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贝贝 《文教资料》2011,(22):23-26
"梅"、"兰"、"竹"、"菊"在中国被称为"四君子"。作者从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特有的"四君子"的国俗语义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四君子"国俗语义联想的基础和类型,以作为汉语国俗语义的认知研究中花木词语义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马静 《华章》2012,(17)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近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有力工具.认知是语义形成的重要因素,以认知的方法对国俗语义进行阐释,可拓宽国俗语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程度范畴是普遍存在的认知范畴,汉语表程度范畴的词语有部分是来源于含有负面语义的词语.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中表程度范畴的负面语义源词语进行分析,认为认知因素在含负面语义的词语向表程度的词语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出于隐喻的作用及语言表达主观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词语多义性的认知考察,将范畴原型理论应用于国俗语义,发现国俗语义可以作为多义词进行义项划分,并认为国俗语义实际上是词语多义性在文化内涵上的表现,还构拟出其义项划分的标准,为义项的引申及引申关系的探讨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颜色词"白"与身体部位词构成的国俗词语之中英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培训与研究》2006,23(4):133-135
从符号认知和社会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白”与人体部位词所构成的国俗词语在中英翻译处理中的色彩丧失和文化补全。同时指出,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白”与人体部位词所构成的国俗词语及其国俗语义也会因时而变。因此,对它的研究应持发展的、相对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汉英词语国俗语义之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英两种语言中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的差异有下列几种类型;国俗语义基本相同;国俗语义部分相同;国俗语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注意汉英词语国俗语义的对比研究,对跨化交际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俗词语的语义、语用和文化特点,从大量例子中分析归纳出国俗词语在英汉互译中的基本方法,试图寻找出国俗词语在英汉互译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隐喻现象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知语言学突破传统的观点,提出隐喻不仅仅指隐喻的语言形式,而且指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隐喻概念。这就是说,我们首先建立的是概念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畴,然后才有语言中将一个词语隐喻为另一个词语的现象。本文通过从认知角度对英语中UP和汉语中“上”的语义分析,说明了隐喻在语义拓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面部器官对人的思维和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人类最明显和熟知的身体部位,面部器官的构成是人类认知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本研究从认知视角中的概念隐喻入手,尝试解读面部器官四大语义场内构成的词语、英汉面部器官词语的翻译、翻译过程中问题的产生等相关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从词语概念意义的认知空缺、文化的认知空缺、意义的语境化三个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沈志和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1):54-57,74
谚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动物词语的英语谚语则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含隐喻意义的动物谚语尤其绚丽多彩,但是它们往往也是理解的难点.本文试从分析英语动物词语的国俗语义入手,列出谚语的汉语翻译,以便正确理解这类谚语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11.
吕文君  杨颖 《重庆师专学报》2008,27(2):77-79,88
文章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研究英汉词语隐喻。首先介绍了隐喻发展史及其基本特征;继而探讨了认知隐喻在文化比较中的积极作用;然后重点分析了英汉词语隐喻文化的异同;最后结论认为外语学习者要深入学习隐喻背后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地道的英语和准确地理解隐喻的真正涵义,以达到更好地交流。  相似文献   

12.
研究辞格语义不能不注重对语境的观照,属喻格语义的形成得力于文化语境以及上下文语境的共同作用。首先,属喻格的产生源于国人传统的属相文化,这是属喻格修辞义发展的起点和文化心理基础;其次,属喻格语义发展至最终完成是在上下文语境中“属”的理性意义与其宾语交、互作用,经过三次“语义同化-语义消耗”才得以实现的,它以“属”为形式标记,通过相似联想用与一事物本质不同的另一事物来描述该事物,形象生动,贴切传神,是比喻格下位辞格。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隐喻的跨文化对比及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单介绍了隐喻的历史和隐喻的基本特征,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出发,进行了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并通过实例讨论了英语隐喻的汉译,归纳了三种较常用的隐喻翻译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其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经济隐喻就是人们用熟知的事物和概念去理解和体验经济领域中复杂的现象和活动。汉英经济语篇中存在大量相似或相同的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反映了汉英文化在经济领域的趋同。  相似文献   

15.
隐喻所包含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以一言概括之,中西方学者在隐喻翻译方面的见解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既然翻译的初衷是交流不同文化中本来存在的东西,那么在隐喻翻译中还是提倡采用外国化的处理方式保留它本来文化中的内涵。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隐喻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陈培珊 《双语学习》2007,(9M):168-170
The thesis targets at a preliminary comparison of anger metaphor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pared in terms of container metaphor and containment sche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emantics, the anger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of the two languages are observed to be of differences as well as similarities.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民族,相同动物或不同动物,它们的隐喻含义都在某一种程度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造成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两个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隐喻的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词汇中,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动物的隐喻也存在差异。该文结合隐喻的相关概念,从古文化角度,分析了一些典型动物隐喻的区别,以更好地理解英汉差异;了解西方文化,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18.
隐喻认知过程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过程。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视频语篇集合了声音、图画、语言、动作等多种模态,是典型的多模态话语。以短视频Tough Love为语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分析其中多模态隐喻,对于帮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视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俄语比喻的文化解读及其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视角看 ,俄语比喻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 ,即喻体移植法 ,喻体替换法和喻体舍弃法。对此进行探讨 ,旨在提高对俄语比喻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日语复合动词后项中,表示方向"上/下"的动词数量多且语义丰富,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究隐喻在复合动词的形成及语义扩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上/下"有关的隐喻有:多为上、少为下;意识到的为上;便于感知的为上;热闹兴盛为上、消沉沮丧为下;丧失理性为上、保持理性为下;支配者为上、被支配者为下;受人尊重者为上、受人鄙视者为下;完成为上,这些隐喻解释了复合动词形成及其语义扩张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