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处于逐渐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获得社会认同,因而大多有着更为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希望能够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确立自我,走向独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而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在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等方面还没有多少切身的感受,对自己将要扮演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还有一些迷茫,在人际交往方面也还显得幼稚,经验缺乏,存在着许多交往不良的现象。这些现象和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势必对他们走向社会带来障碍,产生更大的交往困难,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形成挫折感和失败感。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状态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3.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中学生确实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个人中心倾向和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等问题,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也渐趋弱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享受着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我们也在经受着由此而来的各种负面因素的考验。而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03名学生进行当代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中学生的亲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裂变。中学生亲社会意向总体上呈现公私融合、个人本位的特点。中学生自我关注、升学惟一的个人利己主义有了明显发展,有必要迅速有效地在学校加强价值导向教育。  相似文献   

6.
吕丽 《文教资料》2006,(33):79-80
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而笔者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以及学校、家庭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但又不知如何解决。根…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03名学生进行当代中学生亲社会行为意向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使中学生的亲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裂变.中学生亲社会意向总体上呈现公私融合、个人本位的特点,中学生自我关注、升学惟一的个人利己主义有了明显发展,有必要迅速有效地在学校加强价值导向教育.  相似文献   

8.
基于家庭功能理论与自我决定理论框架,提出了青少年希望感的影响模型。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青少年希望感问卷对502名中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和中学生希望感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家庭功能正向影响中学生希望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与希望感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是否为留守家庭在家庭功能和希望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留守家庭环境使家庭功能对中学生希望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增强。因此,社会要首先鼓励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家庭关怀,其次通过学校氛围的塑造、教师的理性引导促进儿童社会支持感知,进而提升其希望感水平。  相似文献   

9.
蒋烈兰 《广西教育》2008,(32):14-15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转型期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混乱、矛盾和冲突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个体人格价值的合理构建。作为祖国未来的一代,现在的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从转型期单位制的变化看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改革使单位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单位是原有社会组织结构的一个缩影。单位制结构影响着社会组织结构,其变化使社会组织结构也发生重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从童年进入青年阶段,其身心发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是性的成熟,使他们出现了性意识,产生了成人感;二是身体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出现了独立性感觉。但由于对社会缺乏认识,经验不足,使中学生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发生了矛盾冲突,导致产生心理障碍。了解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分析产生心理障碍的具体原因,掌握消除心理障碍的应对策略,能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聋哑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及其与负面身体自我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身体自我量表对359名聋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价值感上聋哑中学生与正常中学生的差异极为显著.在社会取向人际价值感、社会取向心理价值感上差异显著.聋哑中学生只在个人取向道德价值感、社会取向家庭价值感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他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随着年级的变化,在个人取向特殊价值感、个人取向人际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价值感、个人取向道德价值感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在社会取向道德价值感上年级差异极为显著.结论聋哑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与自我价值感总分在整体、相貌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明中期以降,发生了许多与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变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而士人群体的活跃也使得这种变化更加强烈。晚明的社会变动对中国传统的历史走向确实有一定改变,从中也能反思出中国古代历史晚期的种种问题。本文着重以士人群体为主,探讨在此种历史背景下士人群体的社会活动及心理动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不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提高,而且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社会转型也出现了社会规范分崩离析,社会基本价值取向日趋复杂化,社会成员压力逐渐加大,人与人之间出现严重信用危机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社会整合,将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分析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实际变化及其原因,力图引导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走向科学合理的轨道,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的发展结构也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商品生产经济演变为服务经济,专业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决策管理理念也在迅速的发展,高科技和信息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中国已经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这一变化既送来了无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社区这一组织模式也在后工业化的巨变中不断经历着变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正在步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社会形势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挑战。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要根据客观因素,在内部条件、中介条件和外部条件上作出符合社会形势的调整,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17.
灾难后受创伤学生的心理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儿童跨进中学的校门时,从年龄上也进入了人生最为宝贵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随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其所面临的来自于外部社会与情境的挑战也越来越多,需要小心关注的风险因子也与日俱增。近年来,水灾、地震、空难、矿难、海啸、雪灾、滑坡、泥石流、战争、交通事故、校园危机等各种突发性重大事件频繁发生,这些灾难不管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人为发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都会造成危害性后果。遭受灾难的中学生除受到物质层面与生理层面伤害外,更重要的是对心灵造成的严重创伤。  相似文献   

18.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固有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社会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社会分层的结构和机制也发生急剧变化,这种变化还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探讨转型期我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促进作用,更要承认它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对症下药,以使我国的社会分层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学生管理。因为在新的形式下中学生面临着压力大、诱惑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在学习生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给管理者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陆海明 《班主任》2004,(1):15-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中学生群体里流行着一种高消费的不良风气,许多中学生沾染了互相攀比、讲吃讲穿、不节俭、花钱大手大脚等不良习气,超前消费、畸形消费等不良势头在一些中学生当中愈演愈烈,中学生出手"玩阔"似乎成了一种新时尚.甚至于有的学生走上了"黄色消费"、"黑色消费"的歧路,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了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