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学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转变小学品德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增强小学品德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可以以教科书为基础,努力挖掘相关课程资源,以学生为核心,深入开发生本课程资源,以社会为后盾,适时丰盈课外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小学品德课程作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性、社会性、活动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其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并运用,以凸显小学品德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的教材编写体现了生活性、综合性、体验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华 《山东教育》2005,(28):51-5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基于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每课的内容仅由几幅图画和简洁的文字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资源开发是有效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下,品德课程倍受冷落,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无从谈起;从另一方面看,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落后,相应的培训机制跟不上,教师课程开发水平亟待提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目前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尚在起步阶段。基于此,提高农村小学品德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为当务之急。1.更新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教育者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观念陈旧。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依然…  相似文献   

8.
王利 《辽宁教育》2013,(9):79-79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指出: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优化,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品德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去培养儿童的品德,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而流于形式。因此,以生活德育为基本理念,建构一种全新的、与儿童生活密切相连的品德教育方式,成为学校品德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结合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实践,我试着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和评价制度三个层面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每课的内容仅由几幅图画和简洁的文字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生活的本身给予了这门课程许多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材本身之外,我们还挖掘了多渠道的课程资源。一是各学科的整合资源;二是课堂的即时生成资源;三是社会发展的时事资源;四是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五是学生现实中的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教师在教学时总觉得很困惑:教材中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简单的几张图片和简短的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怎么支撑40分钟的一节课?其实,<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早就明确指出: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生活的本身给予了这门课程许多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除了教材本身之外,我们还挖掘了多渠道的课程资源。一是各学科的整合资源;二是课堂的即时生成资源;三是社会发展的时事资源;四是地方特色的本土资源;五是学生现实中的生活资源。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课改后 ,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 ,新课标规定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核心 ,教育教学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 ,强调教学中儿童的参与、感悟、体验 ,这门课程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儿童的面前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已不适应该课程 ,因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既然为活动型课程 ,就应体现活动的特点 ,笔者认为活动型课至少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要有教育…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时,我们只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才能让教学变得“丰满”,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一、让生活与教材交融《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极为广  相似文献   

17.
新课改之后,小学品德课程标准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其中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从中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品德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广泛性、丰富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培养良好的品格,乐于探究的精神,陶冶孩子们的感情生活为目标。想设计好一种生动有效的教学,就要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以此来提升品德与生活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新时期人们对于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方式的创新,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提升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展素质教育,学校一定要认识到小学品德课程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地整合和优化现有的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做好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发掘和利用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小学品德课程与我国教育之间的关联,对小学生教学的作用,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利用好小学品德课程资源,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杨昌礼 《教师》2011,(4):90-9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