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畲族民歌是一种口头文学,它产生于畲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起源、生态环境、传统习俗、社会教育等文化背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民歌很少有人知道。本文对民间艺术视域下的畲族民歌进行了浅谈,从而让人更深入地了解畲族民歌。  相似文献   

2.
浙江畲族民歌演唱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畲族民歌作为其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畲族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纽带作用.全文通过对畲族民歌在传承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假嗓演唱等演唱方法的调查和研究,探究其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为弘扬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做一点探索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畲族民歌是畲族独特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畲族传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畲歌是畲民娱乐自己、娱乐他人、与神共娱的主要方式,是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寻觅伴侣的重要媒介,也是畲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更是畲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新时期,畲族民歌在凝聚畲族民众、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仍将发挥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4.
云南民歌《猜调》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其自身音乐形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反映了我国民歌流传与加工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性,从而引起很多作曲家的兴趣,他们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不同版本的钢琴曲、合唱曲.这首民歌的传承与再传承过程,体现了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不仅是对传统音乐材料的引用与创作技术的多元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对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畲族民间艺术以口头、表演和图形的形式记印着本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充分反映了不同时代畲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及其审美意识.畲族民间艺术是畲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民歌、舞蹈、工艺美术等,都承载并折射着畲族传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兴未艾的今天,关注和研究畲族民间艺术,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龙"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汉族精神的代表。广东的畲族在其《族谱》《图腾画卷》等宗族谱籍和民族史料、民间口头流传的《高皇歌》中也大范围地出现了关于"龙"的神话,且大多与畲族的始祖传说有关。畲族流传"龙"及其神话说明了畲、汉文化的交融与吸收,揭示了畲族文化变迁中汉文化的影响踪迹。  相似文献   

7.
武义畲族民歌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民歌是畲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本文从武义畲族民歌的内容,武义畲族民歌的特征,武义畲族民歌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变化三个方面阐述武义畲族民歌,对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丽水畲族古籍总目提要》于2011年1月出版,作为区域畲族历史文献资料的集成,文本内容体现了区域畲族的历史状况和独特魅力。从外部因素分析,此书还有以下四个方面值得肯定,即编纂艰辛但成果斐然、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承、丰富完整的资料体系和为畲族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门径。  相似文献   

9.
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精粹,陕北民歌作为主要的音乐构成,是我国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情怀.陕北民歌通过歌唱的艺术形式较为典型的勾画了陕北人民的生活色彩和内心世界.用极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轻快明亮高昂的风格吸引了大批量的观众.表达了陕北人民质朴纯真的内心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陕北民歌的现实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对这一作品进行简要赏析,对陕北民歌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来表现作品的价值和内涵,实现优秀民歌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这个环境既包括了地理生态环境也包括社会人文环境。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用歌唱的方式记录、叙述历史和生活的一种方式,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畲族人民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畲歌的生存也受到威胁。本文对福鼎市佳阳乡双华村畲族民歌的生存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旨在探究环境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以及新时代中人们对音乐文化传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1929年夏天,史图博和李化民在浙江景宁敕木山村作畲族文化调查研究。时隔83年后回访敕木山村,从饮食、服饰、建筑和民歌等四个方面来调查畲族传统文化变迁。由于政府政策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畲族生活饮食和建筑等方面在向现代生活方式方向发展,而服饰和民歌等方面传统文化正面临传承危机和保护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畲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与歌俗活动。畲族民歌反映了民族的起源与图腾、生态环境与劳动以及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社会教育等文化背景。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唱畲歌的人越来越少。如何抢救与保护濒临危机的畲歌成为了当务之急。基于此,经过对畲歌的研究与采风,提出了一些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以期能为畲歌的传承尽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是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北朝民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在中原和广阔的北方边境生活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形象反映。其中,《木兰涛》就蕴含了不少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乐府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其上承《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下启唐代及以后的新乐府创作。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本文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呈现出的不同情调与风格.初探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陈十四信仰主要分布于闽浙粤台等地。这一信仰不仅在汉族社会广为流传,而且深入到畲族社会,并完美地与畲族文化融合,并在畲族人民的生活中展现出民族个性。通过对畲族民间文学、民俗生活和音乐舞蹈中陈十四信仰表现的论述,认为陈十四信仰的畲化主要源于畲汉共通的师祖关系、畲族自身的内部需求、民族生存的外部认同和强势文化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6.
基于作者多次到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田野调查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科尔沁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文化渊源等进行研究,以揭示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其传承与保护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是曾从民歌中吸收了营养。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工夫曲》、《河边对口曲》,中国具有民族风味的歌剧《白毛女》的主题取材于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捡麦根》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歌是人民大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口头传唱、即兴编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地域风格是民歌最鲜明的特点。探讨典型民歌《茉莉花》南北演唱风格的差异,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的演唱风格,对弘扬、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德宏的汉族民歌是各民族民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汉族的民歌艺术是在群众的自娱自乐中产生的,过去那种遍布农村的民间歌手出口成章、青年人即兴编歌斗歌谈情说爱的盛况已经成为如烟往事。潞西市汉族民歌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本文从收集的五岔路乡的民歌为例来分析潞西市汉族民歌的一些现状。  相似文献   

20.
民歌源自群体的日常生产生活又历经世代传承累积,在这一过程中,民歌渐渐具备了包括文化功能在内的诸多功能。除了传承民族知识记忆、展现民族个性风貌、服务民族精神生活等文化功能外,民歌还对自古以来的正统文学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