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实验设计如下图。做这个实验时爱动脑筋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空气把空间腾出来水是否会上升把纸浸湿呢?”按照教科书上的办法把杯子倾斜解决此问题,对学生来说缺乏直观性。为此,我特设计这个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2.
1 大气压实验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130页图11-3实验能让学生认识到大气压确实存在。人教版教学参考书第148页也对这个实验作了明确说明:如果没有硬纸片,可用牛皮纸或马粪纸、普通白纸、塑料片等代替。实验时,把杯子倒过来的过程中要用手心把盖住的纸片按紧,当杯子倒过来后,让学生观察到水和硬纸不掉下来。这样做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只能证明空气向上有压强,但难以使学生理解空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二是如果实验中所选用纸片表面粗糙,稍不注意(如晃动等)就会造成空气进入杯中,当杯子倒过来后,纸片会掉下,水就洒出来了,实验也…  相似文献   

3.
让学生在阳光下做小孔成像这个实验,通常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圆亮点,看不出所成的像是否倒立。所以,在我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制作好小孔成像装置后,晚上回家做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4.
《空气的成分》一课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能支持燃烧,有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然后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至少有两类气体组成。 学生做第一个实验很成功。大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一致认为: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接着我让同学们再分组做本课的第二个实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玻璃片,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点燃火柴,把玻璃片揭开一点儿,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玻璃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我刚说完实验要求,课堂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都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有的小组  相似文献   

5.
一.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一课的作业1是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用带漏斗的塞子塞住瓶口,往瓶子里装水,水流不进瓶子里去。用这个实验揭示空气有一定体积,占据一定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曾多次做过这个实验。但每次都有一部分水流入瓶中,实验总是失败.我分析了出现这种现  相似文献   

6.
课外实验是学生在课外按照教师布置的实验作业 ,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的实验 ,它是学生实验的延续和补充 ,也是自然课提高素质的基石和阶梯。近几年 ,我在组织指导课外实验方面作了一点尝试 ,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1 减缓坡度 ,调齐材料  自然课中有些课外实验难度很大 ,坡度过徒 ,学生接触后感到不好下手。在这种情况下 ,我适当给予提示 ,减缓坡度 ,让学生较好地完成这一类试验。在《人的呼吸》一课中 ,要学生设计一个实验 ,证明呼出的空气比吸进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个实验是在学生做了向澄清的石灰中吹气使石灰水…  相似文献   

7.
正案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空气"一节,有一个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当时我是在课堂上做的演示实验。课后有两个学生很兴奋地跑来说:"老师,我们想回家自己也做一下这个实验,用罐头瓶、输液管、细铁丝、蜡烛(分别取代实验中的广口瓶、橡胶管、止水夹、红磷)这些材料,在脸盆里盛上水当水槽用,可以吗?"学生有这样的热情,我自然也是很高兴的。为了确保实验的气密性,我送给他们一个打好孔的大橡胶塞。第二天上课,恰巧有一道习题,是分析测定空气成分实验时能否用木炭、硫这类物质代替红磷,我就将问题直接  相似文献   

8.
卜丽峰 《学周刊C版》2014,(2):101-101
案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空气”一节.有一个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当时我是在课堂上做的演示实验.课后有两个学生很兴奋地跑来说:“老师.我们想回家自己也做一下这个实验,用罐头瓶、输液管、细铁丝、蜡烛(分别取代实验中的广口瓶、橡胶管、止水夹、红磷1这些材料.在脸盆里盛上水当水槽用.可以吗?”学生有这样的热情,我自然也是很高兴的。为了确保实验的气密性.我送给他们一个打好7L的大橡胶塞。第二天上课.恰巧有一道习题.是分析测定空气成分实验时能否用木炭、硫这类物质代替红磷.我就将问题直接在课堂上讲了。  相似文献   

9.
《空气占据空间吗?》(苏教《科学》四年级上册)这一课,从你能怎样看到空气的运动这个问题引入,学生利用水槽的水,观察到空气的运动。教师提问:关于空气是否有质量,你怎么看?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即有质量、无质量;那么你怎样说服对方呢?学生不加思索,“做实验”脱口而出,设计实验时放手让他去设计,修正自己的实验,如一  相似文献   

10.
我在教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八册《空气的成分卜课时,当学生做完书中实验一后,讨论“水涌进杯子里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c第一种观点认为:水涌进林子里,说明杯子里的空气用完了。第二种观点认为:蜡烛燃烧只用去了一小部分空气,杯  相似文献   

11.
博士学位论文要以学术论文作牵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就是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创造知识。我20年来的做法是,博士学位论文以学术论文作为牵引。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一个想法去进行工作,那么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可完成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做实验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调研,研究理论问题时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索,并及时把研究结果整理出来,那么这样一篇有论点、有观点、有实验、有论证、有数据的学术论文也就完成了。一个学生,假如第一件工作能做成这样,完成了一个学术论文的全过程的完整训练,那对他的提高是非常大的。有的老师跟我说,他的博士生只能做学位论文,4年以后才发…  相似文献   

12.
一、要明确目的 小学自然实验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如果目的不明确,学生不知道此次实验是为了什么,以为老师做实验是好玩,实验做完了,还不知道这次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解释了一种什么现象。这样的实验等于白做。所以做实验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比如讲“空气”这一课时,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形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空气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东  相似文献   

13.
在做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时.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仪器的容量大小对实验有无影响?为此,笔者与化学实验小组的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查阅资料,反复试验,设计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14.
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三种教法以及三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给了我很多的启示。第一种教法:教师按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为学生做了规范的、清晰的演示,然后要学生回答:这个实验说明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中《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实验2中的部分实验设计我认为应当改一改。实验2中有三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一团纸紧紧塞在玻璃杯底部,将玻璃杯倒立压入水底,猜一猜,纸团会不会湿?把杯子提出水面看一看。这个小实验的编者意图是:杯底的纸不会湿,从而让学生初步领悟杯子内有空气占据着空间,水进不去,所以纸团才不会湿。但实际结果往往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杯底的纸团是湿的。原因是学生在把杯子提出水面时,让空气跑了出来。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空气在杯子口尚未拿出水面时跑出来,这种情况学生能看到水泡是从杯子中…  相似文献   

16.
王成光 《山东教育》2005,(3):104-104
初中化学教材中讲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数据呢?不同地点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相同呢?我通过多次实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次性输液器制作空气质量监测器。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已经几次改编,但第一章第二节书中编排的4个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内容基本没有变。学生分组实验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中,试验氧气的性质,学生也要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做成功了,对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初三学生,很能激发学习兴趣。但学生实验不易百分之百的成功,有些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做演示实验时也没有把握。本人根据多年从教实践所得,谈以下几点操作。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在阳光下做小孔成像这个实验,通常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圆亮点,看不出所成的像是否倒立。所以,在我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制作好小孔成像装置后,晚上回家做这个实验。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十册《空气的成分》一课时,我先做了课本上第一个观察实验,即用一个空玻璃杯罩住一支点燃的蜡烛,让学生观察现象(蜡烛慢慢熄灭),然后当我提出杯中的蜡烛为什么会慢慢熄灭时,学生却七嘴八舌,有的说空气烧完了,有的说杯中还有空气,而且争得面红耳赤。形成认识矛盾后,我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即:将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里倒入一些染红的水,点燃蜡烛再用玻璃杯罩上,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学生观察后回答:蜡烛还是慢慢熄灭,但是红水上去了一截。当我再问他们,为什么蜡烛会慢慢熄灭?杯中的空气用完了吗?学生还是…  相似文献   

20.
《流动的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空气”单元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风有大小,冷暖之分等。其中,画风流动的轨迹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空气”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尽管教材安排了花露水香味的扩散和烟的飘散来让学生了解风流动的轨迹,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发现仅借助课堂上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