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丹 《青年记者》2009,(23):31-33
内蒙古横跨东西,在祖国版图的正北方。作为一名普通的内蒙古草原的广播记者,和所有的记者同行一样.我一直奔跑在路上。在短短19年的新闻采访实践过程中,我用声音记录着内蒙古的发展变化,用心灵讲述着草原上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一去不返     
许学芳 《青年记者》2008,(13):16-17
我是1979年1月开始做驻站记者的.那时,记者的装备是:一个采访本,一辆自行车,一个手电筒,一件厚厚的用布做的雨衣.另外,站上还有一架老照相机,是站上的记者伙着用的.  相似文献   

3.
《档案与社会》2004,(4):26-30
萧乾生前曾对记者介绍自己的祖籍时说:“我这个蒙古族人对内蒙古了解甚少,但我老早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最近有人考证出我的祖籍是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新华社记者?!”我脱口而出这样发问,并非以前未曾听说过新华社是什么单位,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而是因为碰到了一个关系我今后“入门”新的职业问题而下意识流露出的惊诧。 那是1974年11月14日上午刚上班,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部组张秉田同志的办公室。他通知我:11月15日前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报到,工作时间为半年。看到我如此惊诧,他便拿出一份传真电报给我看。那是内蒙古党委转发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一个报告,中心内容是为适应报道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16,(10):34-36
“回去继续做记者怎么样?” 陈晓婉 2014年夏天,我毕业进入大众日报社,做了8个月记者,而后转岗做了客户端小编,转眼已一年多.如果让我概括这一年多来的小编生涯,我取6个词:新鲜,怀念,无暇,委屈,沟通,平静. 新鲜.2015年3月新人定岗,我离开记者的岗位,开始学着做一名客户端小编.当时客户端还在筹备阶段,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就是“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离开记者岗位的惆怅之情还来不及酝酿,就被新岗位的新鲜感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6.
作为记者,我敬仰范长江;作为内蒙古人。我神往巴山蜀水。因着范长江的名字,伴着深深的仰慕,我踏上了追寻之旅、荣誉之旅。当我从草原飞抵成都,沿成渝高速驱车前行,心中的内江用浪花和诗化的斑斓。把我迎进了范长江故乡温情的怀抱。  相似文献   

7.
4年前,我怀着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景仰与尊重走进大众报业集团,走进经济导报,之后便一直在青岛记者站任驻站记者. 刚入道时自己两眼一抹黑,有位前辈告诉我:"你先别急着动笔,用两个月的时间去拜拜'码头'",政府涉及经济的部门要去挂号,企业的宣传部门要一个个去跑,同行中的前辈记者要拜老师.  相似文献   

8.
7月上中旬,我随本报国内政治部主任吴昊和青年记者罗盘,到内蒙古边防部队采访。15天行程,印象深刻,收获甚丰。回京数日,《内蒙古边防部队纪事》五篇稿子陆续见报,我们还带来了数篇“计划外项目”。有同志问我此行感想,我说:“还想再去!”边防部队欢迎我们内蒙古边防线4000公里,时间不多,我们只选择了中段比较容易去的两个团。就是这两个团,一些连长、指导员告诉我们,别说是人民日报记者,就是地方小报记者,他们也从没接待过。外面来人对多数连队是极稀罕的事。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偶尔有个骑马的牧民路过,大伙儿都抻长了脖子看,希望他能拐  相似文献   

9.
7月上中旬,我随本报国内政治部主任吴昊和青年记者罗盘,到内蒙古边防部队采访。15天行程,印象深刻,收获甚丰。回京数日,《内蒙古边防部队纪事》五篇稿子陆续见报,我们还带来了数篇"计划外项目"。有同志问我此行感想,我说:"还想再去1" 边防部队欢迎我们内蒙古边  相似文献   

10.
景洋子 《中国记者》2012,(10):85-86
自从选择了心仪的新闻学(经济新闻方向)专业后,我一直向往着真练实战.机会在这个暑期来了:我当上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哦,实习记者.别看是实习,却让我真切体会到作为记者所独具的职业精神、专业素养,以及无处不在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前夕,由33家媒体40多位记者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到内蒙古,风尘仆仆穿行于12个盟市采访,行程8000余公里,一步一个脚印地丈量着发生在内蒙古大地上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是新闻摄影记者的政治职责,是指导记者采访实践的灵魂.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选择报道角度可以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这里存在着一个用不同的报道角度去表现和反映的问题.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指导选择报道角度,才能较好地发挥传播信息、解惑释疑、稳定社会的作用,反之,就会帮倒忙,给社会添乱.对此,我多年来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暑假,我从兰州来到北京,在《京华时报》实习一个月,回顾一个月的实习历程,作为在校大学生,从书本到实践的跨越,有失落、有无知、有惶恐,最后都变成了收获,受益匪浅.融入团体需主动2010年7月26日,北京正被高温高湿的"桑拿天"蒸烤着.这天,我来到北京,只身走进京华时报社,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假期实习.实习记者规定上写着,这里没有固定记者带实习生.记者愿意的话,会在采访时叫上你.这里的所有人我都不认识,怎么办?我拿着我的作品集,择机向在座的记者一一自我介绍,希望记者们多多关照.当天下午,记者孙雪梅喊我一起出去采访.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孙老师告诉我,在这里实习要主动与记者交流,如果记者们都不喜欢你的话,就很难学到东西.  相似文献   

14.
首都新闻单位驻内蒙古记者联络中心最近在呼和浩特市成立。首都新闻单位驻内蒙古记者联络中心是由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5.
记者不仅要写好新闻,还要用自己的爱心去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用自己的爱心传递社会正能量。三年前,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梦想,我成了一名大众报人。三年的记者从业经历,让我深切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以人为本做新闻,用爱心和正义传递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得知自己荣获范长江新闻奖后,我通宵未眠:想起自己走上记者道路的曲折经历,想起从事记者工作的一件件往事…… 当记者,是我儿时的梦想.为了圆梦,1978年考大学时,我选择了山西大学中文系,然而毕业分配当了大学教师.不过,这份被许多人羡慕并崇敬的职业并未改变我的初衷.尽管做什么事都很投入的我,在26岁便以出色的教学业绩破格晋升为讲师,但我依然默默地寻找着心底的梦:我曾经联系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山西记者站;在新华社山西分社兼职办过新闻杂志<记者观察>.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新闻界于一月八日至十一日举行座谈会,进一步批驳了新闻界右派分子的谬论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检查了去年"左叶事件"后内蒙古新闻界的—些错误言论和报道.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有内蒙古日报、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青年报、内蒙古妇女报、中国青年报驻内蒙古记者和各盟、地、市报社、电台等新闻工作者一百多人.这次全区性的新闻界座谈会是在反右派斗争胜利的基础上召开的.在去年"左叶事件"发生后的大鸣大放期间,内蒙古新闻界的右派分子配合社会上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在内蒙古新闻事业方面,放了一把反社会主  相似文献   

18.
刘少华,高级记者,1975年1月到内蒙古日报社工作,曾任编辑、记者、工交组长、工商部主任,现为内蒙古日报社首席记者。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佳记者、劳动模范,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获中国记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当选为内蒙古记者协会副主席。主笔采写了全国重大典型《勤政为民的光辉典范——牛玉儒》,作为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19.
无意中,在互联网上发现一组照片:两位电视台记者在做现场采访,而在被采访者面前一米左右(电视镜头不会触及到的地方),有人举着一张大大的白纸,上面用粗笔写着被采访者“该”说的话。 发布这照片的人给它起了个不无讥讽的标题:《“照我写的说”》。网友对此发表了很多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网友的调侃:“怪不得记者不采访我,原来嫌我是近视眼,隔得远看不见那纸上的字”。 看着网友的批判,身为记者的我很为照片上的同行抱不平:记者也是出于善意啊,那不是让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间,我又一次出成都,过都江堰,走映秀镇……再一次用凝重的心灵触摸着遍体鳞伤的汶川,百感交集.作为亲历那场灾难并在汶川持续坚守时间最长的新华社记者,一年前在震区采访的56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又在眼前浮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