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学生迟到是让教师永远头疼的一件事.教师治理学生迟到花样百出:有的罚学生站着.有的罚学生擦黑板.有的罚学生打扫卫生……这些做法我也试着用过.可迟到现象依然没有杜绝。另外我也发现学生迟到都有自己的“正当理由”.那怎样才能扭转学生迟到的现象呢?怎样处理学生的迟到呢?笔者来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相似文献   

2.
陈虹 《教学月刊》2013,(6):33-35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语言表达错误的现象。如学生1说:“Threebasketofapples.”教师指出其错误:“Threebasketofapples?Isheright7.(用目光或手势示意全班学生回答)OK.Pleasecorrectit.”学生2回答:“Threebasketsofapples”  相似文献   

3.
据了解,仅仅由于学生一点小的过失就遭受教师惩罚的事经常在学校发生:有的罚“吃苍蝇”,有的强迫学生互打耳光,甚至有的还往学生脸上刺字……人们不禁要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有些教师到底怎么啦?他们哪儿来的这么大“火”?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教学中,有的教师这样数落学生:“又忘记带作业了?吃饭怎么不见你忘记!”“你就不能消停一会儿?”这一现象,应该引发教育工作者们的思考: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果教师说话不讲求艺术,就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膜,影响教育效果,更严重的还会使学生郁郁寡欢,造成精神伤害。  相似文献   

5.
善教者得法     
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教,会给学生留下不同的印象。有的教学使学生觉得如乘轻舟,一路顺风:有的教学使学生感到如入深山,举足艰难: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敦学方法?善教者,得法,省时肯力.“事半功倍”;不善教者,不得法,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6.
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校园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组镜头:有的老师,因为学生敬重他(她),见面就会主动向他(她)打招呼问好,并喜欢上他们的课。他们常常一呼百应,学生对他们“惟命是从”;而对有的老师,学生总是躲着他她),尽管他(她)“发号施令”,却没有几个人响应。 同样是老师,为什么学生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其实,这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吸引学生。 这里的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为什么这些因素会起这样大的作用呢?这要从教师的劳动特点说起。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的劳动…  相似文献   

7.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同年几个年轻教师一起进入同一所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最初几个月,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但一两年之后,这些同时进来的新教师逐渐显示出差别:有的教师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而且成为其他教师心目中的好同事;有的教师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学生讨厌的教师,而且在校长和同事的眼里也成了“累赘”。那么,年轻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快速成长呢?  相似文献   

8.
学生行为问题已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因为每一个教师都将每天面对五六十位学生,难以照顾周全、面面俱到,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在所难免,但并不是不可避免。如若出现学生行为问题而没有及时科学的矫正,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会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处理失当还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和不满。这是因为他们所期望的这节课自己没能尽兴,利益受到了损害。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同一年级、同一班、同一条件下,为什么有的教师就能调控得好,而有的教师则造成“失控”现象偶有发生?显然问题主要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科学“惩戒”则是教学调控的一种教育能力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教“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讲述:“老师的一块台板玻璃不小心被压碎了,压碎成两部分(如图1所示)。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在生活中,有的学生曾经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他们从没有仔细考虑过。这时,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必须带两块,有的说带那块小的玻璃,有的则说带大的玻璃。教师出示图2,并问:“这样能恢复到与图1一样的形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不行。”又问:“那么带那块大玻璃呢?”有学生说行,还能画出图3。此时,教师趁势引导,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学生发…  相似文献   

10.
一、换一种问法 某一环节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特别是小结已经做完.下课铃快要响起的时候,教师往往要对教学效果“确认”一下,于是,有的老师问学生:“还有什么地方不懂?”“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相似文献   

11.
教师处理学生违纪事件或化解同学间矛盾时,批评教育是不可少的手段。但同样是批评教育,结果往往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虚心接受,积极改正;有的却与老师“顶牛”,而且后一种现象时下颇为常见。那么教师该如何应对学生的“顶牛”现象呢?  相似文献   

12.
范文明 《物理教师》2008,29(9):18-19
回顾平时的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每次考试后,都会听到教师们抱怨“×题我已经讲过多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本人对上学期的几次考试卷进行统计时,也发现卷面错误中有70%左右的错误是学生平时作业中就经常出现的,有的错误甚至已分析并订正多次了.教师在课堂里多次重复分析过的题目,为什么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却屡屡出错?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向全班学生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半的学生都能把手举得高高的,而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只是低低的把手靠在脑边,当教师的目光不经意的瞟过去时,又怯怯的把手放下了。这种在小学课常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这些学生只是低低的举着手?为什么他们会怯怯的把手放下去?……很多的“为什么”其实只有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14.
“可以上课了吗?”教师弯下腰亲切地问。学生们回答:“可以。”其实.教师在问这个问题前.已经让同学在说ABCC式的词语了.同学们说出了很多.比如自雪皑皑、雷声阵阵、杨柳依依、春风徐徐等。许多人都以为在上课了,上课的铃声也已经响过了。假如这个时候,有人说.老师.不是已经在上课了吗?那一定会让教师感到不舒服.说不定旁边的同学也会戳他一下手肘:要你多嘴!如今,  相似文献   

15.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自己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知识要点,学生在下面却心不在焉,有的发呆,有的在桌子上乱写乱画,有的窃窃私语;下课铃一响,他们的心就飞出窗外了,自己再强调什么根本就是耳边风。其实,这不能怪学生,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做“超限效应”,是指一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教师的反复强调和拖课就是一种“超限”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规避“超限效应”的不良影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具体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向全班学生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一半的学生都能把手举得高高的,而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只是低低的把手靠在脑边,当教师的目光不经意的瞟过去时,又怯怯的把手放下了。这种在小学课常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为什么这些学生只是低低的举着手?为什么他们会怯怯的把手放下去?……很多的“为什么”其实只有一个答案,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课堂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现象:面对教师的提问。当一位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会说“你再坐下想想”:当一位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会说“谁来帮帮他”:当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或者一下子不知道对还是错时,教师会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呢?有没有道理呢?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去研究研究”;  相似文献   

18.
袁瑢 《上海教育》2007,(2A):48-49
教人,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素养。对一个教师来说,应有什么样的素养呢?现在众说不一。有的认为:“业务要好,所教学生重点中学进得多,就表明有水平。”有的则说:“只要班级摆得平,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有威信,就是好。”对于这两种说法,我觉得都很片面,不怎么妥当。我想党和人民称我们为“人民教师“,在教师前面加上“人民”两字,这就意味着今天的教师不同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教师。我们中华民族,对教师历来就有“为人师表“的说法,而且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美德。  相似文献   

19.
课堂掠影一:教学内容为数学第一册的《九加几》. 教师完成了新课的教授,在进行练习.教师提问:“同学们,谁能完成这一题?直接写出得数.”有的学生高高地举起小手;而有的学生在偷偷地讲话;有的在玩着手中的笔或橡皮擦;有的背靠着椅子双手在柜子里面折纸;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初步调查及课堂观察、诊断,了解到当前农村中学不少课堂教学缺乏生机、死气沉沉,有的教师抱着学生基础这么差、家长不配合、学生难管理、“学生爱睡就睡”这种消极不负责任的课堂意识;有的教师上课缺乏激情,课堂调控驾驭能力差;有的教师“职业倦怠”倾向严重。一心想着下海却又放不下“铁饭碗”等等。可想而知.此类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会是怎样的一类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