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美 籍华人学者杨振宁 ,在读小学的时候 ,已经表现出有数学方面的才能。但是 ,他的父母 ,并没有过早地让他向数学方向发展 ,而是让他认真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经典著作。杨振宁在某电视台访问他的节目中 ,谈起这件事时说 :“《孟子》一书 ,对我一生的影响极大。”可惜 ,因为时间关系 ,记者未能继续追根究底下去。我想 ,《孟子》一书究竟给了杨振宁以什么影响 ,是值得做一次专题采访的。本来 ,这段播出听过也就算了。不过 ,最近发生的某个中学生因为受了班主任斥责 ,认为批评的内容与事实有出入 ,觉得伤害了自尊而竟致自杀的事情 ,倒使我想…  相似文献   

2.
最近,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专访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的节目,谈到中国的迅速发展时,杨博士认为,崛起着的中国能够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应该是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孕育着非常宝贵的因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崛起,是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在融合并全面新生。在波涛汹涌的崛起之海中,那一个个浪峰是各行各业的巨子。其中一个,我想,就是《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先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技术馆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承办的“奇迹天工”展览,以物化的历史和文化形态,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有效传播了中华科技文明对现代科学发展震古烁今的历史贡献,为“中国有科学”做了有力注脚,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李约瑟博士垂数十年研究而迄于蒇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高度肯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价值,在为世界科学文明探明源流的同时,用不争的史实促使西方人对中国科学刮目相看,从而“还给中国科技一个公道”。  相似文献   

4.
我和刘耀中先生没有见过面。他在海外读到我的两篇文章,就热情地写信给我,和我讨论哲学、思想文化上的各种问题,并把他发表在美国洛杉矾《中华时报》及其他报刊上的文章寄给我。他的种种颇为新鲜的见解,他对中西文化问题的执著思考,以及表现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那种对伟大中华民族的真挚热爱,感染了我。我因为能在通信中结识与我有“同宗”之谊的刘先生而感到高兴。不久前,他将在我国出版的他的文集《新时代的视野 一位美籍华人谈西方文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以下简称《视野》)寄给了我。以后,他又将在此书之前出版的《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寄给我。这两书收入的文章还只是他写的范围广泛的文章的很少一部分,但也可以略微窥见他写作的特点了。 刘先生是广东省中山县人氏,父辈是旅美的爱国的老华侨。刘先生于十五岁离乡去美。在出国之前,他曾读过七、八年私塾,自幼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到了美国后,他考入加州大学攻读土木工程,最后成为美国加州水源局一位甚有贡献的工程师。但一个自幼即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具有强烈民族自尊感的华人,在美国的生活是艰难  相似文献   

5.
1994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选举了首批14位中科院外籍院士。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便是其中之一。我们熟悉他,不仅因为他在学术上的世界性贡献、地位和影响,还因为他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书结缘杨振宁的名字在众多学人中早已耳热能详。还在青少年阶段我就对他的科学活动和言谈观点倾慕不已。80年代,进入广西科技出版社工作,一次偶然遇到我大学时的物理老师甘幼砰。甘教授  相似文献   

6.
用事实说话,这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西方记者在技巧上确实能够采用客观的形式,用事实说话,而把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西方新闻理论有一条,叫做新闻记者尊重读者,尊重读者的判断力。他们的说法是:“我只是完全客观地提供真实的事实,我尊重读者的判断力,我这个记者绝不代替读者作出判断。”其实,他们在选择、表述事实当中已经加进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表面上好象是“纯客观”的,叫你看不出他的观  相似文献   

7.
198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国防科工委的电话,电话中让我于次日下午到北京八宝山公墓陪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不久前我采访报道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扫墓。杨振宁教授与邓稼先教授的深厚友谊那天,我如期而至。同时前往扫墓的还有宋健、周光召,以及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伍绍祖等。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也去了。这天杨振宁身穿白色的风衣,黑色西装,来到八宝山的骨灰堂。他眼里含着热泪,向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好友邓稼先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3个躬。祭奠以后,在院子里他同我们大家合影留念。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在上个世纪50…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一度令世界惊羡不已。但在近现代,中国又被西方远远抛在了后面。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文化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文化滞后于经济却是明显的事实。综观国际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欧洲占了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去10%,韩国占去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只占4%。这不仅同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也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张元济是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一位有远见卓识、有才能的先驱者、实干家,他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说:“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这充分肯定了张元济在文化出版事业上的功绩,也是对他一生的高度评价。 (一) 张元济生于1867年,逝于1959年。浙江海盐人。光绪己丑(1889年)举人,与梁启超同年。壬辰(189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他是翰林中几个富有民主思想的人物之一。曾任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当  相似文献   

10.
大匠张艺谋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崛起的强力人物。说起近30年的中国电影,以他和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充分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为东西方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中国的影像文本,使东方成为西方眼中的奇观,又使中国重新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定位与确认。张艺谋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11.
<正>傅斯年是胡适、陈独秀倡导的文学革命的积极参与者,是教育家,是历史学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他既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基础,又吸收了外国文化的多方面营养。他思想的各个方面,都有西方文化的影子。研究其思想中的西方因素,对中华民族如何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和融合,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2.
西方媒体报道与中国形象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已成为世界新闻中心之一,近年来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偏见报道有所减少,客观、中性的报道增加,这一方面是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受众的需要.但是,他们都会在报道中体现本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对中国进行曲解和误解,不会放弃用信息入侵和文化暴力对中国加以遏制.只有中国增强传播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取得与西方媒体平等的地位时,才能以中国的逻辑框架有效传播中国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文化的国度,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艺术重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植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流淌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新疆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东西方交通要冲,著名的"丝绸之路"即横贯新疆的天山南北,东西方的文化也经过这条大动脉汇合于此。新疆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和罗马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研究、分析部分西方媒体利用图像歪曲"3·14事件"事实的方法、原因和图像产生的社会语境,指出西方媒介的涉华报道是"他者化"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外部表征,是一种文化自觉——通过对非西方国家的"他者"化的建构维持其文化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15.
吴瑛  徐昊东 《新闻界》2023,(3):26-38+96
事实核查与新闻业的融合被视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自救与复兴。事实核查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认知“遥远的他者”、接近事实真相的特有角色。本文以西方涉华核查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美国和欧洲的3家核查机构Snopes、Politifact和AFP Factcheck,对其近6年来的涉华国际新闻展开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西方核查机构在专业主义规范和事实核查流程下报道国际新闻,试图为西方受众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客观地认知中国的平台。但是,西方机构的核查机制和流程重新固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乌托邦”,表现在报道主题选择、新闻再编辑、新闻再传播等环节上无法跳出“东方主义”的思维框架和话语体系。总体上,西方事实核查机构受专业主义和东方主义两种思维的激荡,在试图接近真实中国的同时,又与真相形成了一种再隔离,它们也将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一个新变量。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本篇访谈涉及到"杨振宁问题",但未展开谈.鉴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愿稍作提示,以飨读者."杨振宁问题"--<周易>对中国的科学发展起了阻碍作用,源起于"爱因斯坦一李约瑟难题":中国传统社会无科学、有技术.这个难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而持久的、且今日仍在继续的见仁见智的激烈争议.从这个大背景来看,"杨振宁问题"不过是一个个案而已.其实,早在1993年,杨振宁在<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就赫然写道:公元1600年至1900年--儒家保守思想抗拒引进西方近代科学.可见,杨振宁对此问题早就有明确判断.科学的有无之争,是非之辨,之所以过去罕见,今日升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学界勇于反思传统、大踏步向科学进军、转换人文、复兴民族的热忱.  相似文献   

17.
芦荻:我是1975年5月29日进中南海为毛泽东读书,9月28日离开.在主席身边工作了整整4个月.从接触中我了解到.毛泽东酷爱历史典籍。他的博学多才.思想根基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也就是“国学”的基础上。对中国历史如此贯通、娴熟,他是第一位。他一生沉湎其中.从历史文化中思考过许多为国为民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以英译书刊出版为媒介的中学西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昱 《中国出版》2012,(2):63-66
晚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不断冲突、交融与整合的特殊历史阶段,以马礼逊、理雅各等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一方面肇始了以英语为媒介向中国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和近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开启了以英语为媒介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大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晚清时期以英语为媒介的中学西渐主要体现在新教传教士编纂的汉英双语字/词典、编写的汉英对照书籍、创办的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报刊、英译中国文化经典著作等图书期刊出版发行活动。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王先霈教授就出版过《文学心理学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书。与当时出版的那些“文艺心理学”一味介绍西方的知识不同,王先霈的书充满了对于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追问和阐发。他似乎要证明中国古代也有文艺心理学。差不多二十年后,王先霈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我读后欣喜万分,我觉得王先霈有一种难得的对中  相似文献   

20.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充满矛盾而又不容忽视的作家。他著作等身,在老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有很大的名气,在海外文坛上有广泛的影响。大学者梁启超给他的评价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华章”(题赠林语堂的对联);西方一些汉学家一直把他的作品当成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本。但由于鲁迅先生晚年对他有过尖锐的批评,由于他后期确有过政治观上的迷误。因而长期来评论界便予以简单化的全盘否定,出版界不再出版他的著作,致使我国中、青年读者“徒闻其名,不见其书”,遗憾之至。 1986年夏天,我出于反复的思考,提议出版林语堂1939年在美国问世的、曾经被日本等国文学界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奖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