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的几种同形异构的“之于”结构中,本文只讨论从《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语段中抽象出来的那种“之于”结构。100多年前,《马氏文通》开始系统研究它。作者马建忠认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格式化为“主语+之+动宾短语”,并暗示它主要作主语,其次作宾语。至其结构类型,马氏认为:不加“之”字,它是表对待的主谓短语(其中,“于”+后续成分是谓语+宾语);加“之”以后,则转型为定中短语。马说绝大部分可从。参照马说,我们发现:王力先生等学者的“之于”结构研究进步与倒退并存。进步是:楚永安(1986)和许仰民(2001)完成了对其构素、构序的研究,楚永安(1986)还揭示了它的所有外部功能。倒退是:王力先生等许多学者都以其中的“于”字为介词,并说该结构无“之”时是主谓短语(或是其他异名,但实质一样),加“之”以后仍是主谓短语或转型为定中短语。此说之可商,在于“名词+之+介宾短语”不具备构成短语的基本条件。至于康瑞琮肢解“之于”结构,以由“于”字参与组成的“介宾短语”为全句状语,则是在马说基础上的全面倒退。  相似文献   

2.
古汉沿“×之谓”式和“×之谓×”式,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前者是“宾+之+动”,后者是“主+之+动-宾”。确定主语或宾语,庖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不同平面,不能认为凡施事就一定是主语,凡受事就一定是宾语。两式的“之”字,均为指示代词,起复指作用,作被复指词语的同位语;被复指的词语是宾语,“之”就是宾语;被复指的词语足主语,“之”就是主语;以前所说“之”是宾语前置标志的说法应当修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涉及“有”的研究主要有存现句研究、“有”字句研究、“有+VP”格式研究三个方面,研究重点为“有”字句的历时演变和“有”的词义及语法属性,研究范围则基本限于传世文献。在两周金文中,“有”也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共约10:2例,句法形式上全部带宾语,除了一般所见的体词性宾语外(50例),谓词性宾语(52例)比例之高是其明显特征。“有+VP”有“有+V、有+状语·V、有+V·宾语、有+V·补语、有+VP1+VP2、有+V1和V2”六种具体形式,表现出结构类型的多样化特点。而在体词性宾语中,抽象名词宾语超过其他各类宾语的总和,是其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5.
"有(无)+VP"结构补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无)+VP”结构是动宾结构,宾语“VP”部分已经指称化,有自指和转指之分,自指的VP表示事物化了的动作,尾为,性质状态等,转指的VP转指与谓词性成分所蕴含的对象有关的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  相似文献   

6.
本对古代汉语中的“宾+以”结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具体涉及:介词“以”与连词“以”的划界;可以充当“以”的提前宾语的是哪些词和短语;“宾+以”结构相关句型;宾语提前强调说拾补;“宾+以”结构广泛使用原因的推测。  相似文献   

7.
先秦“所以”在句中表结果的“所以”句式主要有“CL,所以+VP”和“CL,此/是+所以+VP”。“所以”的虚化在先秦时期已开始.在这个时期,“所”的代词性逐渐减弱,原来具有的词汇意义逐渐丧失;至少在先秦时期,应将它看作词组,而不是词。这是基于对以上两种句式共时和历时考察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对”、“对于”和“关于”三个介词,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它们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其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动词,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所带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动词和各类名词性的短语或谓词性的短语。  相似文献   

9.
《史记》中“所”字结构主要包括“名(代)+所+动”、“名1(代)+所+动+(之)+名2”、“名(代)+之+所+动”、“名1(代)+之+所+动+(之)+名2”、“其+所+动”、“其+所+动(之)名”等六种格式,这几种格式存在着三种共现情况。“名(代)+所+动”是主谓结构里面加助词“所”,而“名+之所+动”里面的“之”只是古人用来凸现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0.
“是+信息焦点+谓语+(宾语)的(宾语)”句子与“了”字句,有三点区别:“了”表示事件的动态性;而句尾“的”表示事件的静态性;“了”具有新闻性,其宾语是该句的信息焦点;而句尾“的”使宾语失去尾焦点功能;“了”的宾语可以是不定指成分;而句尾“的”的宾语必须是确指的内容。进而证明句尾“了”并非焦点标记,也不是表示过去时的时体主词,而是表达确认的语气词,而是对于已然事件的伴随信息的确认。  相似文献   

11.
“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之一。在特殊结构“V+个+VP”结构中“个”的性质标志也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个”是宾语标记,有学者则认为是补语标记。本文从“个”的起源和发展入手,探讨了“个”从量词向宾语标记的渐变以及从述宾结构向述补结构的渐变,并比较“个”与“得”的异同,揭示了“V+个+VP”中“个”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一、注意调整倒装句文言文中有不少句子的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如谓语、宾语前置,介宾、状语、定语后置等,翻译时应注意调整好语序。如“宋何罪之有?”用“之”标志宾语“何罪”提前,应为“宋之有何罪?”又如“祭以尉首。”应为“以尉首祭。”  相似文献   

13.
方式介宾状语之语义句法特征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差异,人们对方式介宾状语的认识和判定往往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困惑。事实上,方式介宾状语是动作行为实施的样式或状态,它应具有[+外现性]和[+融谓性]两个语义特征;它所出现的句法结构“PX+VP”,当能够转换为“显现VP之行为的是X”和“X是VP所采用的的态式/样式”两种形式;其内在的本质机制则在于:方式介宾状语所表述的内容映射了动作行为的表层特征,是其动作行为自身的一种构成因子或有机的构件。  相似文献   

14.
上古汉语"S之所以VP"结构中"之"的性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之"是结构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一种认为"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比较这一结构中"所"、"所以"、"所以VP"的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认同将"之"看做定语标记的主流意见。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由于句子类型的转变及句法结构的词汇化共同作用而最终导致"所以"从词组向因果连词的过渡;同时在<春秋左传>中并非所有的"是以"都是介宾结构"以是"的倒文,连词"是以"在<春秋左传>中已以固定词组表示一种新的意义,逐渐与位置的前置没有词序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NP+之+VP”结构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当今对该结构的认识尚有较大分歧。文章以《国语》中的“NP+之+VP”结构为语料详尽地统计、分析了该结构的构成成分和语法功能,以便深化对该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共宾关系是指两个动词谓语共用一个宾语的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如“(孟尝君)请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中,两个动词谓语“请”和“见”共用一个宾语“之”,“之”既是“请”的宾语又是“见”的宾语。这种句法结构不仅古汉语中很常见,而且还残存在现代汉语中。现代常说的“取而代之”、“推而广之”就是这种结构的残留。其语义表达特点是言简意赅、简洁凝炼,因而是一种很经济的语言表达形式。共宾关系中,有的动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不是古今都相同的支配关系,而是包含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表示了特殊的意念,例如“匠人斫而小之”(《韩非子》)中所共宾语与动词谓语“小”构成意动关系,“小之”意思是“使之小”;有的宾语表示的意义因动词而异。象这些共宾关系,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共宾关系。特殊的共宾关系在语义表达上比一般共宾关系更简括更凝炼,但是由于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迁,古人行文的简洁凝炼往往成为今人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对这和特殊的共宾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介词“以”及其语法格式为出发点,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基本资料,对其中的介词“以”及“以”字介宾结构按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并对“以”字介宾结构在动词谓语前后出现的情况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归纳、分析,从中得出如下结论:1.“以”字介宾结构在先秦以后趋向前置,《搜神记》中动词谓语带宾语的,“以”字介宾结构98%前置在动词谓语前。2.表时间的“以”字介宾结构在《搜神记》中出现新特点。3.《搜神记》中出现数量较多的“把”字句的萌芽形式,即由“以”构成的固定语法格式表示处置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