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即两极世界。美苏之间的长期“冷战”和全面对峙,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冷战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已载于史册。关于冷战的起源这个老话题,却引起了世人的激烈争论,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本文把冷战起源的研究概括为五种观点,即“美国霸权论”、“苏联扩张论”、“美苏共振论”、“英国主动论”、“综合作用论”,力图把繁杂的观点理出一个头绪。  相似文献   

3.
东盟国家的人权研究罗艳华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人权问题在国际关系中变得日益突出。与以往一样,这次“人权运动”的发起者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这无论是因为苏联和东欧的剧变而更坚定了他们把其价值观念推广到整个国际关系之中的信。卜,还是因为随着冷...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战前在国际格局中霸占话语权的欧洲国家纷纷衰落.美国却倚仗在二战中急剧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力量,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当时唯一具备与美国抗衡实力的国家只有苏联。1947年,美国抛出“杜鲁门主义”。冷战由此开始。美苏在全球范围内争霸.其结果是美国最终拖垮了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5.
●阶段特征“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在此期间,亚非拉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但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相继陷入“滞胀”状态。50年代中期起,苏联和东  相似文献   

6.
冷战史从广义上来讲指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非武装、非流血形式的对抗、对立和斗争。狭义上的冷战则指二战结束后不久直到苏联东欧剧变前 ,美国和苏联及它们的盟国在国际关系领域中相互对峙和对抗的一种状态或现象 ,用以特指美苏之间或东西方之间那种除了战争手段以外的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切对抗行为和对峙状态。美苏之间的冷战使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阻滞了国与国之间正常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和交流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它在战后持续四十多年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经济竞争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重点。由于国家之间利害关系的内容,以及力量消长的变化,国际关系体系中的矛盾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美、日、欧资本主义三大经济中心争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已取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争夺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它们之间矛盾的发展,将对今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世界各种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与冷战对抗时期超级大国之间矛盾相比,由于时代  相似文献   

8.
<正>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贯穿全球,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的解体,美苏矛盾已不复存在,那么什么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呢?我认为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明确主要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学问题》2008,(5):26-32
徐蓝教授:冷战是20世纪后半期留给人类历史的深刻印记。我们研究战后国际关系史.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冷战的起源、演变与终结,因为它是二十世纪后半期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一般认为。“cold war”一语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李普曼首先使用的。他把自己批评遏制政策的一系列文章集成了一个集子.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他给这本书命名为《冷战》。到底什么是“冷战”呢?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一致的定义。不过,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代前半期,围绕德国重新武装问题的斗争,在欧洲国际关系和冷战中有一定重要性。本文试对此加以评述。一 1949年秋德国正式分裂,并未结束德国问题和围绕德国问题的斗争。当时东西方冷战处于一个重要时刻。苏联于1949年秋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形成强大冲击波。美国进行了对外政策的重新审视,制定了全面扩充军事实力以“建立自由世界的优势力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78—1979年对阿富汗执政党——人民民主党和苏联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两年。对人民民主党来说,1978年“四月政变”后,一系列派系斗争导致两位总统死亡,国内战乱纷起;对苏联来说,由于不断卷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内部斗争而不能自拔,苏阿关系恶化,最终导致了1979年圣诞节苏军入侵阿富汗。这一事件使国际关系急剧恶化,成为80年代初新一轮冷战的象征。近来随着苏联解体和原苏联部分档案的解密,使我们见到诸如苏联在喀布尔特使团的记录以及事件中苏联和阿富汗幸存领导人的回忆录等珍贵资料。这使我们能比较清楚地勾勒出苏联是如何一步步卷入人民民主党内的派系斗争,又是如何入侵阿富汗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的主要特征虽然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但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决非无足轻重。冷战之所以没有从“冷战”发展为全球范围的“热战”,原因之一便在于中国的参与及东亚冷战的发展起到了将美苏两大国分割开来的作用。冷战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围绕着国际权力分配而展开的争夺。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对立意识形态的交锋,表明意识形态因素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尖锐对峙,互不相让,互挖墙角,有时达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随着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冷战时期宣告结束,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世界性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潮流正在异军突出,强烈震荡与冲击着转换中的世界政治格局和重组中的国际关系,在强烈的国际动荡和各种各样的  相似文献   

15.
冷战与缓和: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美苏关系张亚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苏联8附.美国讨外关系的主线一直是美苏关系.它志叫育世界的全局、艾天豪威尔时期.美苏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冷战对抗的夹缝中出现了缓和的迹象7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于1985年7月28至8月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教学,以及从事新闻、出版等工作的1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们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和英俄争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苏联的对外政策、战后的冷战和军备竞赛、战后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战后美国与各国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外交部副部长钱其琛同志应邀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的报告。本届年会还对组织编写多卷本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丛书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并作出具体安排。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呈现大和平、小战争交叉并存的局面.从全球范围看,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过渡,全球趋于和平.从地区角度看,由于冷战时期长期被压抑的民族、领士矛盾及宗教纠纷,随着冷战结束而爆发出来,地区战争接连不断,有时十分激烈.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抬头.因此,冷战后维护国家主权仍是国际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了解发生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一场冷战,认识这些战争前后主要大国的关系及与相对和平时期密切相关的三个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正在形成中的多极化格局。主要考点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法两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霸;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后,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逐渐摆脱苏联理论框架的影响,从政治学学科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独立学科。中东欧国家的国际关系研究多为描述性成果,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关注国际关系社会学、外交政策、地缘政治学等研究领域,但其发展也受到政治权力干预学术、理论基础缺乏、学科规模小、国际化程度不高、学术标准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入侵”与“反入侵”方立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正朝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国际交流中随之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是在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中展现出了错综复杂的文化“入侵”与“反入侵”。这既有以美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