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百年来,八股文名声欠佳,如党八股、官八股、学术八股、学生八股等语词所示,形形色色的反八股之声不绝于耳。单从文体学角度看,八股文凝结了精巧美雅的结构意识和修辞意识,较好地解决了文体创作中定法和活法的辩证关系,长于辨物析理,便于判分定等,因而是一种既适用于考试选拔又有一定借鉴价值的集成性文体。  相似文献   

2.
八股文和小说的文体差别很大,前者属于议论文体,后者则属叙事文体,但由于明清文人对八股文和八股笔法十分熟悉,部分八股文作者又持有游戏态度,所以,很多八股文题本身就具有一定故事性,诸多原因都为八股文与小说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其中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通俗语言均被纳入八股文的写作当中,使得很多八股文章都带有叙事性和故事性,人物形象由此成为文章描摹的重点,所运用的浅切语言也使八股文的整体风格由雅转俗,从而形成具有小说特色的游戏八股文一类,这种现象在清代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3.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29):29-31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应试经义的一种,遵循特殊的文体格式。本文从八股文自身出发,在探究八股文与科举篝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八股取士与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明清小说作者借鉴八股文的文体特征是多角度、多样化的,比照明清小说与八股文可以发现,很多小说都融会了诸种八股要素。小说作者讲论儒家经典实属平常,他们频繁、大段地讲论经书,常常针对朱熹《集注》讨论句意,甚至直接将八股术语纳入小说当中,有意借鉴八股要素的意图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要对八股现象进行研究须先立足于对文体本身的研究,因此我将从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文体变异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八股文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八股文的产生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所用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已经具有了八股文的雏型。经义又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以及元曲的一些成份,到了明初定型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就更加完备了。有清一代,八股文泛滥成灾,直到清末才被彻底废除。  相似文献   

7.
八股文体式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股文体是逐步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宋元时期形成了具有固定格式的应试文体 ,明初的经义经疑文体在宋元基础上稍有变化 ,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后 ,最终形成了程式严格的八股体式。八股文之称 ,主要是因在作题方式上截题为两截、每截四股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八股文,与缠足、辫子、鸦片、烟枪等似为一类,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在五百多年的漫长时间里,无数的读书人为学作八股而穷心尽力,这岂不是一大文化现象?历史上留下那么多八股文,虽是废物而不利用未免可惜。现在为数不少的中学生提起写作文就头痛,勉强挤出来的也是干巴巴的芦柴棒式的文章,甚至干脆不着边际、文不对题,天马行空一般地胡诌一番。于是,我想:能否以“八股”为钥匙,进行作文定格训练,借此打开中学生学写文章的大门呢?或者可以将一些学生引入写作文的轨道。 但是,对于八股,我也知之甚少。所幸有机会拜读了中华书书出版的由启功、张中行、金克木三位学界老前辈合著的《说八股》一书。他们对八股文翔实准确的介绍、敏锐独到的看法、公允深刻的评价,使我受益匪浅。由此我相到:中学作文教学进行各种文体基本程式的训练,“八股”一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明清两代,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因此,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同明清文学各种样式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联系:可以说,明清两代的诗文、小说、传奇等创作及批评,均受到了时文训练及由此而形成的“时文手眼”的影响。张竹坡在批点《金瓶梅》时,对八股文法的术语就多有借用,同时又有对八股文法理论的借鉴和移植,集中表现在〈读法》和“回评”中。  相似文献   

10.
闲话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每篇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其中起股到束股四部分是议论的主体,每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亦称“时文”、“制艺”等。八股文的考题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要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允许自由发挥,因此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直到1901年废除八股文,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采用时间长达数百年,影响之深远,恐怕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那么,如何看待八股文呢?  相似文献   

11.
古典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普遍存在着类型化的现象,《三国志通俗演义》首开其端,对后世的通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产生了典范性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类型化形象的产生,既受到了理学、面相术的影响,也与它的成书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散文队伍空前壮大,散文创作数量激增,但在散文繁荣的表相下,却暴露出人文精神的没落,超越情怀的丧失,导致消费化、快餐化、格式化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3.
裁判理由的写作历来被公认为是裁判文书制作的灵魂.但司法实践中其存在的问题却非常严重.如判决理由简单化、模式化,证据采信理由论证不充分,引用法律不规范、不缜密、不具体等;裁判理由改革是裁判文书改革价值目标中公正、效率价值的充分体现.它不仅要求加强对庭审中有争议的证据进行分析、认证,而且要求记录裁判过程,公开裁判理由.  相似文献   

14.
从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相似文献   

15.
1990年代至今,散文队伍空前壮大,散文创作数量激增,但在散文繁荣的表象下,暴露出的却是内质的空虚和价值的失衡。其原因在于散文创作中人文精神的没落,超越情怀的丧失,导致消费化、快餐化、格式化的创作倾向,体现出外强中干的特征:当代散文惟有秉持崭新的现代意识,植根大众,深入时代,才有可能涅檠出华美灿烂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往往由于审题不准、语篇意识淡薄或文章平铺直叙、缺乏亮点致使作文失分。通过分析以上原因后提出在教学中融人韩礼德的语篇衔接理论,增强学生语篇意识;加强写作训练、拓展视野、开阔思维;考试时仔细审题,挖掘题目深意并草拟作文框架;灵活运用同义词、近义词替换“遗忘词”;避免句式雷同、观点老套。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写作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开发缺失的原因为化氛围过于严谨、思维定势、盲目从众心理、崇尚权威等。开发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可从化静为动,关注写作碰撞;化整为零,营造探究氛围;化繁为简,展开思维攻势等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8.
传统作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程式化教学,由于片面追求应试技巧,致使学生作缺乏个性。搞好作教改,主要应在更新观念的前提下,从优化写作心境,优化训练过程,优化评改途径入手,恰当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将素质教育寓于作教学之中,把作的自主权彻底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针对科举的弊端,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选士方式、学校功能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对科举做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教育应摆脱科举的束缚,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书院教育。发挥原有的功能,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专门人才,为提高人民大众的生存能力做出贡献。颜元的实学思想,为扭转当时的不良社会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