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运作下,越来越多的符号作为一种符号资本抢占了各个市场。本文试通过对民族民俗符号在历史中的时间性分析、在民俗生活中的空间性分析及对成都民俗仿古街“锦里”的个案分析,以说明民族民俗符号这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现时代作为一种资本运作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目前越来越高涨的“文化多样性”的呼声中和文化产业的运作中具有明显优越于其他符号资本的市场优势。  相似文献   

2.
作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作家,萧红以其《生死场》写下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以其《呼兰河伟》对民族痼疾的深刻示而“终于同鲁迅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同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萧红更以其敏锐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女性受难图,以近科痛恨而无奈的笔调揭示了男性世界的无情与自私。  相似文献   

3.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4.
“典妻”,作为一种野蛮的民俗,在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已经沉积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杰《赌徒吉顺》、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罗淑《生人妻》是现代“典妻”题材的代表作,作家们从解剖这一大众习以为常的民俗人手,展开了对封建专制文化与国民劣根性的猛烈抨击,对挣扎在封建男权文化下的女性群体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相似文献   

5.
“民俗”这一概念产生以后,不断地被阐释,而中外学者做出的任何一种阐释都不是民俗阐释的终止,没有所谓标准的阐释,因而对民俗概念的阐释就一直在进行。因之,民俗概念就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一认识主体对民俗的理解过程。民俗处在历史的进程中,这就为民俗的阐释预设了潜在的空间,也决定了我们对它的充分理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民俗”的阐释是民俗学者始终要关注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欧美文学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始终是它们的一个表征。不论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情画卷。在他们的笔下,“人类之悲”惊世骇俗,而且“魔鬼”悲,“上帝”悲;懒汉悲,硬汉还悲。从这些充满意味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李奕霏 《文教资料》2012,(33):82-8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知青为题材的小说数不胜数。作家们往往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因而其写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主观色彩与时代政治色彩。而作为新生代作家的韩东,凭借其幼年时期对于历史的记忆,跳出了这种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国家主义的宏大叙事,以一种更为客观、冷静的姿态,深入日常生活中来叙说这段往事,从而呈现出了一种“零度情感”。  相似文献   

8.
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具体话语情境,总是受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制约和影响的,作家的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时代、一定民族和一定地域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作家的艺术风格是特定历史时代、风情民俗和语言文化的修辞表达。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流变史中,繁富的地域文化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定区域内作家个性的养成,同时也推动着我们民族的文学不断发展。荆楚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其精神内质不断得以拓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影响着文学创作及其审美生成,尤其是20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的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创作群体的涵制策略折射出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恐怖”在作家心灵上所遗留下来的“精神内伤”,他们重回故里的形象搜寻和把时间空间化的做法,客观上为政府排忧解难,同时为主流话语掌握民间资源提供了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基础,而他们对当地古语民俗的考证和发掘,则隐含一种亚文化崇拜的反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11.
概述 民俗文化是指以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为写作对象的文学形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它一诞生就带有社会性、整体性的特点,这就是因为它是民众的意愿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在特定时空中的一种集体体现。 民俗一词在近代以来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之后。该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了“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一门新兴学科的。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用“民间的风俗”来解释民俗一词的含义较为确切。理由是: 首先,“民俗”突出了“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由复杂的生活组成的广阔的封建社会后期的时代画卷,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作家本人的多才多艺,表现方面之一,就是小说的“备众体”。本所要讨论的是作为众体之一、出现在《红楼梦》中的对联。这里所说的对联,是相对于诗词、曲赋而言的一种独立的学形式,是用于特定时间或地点,以悬挂张贴为传播方式,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对偶句。  相似文献   

14.
我在儿时就听说了“天才神童作家”刘绍棠先生,很早就读过他的《运河的桨声》。刘绍棠先生是中国一位真正的民俗作家,他的作品诸如《鱼菱风景》、《花街》、《孤村》、《水边人的哀乐故事》、《渔火》、《蒲剑》、《二度梅》、《狼烟》、《蒲柳人家》等,是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圭臬和瑰宝。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刘先生都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力透纸背地镌刻在他的作品中。这篇《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家对于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最好诠释。刘绍棠先生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京郊大地春节民俗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15.
萧红通过她笔下的人物命运,完成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的最终答卷。通过对萧红笔下几种“生命”形态的分析以及与作家萧军,美国作家海明威的比较,可以解读作为东北流亡作家群一员的萧红,在体验时代,历史和人生的悲哀的同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文体选择不仅是作家艺术特长和喜好的一种表现,也是由时代文化对作家施压所导致。“潜在写作”在文体上显现的边缘化特征,就是作家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政治文化压力下坚持批判现实和个性化表达努力在文学形式上的一种体现,它呼唤一种更加开放的文学史视野对其进行历史的归纳评价。  相似文献   

17.
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民俗》中有的诗描写的实际上是河西走廊的民俗。这是因为乾隆年间政府大规模的迁徙河西民户到新疆屯垦,民户遂把河西的民俗带到了新疆。纪昀的这些诗,展示出了一幅幅活泼泼的风俗画,是研究清代前期河西民俗的重要资料,是西部边塞诗在清代的新发展。郝浚等人注释的《乌鲁木齐杂诗注》对“民俗”一类诗的解释没能追根溯源,个别观点僵化,有必要做一些补正。  相似文献   

18.
1949—1966年散文,是一个以集体实践的共同主胚作为不断整全化的世界观的隐喻被充分呈示的时期;理论论述中,时代、现实、生活、反映是关键词,体现为政治历史的视界;作家文化身份的谋求作为一种强烈的“意图”,被幻想着能够转移到文本中;为规避阅读过程的“修正性想象”,有意简化文本透视角度;均使散文文学本质剥落。  相似文献   

19.
<正> 戴名世是清康熙时代一位卓有建树的古文作家。关于这位古文作家与当时古文主潮——“桐城派”之间的关系,解放以来研究界大致有三种意见。有的认为戴名世不属“桐城派”。如贺珏在《戴名世及其思想的初步考察》(《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4、5合刊)中说:“戴名世虽是桐城人,又与方苞同以古文著名,但他与后来的桐城文派理论和风格是不同的。”也有的认为戴名世虽不属“桐城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放生”习俗渊源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生”作为一种民俗事象,与人类历史共时,各个时代文化背景、人类认识观念的差异令放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特征与审美趋向。放生在其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放生思想、放生题材类型、放生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放生表达既是一种宗教关怀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延绵不息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