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正>“奸细?”米小扬有些吃惊,“那个人说的好像是咱俩……”“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他应该就是张昭:”张无计转头望着那个人,低声道,“张昭在东吴是元老级人物,地位可以说举足轻重。孙权的大哥孙策临终前曾经叮嘱过他,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所以孙权对张昭的意见还是十分看重的。”  相似文献   

2.
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它要求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都要采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坚持认识上的全面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就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一个实例。曹操为统一天下,率百万大军,攻打孙权。面对曹军的压力,东吴内部分化成了主战、主除两派,孙权的态度也不明朗。刘备与孙权唇齿相依,为坚定孙权作战的决心,诸葛亮接受了东吴主战派将领鲁肃的邀请,去东吴进行游说。在东吴,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对诸葛亮百般洁难,张昭以刘备曾败给曹操为例,认定弱无法胜强,而诸葛亮认为一…  相似文献   

3.
论张紘     
张紘是东吴前期的重要谋士,地位仅次于张昭。孙权因与张紘在意识观念上有分歧,加上张紘在留北期间曾受到曹操重用,因而对张紘“外尊礼而内疏之”,使张紘受到不应有的冷遇。  相似文献   

4.
吴国鼎足江南奠基于孙策时代,其谋划者就是与张昭齐名的张纮.他献谋孙策,鼎足江南;他献策孙权,定都金陵;他文采出众,笔挺孙吴.张纮辅佐孙策、孙权兄弟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吴国鼎足江南最早的设计师和开国勋臣,是三国文化史上不应该被埋没的一代英才.  相似文献   

5.
张昭作为孙吴之重臣辅助孙策、孙权兄弟平定江东,确立孙权的统治地位。但随着北方局势稳定,张昭主张顺应曹操的招降,而与孙权的割据战略发生冲突,从而被排挤出军政决策中心。孙权称帝后,张昭位终不至丞相,且不断下降。作为儒学士大夫的代表,张昭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与孙权及其亲信的冲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张昭对孙吴学术文化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张昭是孙吴德高望重的元老,他两次被众臣推举为丞相,但孙权都没有接受。其中缘由,古今学者多有论述,但众说纷纭,主要有孙权狭隘猜忌的性格说,张昭主降、孙策托孤之言等具体事件说,孙权政治方针说,孙权担心相权太重说等四类观点。实际上,孙权心胸狭隘、猜忌和独断专行的性格才是张昭未能拜相的原因,张昭主降等事件仅是外因,张昭刚强耿直的性格则是次要原因。张昭崇高的声望、杰出的才干和对孙吴卓著的功勋,都证明他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在《三国演义》中,有才之人庞统准备效力东吴.经人举荐面见孙权。但孙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面黑短髯,形容古怪”,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于是将其拒于门外。  相似文献   

8.
在《三国演义》里,荆州刘表死后.次子刘琮刚继位.曹操率大军直逼襄阳而来,“荆襄之民.闻曹兵至。未战而胆先寒”,刘琮和属下几经商议.派人献上降书,曹操大喜,兵不血刃.就将荆州纳入势力范围。然后.他将矛头对准东吴,发檄文给孙权说:“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幸勿观望。速赐回音。”意思是要孙权也赶快弃甲投降。  相似文献   

9.
张佳伟 《红领巾》2011,(10):41-41
在我的家里,时常上演着“三国演义”。妈妈手握大权,是东吴孙权:爸爸呢.是白脸曹操;大姐是东昊的鲁肃;而我,势力弱,经常哭,是刘备。“刘备遏孔明——如鱼得水”,这个“孔明”是谁?非二姐莫属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三国相争中东吴取得的一连串胜利创造出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和阻击曹操“四越巢湖不成”的胜利,说明这是孙权的善于使用人才并信任以专的结果,反映出孙权的胸襟、气度与谋略。  相似文献   

11.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据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干人竭力劝他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2.
东吴的始祖是孙坚。孙坚死后,其子孙策统一了江东,建立了孙吴政权。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死,其弟孙权继位。东吴的都城本在吴郡(今苏州),公元209年,孙权从苏州迁都至丹徒(今镇江),筑子城名铁瓮城,是镇江有城的开始。后来孙权又迁都至秣陵(今南京)。孙权继位时,年仅15岁。当时东吴形势  相似文献   

13.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据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干人竭力劝他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权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当断即断,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轻…  相似文献   

14.
8月9日晴人的一生像是一次旅行,人人都是这旅程的过客。山登绝顶我为峰,不如做最美的过客。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据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日:“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里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而张昭等人竭力劝孙权降曹。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5.
姜晶 《班主任》2002,(7):32-32
据《历代名画记》载,三国时东吴画家曾不兴,一次为吴帝孙权画屏风,不慎将一滴墨滴到屏风上,正当众人为之惋惜之际,他灵机一动,根据画面的整体内容,就此墨污画了一只苍蝇。孙权来看画时,竟把这只“苍蝇”当成真的,还想用手把它赶跑。  相似文献   

16.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昭等一干人竭力劝孙权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当断即断,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轻信,这是一种存在…  相似文献   

17.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提出“信与顺”的翻译标准。他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成语翻译是文学等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的汉语成语可以找到基本相对的英语成语,如“得寸进尺”,(Give him an inch and he will take a mile),“昙花一现”(a flash in the pan)“易如反掌(as easy(simple)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等,例如: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到他,如何说得孙权?遂曰:“吾观取汉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群英会蒋干中计》讲的是赤壁之战中一个重要事件。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里着力描写的一场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五十回写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当时曹操是汉丞相,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用武力吞并天下。他在建安十三年趁刘表刚去世,便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先夺取了荆州,进一步准备征服刘备和孙权。刘备刚败于曹操,势孤力单抵当不住,就采纳了军师诸葛亮的计策,要同东吴的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东吴的实力也远不如曹操,而且内部又分成主战、主降两派,各有所据,争论不休。最后孙权听从了以周瑜、鲁肃为首的主战派的意见。决定全力应战。周瑜就在这种兵临城下的紧迫气氛中被任命为都督。他凭着卓越的军事才干,指挥了东吴的五、六万军队,在赤壁(现在的湖北嘉鱼县东北)一带击败了号称“水陆百万”的曹操大军。这次战争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话说曹操率百万雄兵与孙权、刘备的军队对峙赤壁。曹操站在船头,看着自己浩浩荡荡的大军得意洋洋:“这次出来一是锻炼队伍,二是考察形势,顺便再把孙权、刘备这两个小子干掉!他们超越自己也就算了,还敢想超越前辈?太不像话了!”蒋干一旁献计:“老大,我跟东吴的周瑜有交情,让我试试去劝降他,不成的话,也顺道偷点儿什么机密文件回来。”曹操赞许地点了点头。次日,蒋干便出发了。蒋干进了东吴大营,周瑜管吃管喝好招待,可就是只字不提军机大事。这晚,蒋干正躺在床上心急如焚,却听见有人进来小声递给周瑜一封密信:“都督,蔡瑁、张允两位将军说了,…  相似文献   

20.
<正>三国时期,吕蒙是孙权一手培养起来的高级将领,也是东吴的一流统帅,孙权与吕蒙常以兄弟相称。在关羽进攻樊城的时候,吕蒙一手策划并亲自实施了"白衣渡江"行动,帮助孙权占领了荆州,扭转了东吴在三足鼎立中的弱势地位。然而,吕蒙虽然作战骁勇,却经常患病。荆州之战刚结束,吕蒙就一病不起。为了给吕蒙治病,孙权亲自把吕蒙接到自己的大殿住下,并向全国征寻名医。当时,吕蒙已经病入膏肓,除了需要服用中药外,还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