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有画意、绘画有诗情的特征。在过去,人们大多是从王维的诗与画的角度来分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试从苏轼的诗与画的创作入手,来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中的具体体现,这也指明了苏轼的诗画创作遵循了诗画一律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题画诗是诗的王国里一朵灿烂夺目的奇葩,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诗与画在先秦两汉是各自独立发展的,魏晋南北朝诗画创作开始融合,产生了题画诗,使题画诗成为一个独立的诗体并出现了题画诗的大家。唐代完成了这种融合,宋代则把题画诗创作艺术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高峰,并建构了题画诗的理论体系,苏轼则是这一峰巅的旗帜。 苏轼的题画诗不但以诗评画,缘物寄情,而且还从诗画创作中建立诗画同源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以诗  相似文献   

3.
诗和画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里,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在艺术探索的进程中,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论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文章以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为例,结合他的诗文创作与文论,管窥中国诗画间的"无形"之似:体现在豪放之气,抒情写意,比兴手法,天工与清新等方面的创作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
以论入诗,是宋诗的特点。 苏轼(1037-1101)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诗画大家。他的诗文和他所倡导的文人画,对后世诗画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里,他以诗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诗画主张和对诗画艺  相似文献   

5.
郝毅 《文教资料》2012,(26):132-134
钱维乔一生创作涉及领域较广,诗画兼长,不仅有诗文、传奇,还有不少绘画作品传世。钱维乔的诗作结集收录于《竹初诗钞》中,作为一个诗人,所作诗篇题材广泛,唱和诗、抒怀诗、咏物诗、行旅诗、题画诗、咏史诗等不一而足。作为一个画家,在这众多的诗篇中,题画诗的创作则具有了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诗与画在形式和内蕴上的对比来阐明诗与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将中国的诗画同西方的诗画进行比较性研究来加深我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部分来论述诗画关系:首先,从作品创作的角度而言,诗与画的关系是互补的;再次,从作品接受的角度讲,诗与画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进一步强调对于诗画之意味的领悟,接受者(读者)的特殊性;接着,本文试图对诗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总结,明确它们之间形式上的不同和内蕴上的一致;最后,本文对中国之诗画关系和西方之诗画关系的差异进行论述,在两种不同的文化态度取向中,对诗与画的关系进行更广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诗画有机地结合,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和标准.王维在文人画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他被誉为"文人画之鼻祖",他在绘画中融入诗意、禅意,开创了山水画独特优美的"禅境?表现.诗与禅都是性情的流露,诗中追求画意,画中追求诗意,诗画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历史客观地形成了“诗画交融”传统,二者在创作层面形成交融是一种有条件的成立。首先,物象是诗与画共同的原质要素。诗歌创作要求写物象和由物象所组合成的“景”,使得诗歌尚“虚”的特性带有了浓厚的尚“实”的成分,从而与绘画的表现和再现对象具有了同一性,为古代诗画交融的形成找到了突破口,确立了必备的前提条件和中介因素。而创作主体在诗画创作中,单纯地描绘物象和由物象组合而成的“景”,并不能构成诗画交融。创作主体是否具有诗画素养,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能否运用诗画的原理、运作规则和操作技巧来选择、组合、描绘物象,为诗画交融的最终完成者审美主体提供可资挖掘探求的凭借和线索,就成为构成诗画交融的最为根本的条件。完整意义上的诗画交融是离不开审美接受者的共同参与作用的后期制作的,缺少了审美接受者审美创造的译码程序,诗画文本不过是一堆符号的堆积而已,更不用说诗画交融了。手卷和运动透视在中国绘画中的成功创造和运用增进了诗画交融,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时空互凝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王维这位亦官亦隐的诗人,擅长于山水田园诗,诗画成就俱高。后人称赞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无我之境”表现得很充分,其诗意境深远。“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论摩诘诗画之语,常被解作:摩诘诗入画三味,而其画则入诗三味。  相似文献   

10.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方历来就是文艺家们十分重视的一个议题。据考证,在我国诗画结合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魏晋以后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促进了诗画的结合,密切了两者的关系。唐代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的诗画结合的创作典范,这使诗画的结合从密切进入了交融相通的发展阶段。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在诗画结合方面亦有所体现,除了为画题诗外,在诗歌创作中也注意诗画的结合——诗中有画。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读老杜入峡诸诗,苍凉幽迥,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唯此老使笔如画,昔人谓摩诘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方之杜陵,未免一邱一壑。”在唐代诗画的结合虽然已进入比较成  相似文献   

11.
人墨客创作的“禅意诗”“禅意画”与禅僧禅心外化的“禅诗”、“禅画”有本质上的区别。苏曼殊诗画带有明显的禅佛色彩,如其诗画里大量出现的禅佛名相以及带有“依我自悟”表征的“我”的形象第一人称代词.进一步强化了其现代禅僧的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12.
郑敏的题画诗创作,在中西诗画同源探讨中,承续本国传统的审美创作手段,博采世界艺术资源,在有意提高审美鉴赏品位的同时,为现代汉语新诗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贡献。而郑敏的具像诗创作尝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文字进行排列构成某一形状;二是借用中国古典绝句形式来创作短诗。  相似文献   

13.
元代文人的绘画创作不求形似,注重自我胸臆的抒发,诗、画艺术之内容、审美、气韵等诸多方面实现了交融会通,从元初赵孟頫至“元末四大家”,文人画日趋成熟。明末清初,以渐江、査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承袭了元代文人诗画的创作传统,“新安四家”对元代文人诗画的接受体现在相似的人生际遇影响下形成的淡泊名利、以诗画自娱的思想个性;注重抒情写意的绘画表现;会通诗画一体的审美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书画同源,诗画同构,作为诗人、画家兼备的王维,他深谙此道,让诗和画融合为一。他创造性的以画法入诗,使诗中饱含画意,他以画家的匠心以诗为画,精心剪裁,悉心布局,在情与景的刻画中使意境的形神高度和谐,创造出一幅幅妙手天成、巧夺天工的诗的画卷。  相似文献   

15.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和西方,历代都有关于诗画优劣的争论。在西方,诗画孰优孰劣,两派各执一端,势均力敌,但在中国传统诗画理论中,"诗优画劣论"一直占绝对优势。从顾恺之最早注意到绘画的缺陷开始,"诗近全能/画有局限"的观念始终盘踞在人们的脑海中,诗画的高下优劣之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异常局面。邵雍的两首议论诗为我们指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即中国文化的独特模式。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并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我校开辟了"儿童诗画走廊",开展了"小诗写校园一景"等主题活动,通过儿童诗画创作,让学生多一些生活体验,多一份快乐心态,多一种学习感悟。一、引导体验观察,趣味引发诗句第一,命题观察,组成诗句的点。没有观察积累,没有想象,我们的儿童诗画创作是空洞的也是盲目的。因此引导学生善于从身边、从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是写诗作画的基础。小学生的观察往往是随机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一)结构,王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二)炼材,王维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三)语言,王寺善于运用词向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诗歌创作中很好地体现了他诗画意境统一的观念.“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一)结构.三维的诗往往采用组诗的形式来写,每首诗都可构成一个画面,合起来可以集结成一幅和谐的全景画面.(二)炼材.王维诗善于捕捉形象和创造形象,在诗中体现出绘画的特点.(三)语言.王维诗善于运用词句描绘形象的声、色、光、态.这三方面在其诗中是融合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20.
诗画恩怨大漠孤烟直,表现大漠空无所有,只需一线横跨画面;无风,孤烟上升,形成一道纵直线。长河落日圆,长河是一道弯弯的长曲线,落日是一个圆圈。王维这两句诗书写大漠的苍茫、浩瀚且华丽,发挥了形式美中直与曲的对照魅力。苏东坡品味出王维的诗中画和画中诗,但王维的画上却从不题诗,诗不是画的注脚,画不是诗的插图。后世在画面上直接题诗了,所谓诗画相得益彰,但从何处相得?他们难得彼此知己,相逢对饮千杯少。遗憾的是,多数情况却是同床异梦,话不投机半句多。画上题诗绝不等于画中有诗,甚至是诗画相悖,彼此缺乏了解,谈不上水乳交融的爱情。贾岛以苦吟闻名,他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