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2.
“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定+(所+动)”不能准确地反映“名+所+动”的结构关系;名词不可以做“所+动”的定语,“所+动”亦不可以独立为“所”字词组,更不可以为名词所修饰。“名+所+动”应是一个主谓结构加入“所”字的“主+所+谓(动)”式的“所”字词组;“主+所+谓(动)”是先秦书面语中“所”字词组的两种基本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所”字结构主要包括“名(代)+所+动”、“名1(代)+所+动+(之)+名2”、“名(代)+之+所+动”、“名1(代)+之+所+动+(之)+名2”、“其+所+动”、“其+所+动(之)名”等六种格式,这几种格式存在着三种共现情况。“名(代)+所+动”是主谓结构里面加助词“所”,而“名+之所+动”里面的“之”只是古人用来凸现说话重心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方式。四种结构中,"所"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的逻辑定语或后面名词、代词的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构成的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  相似文献   

6.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动+之+名”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结构。文章以《史记》中出现的“夺+之+名”和“为+之+名”结构为例,以充分的理由证明前人研究中通过变换分析和古人的注释来证明“之”=“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从而证明整个结构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8.
从句法功能来说,能够进入"(形+名)+动"结构中的形容词多是单音节性质形容词,部分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以及少数状态形容词也可以在结构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同时,每对形容词在同一结构中具有一定的选择限制,造成一种不对称现象。从语义功能来讲,此结构中的形容词属于一价形容词,其语义特征表现为表量性、模糊性和程度性。"有界无界说"亦能对"(形+名)+动"结构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者”有转指和自指功能,“所”有转指功能,古汉语教学中,如此处理转指的“者”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自指的“者”为自指代词,构成的“者”字结构,有的具有名词性,有的仍具谓词性,特殊分布的“者”是自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转指的“所”为转指代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小+谓词(词组)”这一结构中,一部分可以改变词性构成名词,还有一部分仍然保持其谓词词性不变。本文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小+谓词(词组)”这一结构中仍保持其谓词性的部分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小”在这一结构中的构成及作用,并通过调查发现这一结构目前主要用在口语当中,各语法小类的使用场合略有不同,在口语使用范围上也有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1.
苏欣 《文教资料》2011,(10):30-31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较复杂的词。本文围绕这一个特定的“所”字进行了论述。首先引出“【所+动】”结构,然后引出其它“所”字结构并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13.
关于“VN_1 N_2”语言结构的语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的“VN1 N2 ”结构有两种形式 :“VN1 N2 ”式和“V N1 N2 ”式。“VN1 N2 ”式 ,由动宾式动词后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的语法关系有 :“谓 补”、“谓 宾”等 ;“V N1 N2 ”式 ,由及物动词后带名词 ,再带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所构成 ,内部语法关系有 :“谓 宾 补”或“谓 双宾”等。现在这种形式较多地出现在报刊上 ,是由语言自身发展演变、形式本身的表达作用、受外部影响等原因造成的。这种结构形式是对古代汉语中“V N1 N2 ”结构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位数词“亿”能与量词“个”组合,构成“数词+个+亿”格式。基于对该结构语法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该结构可看作数量名结构,它在形式上略等于“数词+亿+名词/量词”,且造句功能与之一致。但不同的是,它多用于新闻语体,具有数值取整、“亿”义凝练、语气强调等特殊语用价值。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量词“个”的“个化”作用结果,另一方面与位数词“亿”本身凝练实化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认为,“所以VP”中“所”是“以”的宾语,并且有学者主张,这种结构中“所以”是介宾词组,其充当VP的方式状语。文章通过对“所以VP”的考察认为,“以”的宾语并非其前的“所”,而应是“以+(之)+VP”中的“之”。在“以+(之)+VP”前通过添加标记词“所”而使其仂语化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复或因为人们皆明白“之”之所指,因而也就隐含了“之”。“所以(之)VP”具有名词性,“所以”也具有名词性。“所以”不是“介+宾”结构,而是一种跨层次间的句法组合。  相似文献   

16.
趋向动词“上”可以用在动词后面构成“V+上”.也可以用在名词前面构成“上+N”。在“V+上”和“上+N”中“上”的语义有相同的地方,由于语法化进程和句式的影响,两个“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部分名词从语义上含有形象意义和感情色彩意义,是实现“副+名”结构组合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程度副词含有的程度量的语义特征和名词的形象意义与感情意义含有的性质语义互相选择、互相匹配,最终实现“副+名”的成功组合。  相似文献   

18.
在句子成分中经常充当主语成分的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经常充当谓语成分的是谓词或谓词性词组。名词性词组包括数词、数量结构;充当谓语的除谓词和谓词性词组外,还有名词性的词组,其中包括数量结构也可以充当谓语。下面就数词、数量结构是“一”的充当句子或结构中主(宾)、谓语成分的情况,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孤立地看,“人立”、“蛇行”、“蚕食”、“狼吞虎咽”、“龙盘虎踞”、“星罗棋布”、“土崩瓦解”、“蝇营狗苟”……都是名词和动词的组合。而名词置于动词之前往往用作主语,与动词构成主谓词组。但在古文献中,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放在实际上下文里,这些名词往往已经改变了通常作主语的功能.而用作状语。与动词构成状动(状谓)词组。即名词修饰动词。这在古文献中屡见不鲜,不属临时的活用,而是屡见的常用,所以一般不宜归人词类活用。不过,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这种名词修饰动词的用法比较特殊。我们称之为“特殊的名动组合”。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副词+名词”结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副词主要为否定副词、范围副词和情态副词,名词主要为一般名词和专有名词;现代汉语所涉副词主要为程度副词,名词以抽象名词居多。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名词,在结构中体现了它的关涉性语义成分,表示属于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内容,词义单一;现代汉语所涉名词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不但体现了汉语组合方式的灵活性和特殊性,也显示了汉语表达方式的经济性和多样性。副名结构在古代汉语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单一的信息,发展至现代汉语,所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具有适应现代需要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