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剧名扬国内外,是我国的国粹,京剧也是在众多戏曲种类中是最重要的剧中之一。京剧属于皮黄腔。皮黄腔是西皮腔与二黄腔相结合的产物。西皮腔与二黄腔的起源众说不一,他们原来都是各自独立的声腔,产生于不同地区,各有自己发展的过程,至乾隆年间方开始合流。在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祝寿,皮黄腔开始进入京城,为清末京剧形式奠定了基础。道光年间,二黄、西皮在北京进一步合流,出现"老生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他们为京剧成熟做出了突出贡献。京剧是皮黄腔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就是指皮黄戏。本文结合自身的经验,浅显的谈一下笔者对京剧花旦表演艺术形式的研究与心得。  相似文献   

2.
关于京剧声腔的起源,过去一般认为是二黄调和西皮调在北京合体而成,本文认为这个观点缺乏事实依据,京剧声腔的产地不是安徽或湖北,而是陕西,陕西历史上存在前后两个秦腔,前秦腔即陕西二黄(又称汉调二黄,今称陕西汉剧)早在乾隆55年四大徽班进京之前已广泛流传于北京和东南各地,四大徽班中的三庆班,春台班进京所唱的腔调主要是前秦腔;细考京剧与陕西二黄的声腔,二者确实同类.京剧的声腔是从陕西二黄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王建国 《学子》2004,(8):51-51
京剧是我国近代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称为“国剧”。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曾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北京演出,把二黄腔带到北京。嘉庆、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进京演出,又带来了西皮腔。在京剧演员的艺术交流和通力合作中,西皮二黄这两种唱腔结  相似文献   

4.
京剧是徽班在漫长的岁月中孕育而成的。乾隆55年(1790),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四大徽班拥有一批“色艺最优”的演员,他们发展徽戏艺术的特点,博采众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剧目改革、曲调声腔、演唱艺术、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贡献,赢得了京城观众的倾心,为京剧的出世和京剧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徽班就没有京剧。  相似文献   

5.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门类。在我国种类繁多的戏曲音乐中,板腔体戏曲音乐的皮黄腔系是我们最熟悉和常见的。被誉为我国"国粹"的京剧则是皮黄腔系的代表性剧种之一。皮黄腔,即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的统称。京剧传统戏《四郎探母》是一出具代表性的京剧西皮戏。本文将从唱腔运用角度,对《四郎探母》第一场《坐宫》的京剧音乐作具体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七色镜     
《小学生导读》2011,(1):F0002-F0002
京剧 又称“皮黄”,形成于北京,已有200年历史,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是中国的“国粹”,也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中国京剧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京剧则是中国戏曲中诸多剧种的典型代表。京剧艺术的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的表演,构成了中国京剧独特的表演体系。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以后,中国大陆南方的四大徽班陆续进人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三庆”,由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籍)组织,高朗亭率领。他们以唱“二黄”声腔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拨子、梆子和罗罗腔等,由于声腔和剧目都很丰富,很快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的演员转人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合作。由于“…  相似文献   

8.
京剧     
又称"皮黄",形成于北京,已有200年历史,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是中国的"国粹",也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唱、念、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的课程内容中,有这样的学习要求:"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那么,京剧能否代表"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艺术水平呢?京剧的产生与徽班进京、"徽汉合流"有关。1790年,安庆人高朗亭率领扬州"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的80寿诞祝寿。1828年,湖北人王洪贵、刘六等进京,与徽班演员同台演出,从而  相似文献   

10.
粤剧是以梆黄声腔为主的本土化的外来剧种,有关粤剧梆黄声腔的源流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江湖十八本”是寻找粤剧声腔源流的有效途径;粤剧“江湖十八本”与陕西的汉调二黄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汉调二黄实即历史上的皮黄秦腔,它是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粤剧源自陕西,形成于广西,是秦腔在两广本土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北京OPERA,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说到北京,必然说到京戏;到了北京,必然也要听一听京戏。这显然就将京戏作为了北京的一个符号。仔细想来,确有一番道理。京剧的形成,就代表了北京的胸襟。关于京戏的由来,传统的解释有“皮,黄合流”“、徽汉合流”、“徽、汉、昆、梆合流”等。当然,京剧并不是其他几个剧种的简单总和,实质上是以昆曲的演唱形式,演唱徽调的声腔内容。陈彦衡《旧剧丛谈》中分析道:“今日之皮黄(按:指京剧)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通俗地讲,就是徽、汉、昆、梆进京后,融合、嬗变而成…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5,(10):19-23
广东汉剧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原称"外江戏"是以皮黄(又称南北路)声腔为主的板腔体剧种。新编广东汉剧《诗娘》音乐唱腔优美,旋律幽雅,丰富地运用了广东汉乐、客家民间小调等地域性很强的音乐元素,是历史剧中的现代戏。  相似文献   

13.
京剧的源流京剧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也被西方人称为“北京歌剧”或“东方歌剧”。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18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组织“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广泛,…  相似文献   

14.
婺源徽剧旧称徽戏、徽调,是我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其声腔以弋阳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目连戏的下江调,并融合了江西地方戏曲饶河戏(今称赣剧)的弹腔及婺源民间小调,形成了有别于"安庆"徽剧的婺源徽剧。在对婺源徽剧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婺源徽剧的形成、艺术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当前,有些学者把徽班的“徽”字理解为徽州,从而造成徽班起自徽州的误解。实际上,徽班在概念上实指安庆班,它的基本曲调“二簧”形成于安庆,它的主力是安庆艺人。这三个方面清楚表明,徽班起源于安庆,徽班实质就是安庆班。  相似文献   

16.
川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全省,远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形成于清代中叶。它是由高腔、昆腔、胡琴(即"皮黄")、弹戏(即"邦子腔")和灯戏(山歌小曲、民间小戏)五种声腔综合而成,其中以高腔为主。川剧的剧目丰  相似文献   

17.
虽然京剧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北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甲]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汉戏、昆曲、秦腔和弋阳腔等,  相似文献   

18.
道情戏起源于唐朝,宋朝以后流行于民间。太康道情戏亦被称为河南道情,是流布于河南太康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虽然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也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困境。要传承和保护太康道情戏就必须从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声腔表演体系、改善演出条件、提高艺人待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票友领龙票     
对于京剧"票友"这个称谓的由来,有一说是清朝入关后,由内务府培养大批说唱艺人,凡合格者可去各地演唱,并发给一张印有两条金龙的演唱执照,称为龙票。演出场所就是票房,参演者即为票友。梨园界受此遗风影响,对于精娴音律、喜好皮黄、能演唱而不取报酬的人概称"票友"。所以,"玩票",可是个相当认真的词,而进入票友圈有着十分严格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20.
汉调二黄为安康特有地方剧种.当代戏曲史论专家朿文寿先生经过20多年研究考证发现.其与国粹京剧的产生具有重大历史关联,为京剧声腔母体,2006年被国务院确立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目前该剧种在安康的现状却不客乐观.做好汉调二黄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是历史赋予安康的神圣使命,也是一项复杂紧迫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