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布里亚特民间音乐和呼伦贝尔长调的采访、记谱、访谈等田野工作,对蒙古民歌与孕育民歌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蒙古宫廷音乐在蒙古族传统音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察哈尔蒙古族对于保存和发展蒙古宫廷音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者认为察哈尔蒙古族不仅直接传承和捍卫了古老的蒙古宫廷音乐,而且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蒙古宫廷音乐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不断加剧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音乐逐渐成为"亚文化",有一部分传统音乐逐渐消亡,而另一部分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得到了保存与发展。蒙古音乐在北京的存活情况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文化日趋呈现饱和状态,蒙古音乐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稳定的发展。在北京,蒙古音乐有大量的活动,有稳定的受众群,占有一定的市场,而蒙古音乐表演团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传播载体。本文将从北京的蒙古音乐概况、北京的蒙古音乐活动、北京的蒙古音乐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探析蒙古音乐在北京的现状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族群认同,以及它所体现的社会政治变迁中的传统音乐发展的新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歌舞、器乐、曲艺、戏曲等形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民间音乐以独特而丰富的品性,凝聚、延续族群的价值信仰和精神品性,与现代人的伦理观、生活观、自然观、发展观密切联系。文章挖掘中国民间音乐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价值及作用,发现民间音乐生发了现代人伦理关系的共鸣,蕴含着现代人朝向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人传承与创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从中原南迁的客家族群,长期保持着坚守中原文化的共同心理特征。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旋律形态学等研究方法,将客家核心区域闽粤赣的客家音乐与中原核心区域河南音乐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后发现,两个区域之间的音乐文化上有共通之处,其文化关联性的存在是由于客家族群在迁徙中"文化觅母"的传播与族群对"我文化"进行有意识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5,(6):74-79
远离草原文明的云南蒙古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族群互动格局下进行着文化的"在地化"发展。虽然在文化类型上与草原蒙古族相去深远,却依然保持、维系着其民族认同。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的民族政策推动所致,另一方面也与两地蒙古族的互动、交流相关,不断地复制、传播其族群性。随着云南蒙古族与内蒙蒙古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内蒙蒙古族为之提供符合民族认同发展的"文化素材"。两地蒙古族通过互动交流,建构起"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内部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认同的建构,也增强了其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民间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民间音乐,流传至今的民间音乐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延续和传承民间音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高校担负着教学育人的重任,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高校能够在继承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使民间音乐能够得以保留,并增添活力和生机。本文主要探讨河南高校民间音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8.
“托茂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穆斯林族群。其族群的形成与蒙古文化的影响休戚相关。对此,从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论述了蒙古文化对托茂人族群的形成及其文化特征的影响,阐明了托茂人族群的形成及其特征是一个文化涵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呼伦贝尔是马背民族的故乡,蒙古族在马背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马也成为蒙古族生产生活中最为亲密的伙伴。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多次对马的品种进行改良,培育出奔跑速度快、耐力好的锡尼河马,至今仍保留着养马和爱马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笔者采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以两个部落的"历时"经历和"共时"交融为切入点,从族源传说、民族信仰、音乐形态特征,论证巴尔虎民歌和布里亚特民歌之间的亲缘关系,并通过两个部落民歌的异同,揭示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民歌的内在联系及民歌共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审美艺术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较高、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和复杂等特点,它赋予以巴尔虎蒙古族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为主打品牌的呼伦贝尔文化旅游资源以深刻的旅游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疆蒙古族民间谚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以新疆蒙古族民间谚语为着眼点,探讨其在社会转型期的现状,梳理新疆蒙古族民间谚语的唯物主义内涵,进而揭示民间谚语在现代蒙古族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蒙古族文化发展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闽南民间音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对闽南地区文化、民俗、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闽南民间音乐具有极强的鲜明特色,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闽南民间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曲调,音乐的背后是对音乐创作者的记忆,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音乐记载了闽南群众的辛勤劳动与智慧成果。闽南民间音乐传播在闽南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记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地区历史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4.
畲族在中华民族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但是在其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独特的民族文字。畲族人民在进行民间音乐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中,主要依靠民间艺术者的口耳相传,这也给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埋下了隐患。随着老一辈艺术者的老去,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逐渐面临着断层的危机。基于这种现状开展有效的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和传承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畲族民间音乐文化教育的相关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了当地高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总结了畲族民间音乐文化、风俗歌舞剧、民间音乐创作者三种教学资源,探寻出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进行畲族民间音乐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田野调查资料对新疆阿尔泰山区图瓦人的音乐生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并通过图瓦传统民间音乐这样一个"文化切片",来展示其现存状态以及剖析其在族群中的文化内涵,试图为今后关于图瓦音乐文化方面的调查研究提供一份翔实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6.
孙红 《儿童音乐》2010,(10):64-67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的、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漫瀚调作为一种典型的民俗民间音乐,是内蒙古准格尔地区的音乐文化瑰宝,展现了蒙汉民族音乐文化结合的艺术力量,是蒙古地区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本文从漫瀚调的艺术特点入手进行分析,在总结漫瀚调艺术特点的同时,分析了漫瀚调与民歌演唱艺术的结合问题,旨在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漫瀚调这种独具艺术魅力的音乐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之舞》是作曲家崔逢春先生根据科尔沁民歌《朱迪娜娜》的曲调改编并加工而成的民乐重奏曲。在蒙古族民间乐曲中使用蒙古族传统乐器及其他乐器来演绎,既保留了此乐曲中的民族特色,也饱含着快乐愉悦、热爱生活的心情。本文将通过对此合奏曲的分析与鉴赏,来论述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曲调的传承情况与变迁。  相似文献   

19.
毡帐-蒙古包的创建和使用是游牧族群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其构造设计体现着草原民族的自然观和时空观,成为游牧民居文化特有的标志性符号。从文献记录、传承应用或现实价值来看,毡帐-蒙古包始终是游牧文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世纪以来,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游牧经济不可逆转的衰微导致毡帐-蒙古包逐渐被定居建筑替代,但其留存的文化符号功能则具有永久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音乐教材编写中加大了民族音乐的比例。我国具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更是无比丰富。如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利用、教授我国民间音乐,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