灌输论”有重要的意义;否定和反对“灌输论”其实质是否定和反对向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1844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英国状况》等文章中,提出劳动分裂论,从宗教异化、财产异化、政治异化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问题,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类不正常的分裂,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与人类本性相称的社会。这些观点启发并影响马克思形成了劳动异化论,并为后来两人共同创立唯物史观的异化观和人学观做好了理论准备。马克思恩格斯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和科学主义的恩格斯之理论对立纯属虚构。  相似文献   

12.
文学艺术的起源在我国似乎是一个早有定论的问题。解放以来,文艺理论界尽管在别的一些问题上见解分歧,时有争论,但在文学艺术起源问题上,却各家所见略同,即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个长期以来被当作公理一样引用的观点是否完全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并没有多少人进行过认真地研究。当我们带着一切文学艺术都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观点来考察原始艺术品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例如,为什么原始舞蹈中除了反映生产活动的狩猎舞、播种舞之  相似文献   

13.
针对价值源泉多元论的观点,通过重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论述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根据的实证,以及非劳动因素对价值创造影响作用的分析认为从价值凝结的角度看,劳动是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从使用价值创造的角度看,劳动和生产资料是物质财富的共同源泉.非劳动因素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仅是潜在价值源,劳动才是现实价值源.  相似文献   

14.
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去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关系的“山脉模型”、“课程与教学论的‘椭圆焦点’模型”、普通课程与教学论和分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圆锥体”堆积模型关系图,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西方政治理论和政党理论的观点被介绍到国内理论界,例如政党的“竞争论”、“权力制衡论”等等.于是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错误地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实行“多党制”或“两党制”,通过象西方那种“竞选”、“竞争”,由“执政党”和“在野党”轮流坐桩,同共产党分权,以达到对共产党权力的“有效制约”,避免权力集中.很显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是极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曹丕创作《典论》时的心态入手,解释了历来研究者在“建安七子”说、“文气”说、“(?)文章,经国之大业”说和“通才”论中所发现的矛盾,提出了曹丕写作《典论·论文》是为自己做皇帝所作的宣传准备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政治,经济技术价格论 刘弟久(1.3)城乡分离、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 宋文周(1.9)论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 欧阳康弓建国(1.13)谈党政分工 李巨方(1.21)关于地租基本理论问题的几点思考 郭云飞(2.59)西方经济发展理论评析 杨秋宝(2.63)建国以来陕西省内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研究 阴治农(2.73)布哈林并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高放(2.107)再谈布哈林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金雁(2。109)经济范畴的更新和变异 侯征白永秀(4 .29)论社会主义第三产业的劳动性质 易炼红(4.36)布哈林提出的是“社会主义类型”而不 是“社会主义模式” 高放(4.4…  相似文献   

18.
为了正确认识“国家分配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关系,本文首先从财政本质、立论基础、所有制基础及财政职能等方面分析两种理论的不同观点:“国家分配论”是本质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为立认基础,是建立于“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公有制财政模式(或类型)。而“公共财政论”是模式论,以“社会契约论”为自己的立论基础,是建立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私有制财政模式(或类型)。故双方关于财政职能的涵义与具体内容也不同。其次,从财政本质、财政四要素和财政的理论框架等方面揭示两者的统一性:“公共财政论”在本质上与“国家分配论”是一致的,前者是“国家财政”这一“财政一般”在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特殊表现类型。两者的财政定义均可看成是“主体、客体、形式和目的”四要素的统一体。两者都认为财政运行过程包含“收、支、平、管”等内容,即财政活动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平衡和财政管理等运动过程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9.
一、人文地理学的起源“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始称“人类地理学”,后来我国学者从西方引介到中国,曾译为“人生地理学”。据现在的观点,它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规律”的一门科学。人文地理学在19世纪末期开始成为地理学的一个独立的学科。但人们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历史,则起源很早。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互斥论”和“互动论”。“互斥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引申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社会主义道德的滑坡为代价,经济与道德的逆动是市场经济下的客观必然,二者呈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