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参加了第六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的上海赛区的选拔,比赛课题是一种新课型——序言课,包括立体几何序言和解析几何序言两个课题.笔者通过上海赛区选拔后,就以《解析几何序言》的课例参加全国评比.现行的各种版本教材中,都没有《解析几何序言》这节课,笔者想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抛砖引玉,就如何设计数学分支序言课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笔者受邀到一所中学上特级教师展示课,课题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本文是这节展示课的授课过程和设计意图的介绍,供大家参考.一、教材分析"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向量概念及其表示、向量的加法、减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笔者受邀到一所中学上特级教师展示课,课题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本文是这节展示课的授课过程和设计意图的介绍,供大家参考.一、教材分析"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向量概念及其表示、向量的加法、减  相似文献   

4.
2013年4月24日至25日,江苏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培训在连云港市举行.笔者以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为课题开设了一节观摩研讨课.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到课后研讨,均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来实施.从课后的专家点评和自我反思来看,再次印证了重视"双基"依然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笔者现就这节课的"前世今生"作一梳理与反思.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设计出一个好的问题作引领,可想这节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笔者在近日的听课中,"知遇"了这样两堂"知音"课.  相似文献   

6.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 ,解析几何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选择题、填空题灵活多变 ,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题背景新颖、综合性强、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内容、高考热点问题作深入的研究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 ,再通过纵向深入、横向联系 ,进一步掌握解析几何问题的有关思想方法、解题技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面向量内容引入教材以后 ,它与解析几何内容联系比较紧密 ,穿插与渗透用平面向量来处理解析几问题 ,已成为当务之急 .特别是高三复习时 ,给学生补上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这一课的…  相似文献   

7.
解析几何内容的精华在于数形结合进而动态地处理问题,其解题思路往往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但是,盲目的操作经常会带来繁琐的讨论或繁杂的计算.调查表明,学生处理解析几何问题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运算不过关.因此,简化运算,就成了复习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点与难点.笔者在一节高三复习课中,通过对一道高考题的分析讲解,较系统地总结了解析几何中减少运算量的有效路径,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这节课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这节课是王昌胜老师在2007年3月"中美小学数学交流会"上作的一节研讨课.这节课与同台展示的其他课相比,进行得并不十分顺畅,其间甚至有些"磕绊",但这节课成了参会中美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疫情期间,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组织名师骨干录制小学数学微课,其中有一节六年级数学拓展课"吃不完的巧克力"。许多学生看完这节微课中的数学魔术后,对"图形中线段的比例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借此去破解其他魔术。笔者基于"因用而学"理念,对这节拓展课作了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笔者应邀给本校新聘青年教师作了一次"示范"教学.由于是校内交流,校方强调"原生态",不要求刻意求新.根据时间安排,授课的内容应是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解直角三角形后的一节复习课.根据教学需要,笔者安排上一节习题课,解答配套练习中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其意图是在这节习题课中交给学生学好这一章的思维拐  相似文献   

11.
正解析几何的精华在于用数解决形,其解题运作往往具有一定的程序性.繁杂的运算体验,使得学生在面对解析几何问题产生畏惧的心理,"不战而败".如何促进学生恢复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信心,如何提高学生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将一个问题深化研究,笔者在一节解析几何的探究课中,充分发挥TI图形计算器CAS功能,使得看似"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具有操作性,从  相似文献   

12.
最近,笔者听了本校一节高三习题课——试卷讲评.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一题多解教学思想的运用.课后,笔者对其中的一道解析几何题的解法进行了整理,并由此展开了一些思考.现记录如下,希望能够引起同仁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8,(50):66-67
本节课研究的问题是:确定直线位置的两个几何要素(两点、点与方向),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点可以用坐标来表示,如何用一个代数的量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的入门课,教学顺序先从代数的角度(斜率)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用意是突出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笔者所谈的这节课选自普通高中人教A版数学必修2。这本书里所写内容全是几何学,但又有所不同。第一部分是立体几何,仍使用公理化的方法研究几何学,是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延续与提高,凡是用公理化的方法研究几何学都属于"欧式几何",为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所创立。第二部分是解析几何,使用坐标化的方法研究几何学,为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同时创立,本节课是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开端,学生将首次体验借助数来研究几何学的方法,教学设计时势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可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并非易事,几个棘手的问题有待解决,下面就遇到的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解析几何的精华在于用数解决形,其解题运作往往具有一定的程序性.繁杂的运算体验,使得学生在面对解析几何问题产生畏惧的心理,"不战而败".如何促进学生恢复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信心,如何提高学生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将一个问题深化研究,笔者在一节解析几何的探究课中,充分发挥TI图形计算器CAS功能,使得看似"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具有操作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和深度参与,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勇气,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笔者参加了省教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文化浸润数学课堂的研究"及苏州市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的课题研讨活动,并开设了一节"数系的扩充"的公开课.在准备这节课时,笔者反复思考,在这节课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并进行了多次研磨,教学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介绍如下,并针对主要环节的设计谈谈笔者的思考,供同行参考.一、课例展示1.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7.
一、背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一节为《追寻守恒量》,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高一年级学生.考虑到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展示如下.二、教学过程1.引入师:从这节课起,我们开始学习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的任务是完成本章第一节内容的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内容的理解与学习目标的制定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平面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了代数法在刻画平面曲线中的应用,反映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是高中解析几何的起始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涉及一个概念和一个公式.一个概念是:直线的斜率,它是从“数”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一个公式是:直线的斜率公式,它显示了直线上点的坐标和直线斜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解析几何主要特点是以直角坐标系为桥梁,建立曲线方程,通过数(式)的计算来解决问题.利用坐标以数(式)论形,数形转化是其基本的思想方法.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2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方法的具体运用.对这节课的教学设  相似文献   

20.
在课改背景下,解析几何仍然大教师的青睐主要是因为,一方生综受到命题者和广面它依然是考查学合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它还发挥了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和指导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功能.在这方面,文[1]对2010年高考江苏数学解析几何试题的解法作了一定的研究.笔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