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慧红 《湖南教育》2005,(16):36-37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认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了让孩子们获得对生活真切的认识、体验、感悟,以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品德课程生活化。一、真实的录像课件,引导孩子们体验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上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爸爸妈妈,你们辛苦…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十分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新课标提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特殊的价值"。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  相似文献   

3.
范国强 《广西教育》2012,(37):85-8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将生活与品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取得理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教学要凸显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这一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教育家陶行…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标准,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讲道德,讲行为准则,他们习得的往往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应尽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让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从而达到教学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把教学作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以及社会性发展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体现儿童文化的特质,使儿童在与之相关联的生活场景中提升生活的品质。然而,审视时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不乏对教材、对教学内容、对自我表现、对他人评价的敏感,但唯独缺乏对儿童这一道德主体的敏感。没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而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9.
方利美 《考试周刊》2012,(80):133-13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儿童乐于接受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即可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多媒体辅助教学、最恰当不过了。如何在品社课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而且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一、让教学源于儿童生活《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不仅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同时也说明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也说明“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课程是由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组成的。《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和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在教学的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我们在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紧扣“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这一课程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学时,我们只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才能让教学变得“丰满”,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一、让生活与教材交融《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极为广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小学3~6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与思品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回归生活”,即强调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使学生在通过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得到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所以,我们说《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源于儿童现实生活,又高于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通过例举教学案例,从把握课程特性、倡导师生互动、体现主体发展三方面阐述了品德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基本理念是:"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20.
生活是课堂的大教材,课堂是生活认知的提升地。在课堂中学知明理,在生活中认真做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与社会课标》的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