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生产过剩,总需求不足。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刺激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已明显显现,但消费需求却一直不振。其主要原因有四点:一、观念滞后;二、消费热点转移;三、城乡消费布局不合理、四、消费环境不良。针对这些原因,要激活消费需求,应采取的主要对策:一是更新消费观念;二是把握消费热点;三是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四是优化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透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推动和促进生产,买方市场形势下消费对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忽视消费是当前的主要倾向。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转型期的体制障碍,收入增长趋缓和消费者心理引起的消费倾向下降等。其主要对策建议是,把消费政策调整为鼓励消费、引导消费。一是更新消费观念,刺激消费:二是调整供给结构,扩大消费容量;三是理顺消费结构,引导消费增长;四是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消费群体;五是扩大消费信贷,提倡负债消费。  相似文献   

3.
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诸多,而有效需求不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最终还是取决于消费需求。需求不足的原因有:一是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相适应;二是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缓慢;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期不太乐观;四是与消费相对应的一些基础设施不配套;五是出口方面由于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所下降。刺激需求的措施主要有: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二是加速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进一步扩大出口。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低谷中徘徊,预期普遍看淡,复苏回升乏力,物价水平不断回落,消费持续低迷。究其原因,由于我国经济的运行目前已进入总供给过剩的状态,所以总需求不足应该说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方面。这样,启动总需求便成为拉动经济起飞的主要途径。总需求包括外需和内需。内需又分为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本文主要试图探讨一下制约国内消费需求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增加收入、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等下策措施的持续作用下,国家经济平稳增长,但投资增同的回落,物价缓慢回升,反映出当前人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面对通货紧缩的压力,如何尽快启动国内有效需求,使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主要取决于需面对通货紧缩的压力,如何尽快启动国内有效需求,使国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主要取决于需求与消费的不断升位,教育作为社会总需求中消费与投资,已成为热点,因此,从而促进国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消费环境的改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力和城镇相比弱小得多,制约农村居民消费力提升的因素有三方面:一是未能建立农村家庭长效增收机制,消费增长乏力;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消费后顾之忧重影响农村消费力的提升;三是农村消费环境不完善制约农村消费能力。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力重在有效落实惠农政策、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研究生这一群体的消费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互联网环境下,研究生消费主要倾向于高消费、超前消费以及盲目消费。通过分析其原因发现,这一伦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环境因素的影响、互联网因素的冲击以及研究生缺乏理性消费理念。针对这一问题寻找相应对策,主要有三条对策:一是增强研究生的节俭意识;二是加强互联网消费的教育;三是培养研究生的理性自律。  相似文献   

8.
晋城市城镇居民收入逐年稳步增加,但"重储蓄、轻消费"的现象较突出,主要原因是消费观念滞后、消费信心不足、消费环境欠佳等,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增加居民收入、发展消费信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消费新热点,进一步扩大居民公共消费需求,从而刺激有效消费需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在消费方面存在很多严重问题,这在大学生消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大学生的不当消费主要表现为:炫耀性消费、浪费性消费和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大学生不当消费方式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受错误思想的影响、感恩之心的缺乏、生态文明理念的不足和不良消费方式的影响。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两点对策:一是社会要加强大学生新消费观的培养;二是大学生自身要注重新消费观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张辑  冯硕 《唐山学院学报》2007,20(3):101-104
投资需求和外贸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需求不足,平均消费率过低仍然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当前制约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即期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过大,预期支出快速扩张,消费环境不尽完善等。因此,增加居民即期收入,缩小地区、部门、行业与个人收入差距,降低居民预期支出,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增加有效供给,改善居民消费环境等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认为是拉动宏观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消费需求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最终实现形式,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立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相似文献   

12.
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管理理论,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现象,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扩大国内总需求,主要以扩大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为主,具体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3.
国内消费需求不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造成消费需求不旺的原因既有收入方面的因素,也有消费心理、消费环境、消费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开拓消费市场,就应从清理不合理的消费政策入手,整治消费环境,发展消费信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王鹏 《教育探索》2004,(3):45-47
当前教育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其原因是:就业压力加大,社会观念更新,教育可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教育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资源供给短缺,教育供给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形成有效的教育供给以引导和开发教育消费的途径是: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扩大教育供给数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需求模式,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教育供给质量;适应人们对教育的多种自主选择需求,调整教育供给结构;实现教育观念由就业型向创业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扩大有效内需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内需不足仍是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效扩大我国内需,一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要进一步改善民间投资条件;三是要不断优化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6.
胡洪力  孙宁 《天中学刊》2002,17(1):122-123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消费对整个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发展我国银色消费,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银色消费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消费观念陈旧、落后;二是消费水平低于社会的水平;三是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四是消费的社会化程度很低;五是消费客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六是老年市场发育迟缓;七是老年活动设施建设滞后,要发展我国银色消费,一要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二要发展老年产业,促进银色消费的繁荣;三要改革现行养老体制,积极推动银色消费的市场化、社会化;四要加强老年人活动设施建设,改善银色消费的人文环境;五要组建各种老年人业余爱好组织。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消费不足的原因探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佛紧缩的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及消费需求趋于萎缩。在我国的三大需求中,最终消费所占的比重一直在60%左右,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因此,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及时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民消费政策。这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需求、供给、收入差距、消费热点、消费市场发育、国家消费政策、国际环境等七大方面为视角,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八大主要任务之一,指出: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下面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扩大消费需求的精神作一个解读。一、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性1.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现代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依靠三个支柱:一是消费、二是投资、三是出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保持投资和出…  相似文献   

20.
根据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在封闭的二部门经济中,社会需求由消费和投资构成。本文通过对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考察,发现这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的总特征就是:投资成了支撑中国经济的决定力量,结果造成了经济的大起大落。通过理论的探讨发现消费需求才是社会需求中的最终决定力量,并通过消费调节投资需求,进而支撑中国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