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自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等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不断前进。自2002年国办发19号文件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就业,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王保义 《江苏高教》2000,(1):116-1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已由国家“统分统配”转变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随着人事制度、招生就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改革师范就业机制,让师范毕业生走向市场已成为必然。 1.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师范生就业市场化提供政策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毕业生就业政策已由昔日国家“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转变为毕业生“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在一定范围内落实就业单位”。通过几年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校园采风     
校园采风大连海校改革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为了保证向中远集团输送优秀的后备干部船员,大连海校对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并于日前召开了97届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会。本次“双选”会,初步打破了过去有计划的分配体制,毕业生完全凭...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都发生相应变化,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的老模式发展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办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必然要引起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与不适应,因此,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教育,面临着新的任务。 一、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还将逐步由“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向“自主择业”过渡和转化。这种新的就业、择业形式,加重了毕业生就业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招生并轨工作的完成,将逐步实行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自主择业。因此,充分发挥各类毕业生就业市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建立与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拉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序幕。《决定》明确指出:“要改革大学…  相似文献   

6.
论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招统配”逐步过渡到了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并正向“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推进。从1998年起,我国已有部份高校的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以后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的职能、性质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行政的职能逐渐弱化,中介、服务的职能突出出来,而为毕业生服务的最主要内容之…  相似文献   

7.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出路冯天祥艺术院校毕业生按理应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但在当前,反而出现了“就业难”的假象,需求数在逐年下降,原因很复杂,但都与现行就业制度改革速度的缓慢有关。目前,艺术院校毕业生就业方式,虽已采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销售,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就业。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会各界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80年代中期,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校首先推行双向选择就业改革试点。1993年,又明确在直属院校中全面推行“在一定范围内毕业生通过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的就业方法,从此,由国家“统包统分”的计划模式逐步向“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始终围绕着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要而稳步发展。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们积极培育以高校为基础,以地区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调整就业结构...  相似文献   

10.
1997年3月,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教学[1997]6号,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门职责分工、就业工作程序、毕业生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等事项,曾对规范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力量。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被逐步引入,并最终要实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由人才市场决定的“自主择业”制度。就业制...  相似文献   

12.
浅议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应正确对待并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实行双向选择积极做好引导─—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初探刘裕品,毕文淦1985年以来,作为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我校实行了“在国家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分配办法,至今已经十年了。事实证...  相似文献   

14.
浅谈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进入了通过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阶段,大学毕业生择业有了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前提,大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大学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也由国家指令性分配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逐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制度改革。由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毕业生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就业观存在偏差,产生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趋势,针对具体情况,加强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调适他们的择业期望值。  相似文献   

16.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毕业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们开始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和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没有真才实学是不行的。因而开始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各种技能的培养,提高自身的各  相似文献   

17.
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新课题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统配计划的刚性与社会需求的弹性间的矛盾日趋明显,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中专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是中专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需要的重要措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方向是改变统包统配,经过国家有关方针原则指导下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过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最终达到招生面向社会、人才走向市场、毕业生自主择业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从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所引发的思考王松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由国家统一分配逐步转入“双向选择”、“供需见面”的就业新机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新的就业方式正在健康地发展着。“双向选择”和“供需见面”主要是通过洽谈会形式实现的。这样,毕...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列高校学生的稳定,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当前,我们在做好毕业生就业计划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容忽视。 一、加强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的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即: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实行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落实毕业生就业方案,并逐步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0.
自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模式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模式转变以来,大学生择业和就业问题是各个高校和学生都不可回避的现实。然而,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准备不充分、求职技巧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大量需求信息浪费,严重地影响并阻碍了就业工作的开展。本文仅从就业指导服务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存左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