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班幼儿只有亲身体验感知风的存在特性,才能理解诗歌的真正内涵,才能为朗诵诗歌、仿编诗歌作铺垫。所以,该活动可以进一步细化,变包罗万象的一次活动为循序渐进的主题系列活动。特别在“认识风”的活动中,教师有必要选择一个有风的日子带幼儿到户外感受风的存在。风是抽象、无形的,中班幼儿往往难以理解“风的家”,对此教师可以启发诱导:“你那里有风吗?你怎么感觉到风的?”“风都吹到哪儿了?你怎么知道的?”帮助幼儿化抽象为具体,即“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是风的家”。一开始,幼儿可能仅限于注意自己、教师或同伴的头发、衣服的变化和周围花…  相似文献   

2.
这首诗歌用儿童的视角捕捉生活中的诗情,用儿童的心灵体味风儿的情感,意境优美而富有情趣。所以我觉得该活动应从理解、体验诗歌的意境入手,以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轻松愉悦地感受风、寻找风活动前,教师可带领幼儿到草地上、池塘边等地方找一找哪儿有风,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以丰富生活经验,为诗歌教学作铺垫。●视听相融地理解、体验诗歌意境把音乐融入文学作品的学习,可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轻柔舒缓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将循环播放,让幼儿不知不觉地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声情并茂地朗…  相似文献   

3.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4.
幼儿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整合了认知能力、社会理解力和语言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语言活动设计应考虑它们的渗透与整合。该方案因活动容量过大,造成幼儿认知探究不深入,情感体验不真切,语言运用不充分。我建议调整如下:一、自主探究,前置经验准备。教师可在活动前开展关于风的主题活动或科学活动,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探究风,经历感知、观察、记录、搜集、交流等过程,使幼儿对风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这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为理解和创编诗歌打基础,而且发展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二、创设情境,体验作品情感。原方案是先呈现作品,通…  相似文献   

5.
我的设计     
诗歌《风儿也想有个家》比较抒情,虽然浅显易懂,却需要幼儿有“风”的基本常识及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否则活动易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幼儿的文学素养,我会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及初春季节的特点,通过两个途径予以实践。一是在非正式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开展“风”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在“寻找风”“和风捉迷藏”“听听说说‘风的声音’”等活动中,感受风的无处不在,如头发飘动、树叶飘落、池水波动等,积累感性经验。二是在正式活动中予以提炼。如搜集其他“风”的诗歌形象让幼儿欣赏,启发幼儿感受、思考,从而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应该指出的是,就…  相似文献   

6.
作品分析:诗歌《风儿也想有个家》以“风儿找家”为线索,激起幼儿为风找家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诗歌浅显易懂,质朴中透出柔情,浅显中渗透关爱,适合中班幼儿学习。目标:1!通过听、说、看、找等多种途径理解诗歌。2!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想法。3!体验朗诵仿编诗歌的快乐。准备:与诗歌匹配的录像资料,作画工具人手一份。过程:1!激发情感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风儿也想有个家,可它的家在哪儿呢?2!寻找风,为理解诗歌打基础(1)带领幼儿来到室外,运用多种感官感受风,寻找风。(2)交流:你在哪儿找到了风?3!欣赏诗歌(1)完整欣赏诗…  相似文献   

7.
作品分析:诗歌《风儿也想有个家》以“风儿找家”为线索,激起幼儿为风找家的情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诗歌浅显易懂,质朴中透出柔情,浅显中渗透关爱,适合中班幼儿学习。目标:1!通过听、说、看、找等多种途径理解诗歌。2!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想法。3!体验朗诵诗歌、仿编诗歌的快乐。准备:与诗歌匹配的录像资料,作画工具人手一份。过程:1!激发情感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风儿也想有个家,可它的家在哪儿呢?2!寻找风,为理解诗歌打基础(1)带领幼儿来到室外,运用多种感官感受风,寻找风。(2)交流:你在哪儿找到了风?3!欣赏诗歌(1)完整…  相似文献   

8.
公告板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及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欣赏名画时的对话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张大千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是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的,可现实的艺术活动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  相似文献   

9.
诗歌教学时,常会遇到幼儿不理解的较为深奥或新接触的词语,如果中途插入词语解释,往往会影响幼儿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课堂气氛也会受影响。我采用了提前教好词语,然后再进行诗歌教学的方法,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例如,教诗歌《原来是你》时,“收拾”一词是幼儿需要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前,我就提前教了。我先将图书乱七八糟地摆在幼儿面前,问幼儿应该怎么办?幼儿纷纷提出要整理好,摆整齐,这时我就告诉幼儿,“整理好”也可以说成收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问,起点在一问。”可见,提问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优化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提问,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呢?一、注重导思,促进理解优化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提问,应从启发、导思入手,促进幼儿对问题的理解。俗话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科学探究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究,获得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师采用适当措施,让幼儿主动参与探究,积累知识和经验,体验活动的乐趣,从而逐步提升科学素养。下面笔者就结合中班科学活动案例“气球变大了”,谈谈对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有效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3.
提问的艺术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4.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5.
指导三部曲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6.
了解和引导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7.
教师和家长一般对幼儿说完整句都很重视,尤其是幼儿园教师,每堂课几乎都要强调。可是有的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说省略句,教师却硬要幼儿说完整句,让幼儿一遍遍重说,一遍遍订正。我以为,这样反而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听过大班一节教《咏鹅》的语言课。教师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幼儿回答:“画的是白鹅。”教师却纠正说:“小明友,说话要说完整句,应该说‘这幅图画的是白鹅’。”在教师已说清楚“这幅图”这一特指成分的情况下,幼儿回答时省略了“这幅图”这一不说自明的成份,使语言简洁精练,这有什么不好。教师接着问:“白鹅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在水里。”教师又纠  相似文献   

18.
我希望     
师范还没毕业,有人问我:“你喜欢小孩吗?”我说:“喜欢呀。”“那你喜欢教师吗?”“也喜欢”“那你更喜欢什么?”小孩?教师?我言词闪烁。有时候,我希望自己永远是个孩子。是个孩子多好啊。可以无拘无束地游戏;可以别具一格地妆扮;可以天真地炫耀自己的新鞋;可以自豪地获得老师的小红花;可以显得幼稚;可以蹦蹦跳跳。哦!做孩子真好,可以无忧无虑地愉快生活。有时候,我希望自己是个老师。是个老师多好啊。众兵包围,凛然如大将风度,多威风。可以得意地帮孩子剥开硬桔子;可以带领孩子“寻找春天”;可以成为孩子眼中的大画家;可以是孩子心中的保护神。哦!做老师真好,可以听幼儿唠叨不止地“老师……”“老师……”  相似文献   

19.
教师利用“情知教学”中的“活动、交流与引领”进行深入游戏。幼儿参与活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动脑动手积累感性经验,获得相关的数学认知。教师需要用教育的智慧,以儿童为中心,以幼儿兴趣为问题导向,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注重幼儿亲身体验与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一位教师精心选择了多幅表现维纳斯的绘画作品给大班幼儿欣赏。活动中,教师问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一名幼儿选择了《出水的阿弗罗底忒》(画面内容为维纳斯站在贝壳上)。教师问:"为什么?"幼儿回答:"这个上面有扇贝,我最喜欢吃扇贝了。"另一次,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刘海粟的《鸳鸯》,有幼儿把画面上的涟漪说成是"小鸟放的屁"。幼儿的回答让教师无所适从。从理论上讲,幼儿有艺术潜能、审美能力,可在现实中,有些幼儿似乎更关注非审美的东西,常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取代审美体验。如果遭遇类似情况,您认为教师应当如何处理?如何把艺术活动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