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新"和"情"分析作品的"思"和"境",通过五个方面即"传统音乐材料与西洋音乐创作体裁的融合、民族化的钢琴伴奏、西洋化的演唱要求、隐美意蕴、空灵含蓄自然之美"的阐述,探索用作品的意境和内涵来传达声情并茂的歌声。  相似文献   

2.
李传坤 《科教文汇》2014,(18):227-228
清少纳言在随笔作品《枕草子》中通过一系列的“年中行事”诠释了日本平安王朝的传统审美意识,我们根据“年中行事”的一些特征,可从一定程度上了解清少纳言对季节的重视程度与审美取向。也就是说,清少纳言并没有被平安王朝传统的审美意识的条框所束缚,而是根据自己审美理念的需要,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同时凭借自己的感觉去挖掘“美”,进而将这些所谓的“美”充分融入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3.
严蓉 《科教文汇》2007,(12S):174-174
赏析诗歌,首先要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它的意思;其次要了解作品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最后挖掘出诗歌的“题眼”和“诗眼”。  相似文献   

4.
张德军 《科教文汇》2007,(9Z):51-5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审美观却发生了某些扭曲,他们盲目地崇“外”、崇“怪”,追求“时髦”并以此为美。究其原因是缺少美育的结果。而初中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样做不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5.
廉锋   《世界发明》2010,(7):16-16
2010年5月11日至6月30日,由中国美术馆、捷克国家美术馆主办的“新感觉——1960-1980年代捷克雕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的5号厅、7号厅展出。此次展览作品集中了二战结束至苏联解体这段时间内,捷克艺术家创作的独具特色的玻璃雕塑作品,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美和尊严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赵霞  吕明慧 《科教文汇》2008,(20):145-145
物质世界的真与美从来都是统一的,物理学家往往借助美来认识世界、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有学者认为:“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大小,事实上就是它的美学价值的大小。”美学因素不仅仅存在于物理学理论创立的原动力之中,还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之中。杨振宁在《美和理论物理》一文中提出,物理学具有“物理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也有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多样统一美”、“和谐奇异美”、“简洁明快美”。  相似文献   

7.
《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是两部产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题材的作品,但它们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相近的人物形象、相通的精神内涵。中西文学中这种惊人的暗合现象,也表明了不同地域的人类共同心理的客观存在,以及“和而不同”的深层文化意蕴。中西方社会所经历的社会阶段必然存在着重大差异,所以这种差异必然要反映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反映在不同民族的文学艺术中。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在寻觅不同文学发展通则和规律的同时,深入挖掘出各种相似文学现象的内在异质构成。从而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这一文学交流的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理论在文学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本文以“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为着眼点,分析了许渊冲,吴钧陶,翁显良和John Tuner四个译本。该理论如果运用得当,不仅能非常指导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同样也适用于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爱情作品占有相当的比重,它主要根据当代学生内心发展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符合新课程理念.教材中的婚恋作品,与其他优秀作品一样,是“人生活中的教科书”.是陶冶情趣、美化心灵的灵丹妙药,对塑造真、美、善的人格具有重大作用,也同样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爱情观和高尚的人格.让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看待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10.
写作中有美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美在哪里呢?“在一般人看来,美是物所固有的,也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朱光潜这段话是针对写作而谈的。诚如斯言,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都是用心地体验生活,用心地遣词造句,用心地营造气氛,使作品充分体现心路历程。在不同的文体里,可  相似文献   

11.
人们利用和调配人体发音器官的各个功能.使之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旋律.称之为歌唱。歌唱作为一门学科,称之为声乐。声乐的“土”“洋”唱法是相对而言的。所谓的“土”唱法即民族唱法,“洋”唱法指美声唱法.我国又称之为西洋唱法。  相似文献   

12.
主要通过剖析发声技巧中的一种发声训练,通过对人的生理结构、音乐的本质、西洋美声唱法、歌曲作品等与之相关的各种因素的分析,以求揭示在歌唱发声训练中如何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声音的发声技巧。  相似文献   

13.
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文质兼优、形神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作品,每一首诗词都为我们展现了一片美妙的天地,都是闪光的人伦、理想、信念、情操的寄托者,它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引导学生赏析精品或名句,不仅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潜移默化中孕育一种内在美的气质,而且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净化。如品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能激发起学生勇于开拓未来、建功立业的满怀豪情:品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认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此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4.
首《太湖美》唱出了“江南水乡”的特有韵味和“鱼米之乡”的秀丽风光。太湖曾以其优美自然的湖光山色闻名天下,人们都知道“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随着近年来太湖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由于污染治理的滞后,太湖已今非昔比,水质明显恶化,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中国人》2024,(1):88-89
<正>近期,2023年英国生态学会“捕捉生态”摄影比赛的获奖作品公布,这些作品捕捉了全球各地的动植物,展现了生态的多样性,让人们在感受生态之美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这些获奖作品主要由国际生态学家、摄影师和学生拍摄。  相似文献   

16.
葛秀华 《知识窗》2023,(5):15-17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与博物馆合作,校馆共同培育旅游高职生工匠精神,以“美”为主线,以文物为工匠精神之载体,设计并实施“四美”教学项目,让学生通过感受文物之“美”,解读文物之“美”,传播文物之“美”,创新文物之“美”,感受和践行工匠精神,以隐性教育的方式,达成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相似文献   

18.
让历史散发美的魅力——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玉梅 《科教文汇》2008,(25):177-177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让历史散发出美的魅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几种做法:第一、以“美”展现美;第二、以“丑”衬托美;第三、以情境感受美;第四、以语言传播美。  相似文献   

19.
儒家关于仁爱礼乐、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道”、“心”、“和”,构成了古典美学意境的和谐美、融合美、中和美的特征,造就了杜甫沉郁、温厚、严整的诗风。  相似文献   

20.
庞丹  韩魁武 《科学学研究》2007,25(5):848-852
  杨振宁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科学美学思想,本文从何谓“科学美”、“科学美”栖居于何处以及如何把握“科学美”等方面探析其科学美学思想,以启迪当今学者,并且将之加以进一步深入发掘和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