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说1972年,当德国文学家伯尔获得了那一届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为什么是我而不是格拉斯(Gunter Grass)? 又是据说,当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给伯尔还是格拉斯犹豫不定,结果伯尔有幸中选。直到现在,文学评论还在说格拉斯的《铁皮鼓》无论从文学水平还是历史高度都超过了伯尔,可见伯尔的惊奇也是有道理的。这些所谓的据说其实有凭有据,并且已经成了德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 格拉斯早在1958年就以他的第一部作品《铁皮鼓》而享誉世界文坛。此后他的《比目鱼》和《广阔天地》,以及为这个世纪…  相似文献   

2.
《铁皮鼓》:从小说到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导演施隆多夫的大多数电影作品是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其中《铁皮鼓》被认为是对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的成功改编。《铁皮鼓》向人们展示了长篇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基本范例,包括对原著风格的继承、叙述视角和语气的转换、内容的截取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E.T.A.霍夫曼是德国浪漫派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多想象大胆,色彩怪诞;君特·格拉斯是当代联邦共和国重要作家,其作品想象丰富,语言新颖。两个作家虽然相隔年代甚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两个人的作品都在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同时夹杂着浓重的童话的色彩,如霍夫曼的《金罐》、《沙人》等,格拉斯的《比目鱼》、《母鼠》等。尤其是在霍夫曼的《侏儒查赫斯》和格拉斯的《铁皮鼓》中,都以矮小的侏儒作为主人公,一方面都以当时当地的真实社会为背景,另一方面两位侏儒又都有超乎现实的魔力,童话意味浓重。本文在此以侏儒这个母题为对象,试图分析两部作品中童话与现实交错下的侏儒形象。  相似文献   

4.
德国当代文豪君特·格拉斯于195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铁皮鼓》,叙述了德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以个人的视角倾诉和反思了这段混乱的时月,力图借此唤起人们对"理性传统"的反思,从而进行第二次思想启蒙,重估当代人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君特·格拉斯的作品数量丰富,深奥难懂。本文通过对《铁皮鼓》、《猫与鼠》和 《狗的岁月》进行分析,说明历史感、正义感是理解君特·格拉斯作品的基本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但泽三部曲》是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猫与鼠》和《狗年月》这三部小说的合称。它们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德国为背景 ,描写发生在作者的故乡———但泽的历史。作品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中叶德国社会光怪陆离的众生相和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超然、冷峻、客观的叙述。作品从新的思想文化高度和审美层次回顾 ,审视和反思了往昔非凡的岁月 ,对人性进行了严肃的拷问 ,抒发作者的独到见解、独特发现  相似文献   

7.
199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的是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铁皮鼓》。小说的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是一个“超常怪人”,他拒绝长大并拥有唱碎玻璃的特殊能力,3岁生日时获得了礼物——铁皮鼓,这成为他抵抗成人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武器。小说以他的视角描绘了二战前后德国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思了法西斯统治的前因后果,风格独特,“已经无可争辩地进入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之列”。看了君特·格拉斯谈他的创作历程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诺贝尔奖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大师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铁皮鼓》的奥斯卡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芝 《文教资料》2007,(34):171-173
《铁皮鼓》是格拉斯的代表作。小说塑造了一个敢于质疑、大胆反叛的寻根究底的人物形象奥斯卡。本文主要从拒绝父亲、戏仿基督、充当撒旦等方面对奥斯卡这种精神特质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1958年10月,当“四七”社在阿德勒饭店聚会时,君特·格拉斯朗诵了他的长篇小说《铁皮鼓》的首章《肥大的裙子》。作品极富想象力,生动、感人、清新,与会作家一致同意授予他“四七社”奖,1959年秋,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揭幕,格拉斯和《铁皮鼓》在书展上亮相,他给人的印象是既机智诙谐,又严肃认真。至于对小说的评论,则出现了两种截然相悖的声音,一边是喝彩叫好,一边是不屑一顾,布莱梅的一个评奖委员会授予格拉斯文学奖,布莱梅市政府却坚决反对。不过小说依然畅销,25年内共印了三百多万册,1963年君特·格拉斯,1…  相似文献   

10.
在德意志联邦的作家群中,最重要的有三位。第一位是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他因长篇小说《莱尼和他们》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位是阿尔诺·斯密特,他被认为是德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尤里西斯》的作者),这两位作家都巳去世。第三位就是君特·格拉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铁皮鼓》,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至今已整整40年了。最近,瑞典文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君特·格拉斯,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他成为本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1.
格拉斯素描     
君特·格拉斯 (192 7—  )联邦德国作家、艺术家。出生于但泽市 (今波兰格但斯克 ) ,曾参加二战 ,从美军战俘营出来后 ,成为一名流浪汉。当过农民、矿工、石匠 ,后成为职业作家、雕塑家和版画家。 195 9年 ,其长篇小说《铁皮鼓》出版 ,获得世界声誉。此书与后来的《猫与鼠》、《狗年月》一起合称《但泽三部曲》。重要著作还有《比目鱼》、《母老鼠》、《遥远的土地》、《蜗牛日记》和《我的世纪》等。格拉斯获 199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 2 0世纪最后一位获奖者。老人现居德国北部的贝伦多夫 ,那年他在离家前往牙科诊所的路上得知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12.
童话是人们对世界观察、想象、理解的一种反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以克拉克洪的文化维度理论为基础,本文将西方经典童话《海的女儿》与情节相似的中国童话《谐铎·鲛奴》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分析,本文发现两组童话在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方面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体系在人与自然关系取向、时间取向、人际关系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英国优秀作家王尔德一生创造了大量作品,他被公认为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措辞优雅,风格独特。本文以《巨人的花园》为例,从意象和情节两方面探讨其与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传统童话的差异,展现这篇童话的宗教特点和唯美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4.
严文井对安徒生童话至为推崇,其作品《南风的话》、《歌孩》和《浮云》在结构方式、浓郁的诗情风格和现实关怀等方面都明显受到了安徒生《没有画的画册》的影响,这3篇童话可以说是严文井的"没有画的画册"。但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严文井的童话饱含教育的目的,形成了自己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七颗钻石》(人教版三下)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语言简洁,情节曲折离奇,有着很深的道德内涵,寄托着作者所追求的完美道德理想,即对世间万物都要报以博大无私的爱,让"善"的光辉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普照人间。那么,托尔斯泰是如何表达这一思想的呢?要如何"透视"这篇童话的意义呢?本文从文体特点、内容情节、文化意象和作者背景四个方面简析《七颗钻石》的思想内涵。在童话所建构的幻想世界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铁皮鼓》以一个“只有3岁身材,却有3倍聪明”的怪诞人物奥斯卡·马策拉特作为主人公,他因为不屑与成人世界同流合污,而通过自残的形式拒绝长高。作者以独特的艺术匠心巧妙地塑造了这个形象,借以充当“第三只眼睛”来审视这个充满黑暗和邪恶的社会现实,进而唤起读者的民族自审意识,达到清算法西斯势力之目的。格拉斯创造的奥斯卡·马策拉特这个荒诞的形象,在美学上具有很大意义,他继承了17世纪巴洛克文学中“流浪汉小说”里的流浪汉形象:这种人物貌似愚钝,却心智聪明,他们不遵循流行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为了生存,他们在社会上横冲直撞,常常使统治阶级或上流社会的体面人物狼狈不堪,洋相出尽,显示了“卑贱者最聪明”的社会哲理。德国作家格里美豪森的《痴儿西木传》开此类小说的先河。评论界认为,《铁皮鼓》是一部石破天惊的杰作,仅这部杰作的美学成就,已足够使格拉斯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了,因为他创造了一种独特而绝妙的讽刺艺术语言。下面我们选载《铁皮鼓》中的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在儿童文学课程中的童话创作教学中,通过模仿经典,学习童话的写作,是合适的教学方法,我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女孩与栀子花》与《爱心树》、《萝卜回来了》与《巨人的花园》、《岩石上的小蝌蚪》与《去年的树》,在主题、角色、情节等方面,比较起来,两者之间有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种成功的经验,值得童话习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儿童文学课程中的童话创作教学中,通过模仿经典,学习童话的写作,是合适的教学方法,我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女孩与栀子花》与《爱心树》、《萝卜回来了》与《巨人的花园》、《岩石上的小蝌蚪》与《去年的树》,在主题、角色、情节等方面,比较起来,两者之间有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种成功的经验,值得童话习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19.
散文、诗歌、小说……文学种类繁多,要说对儿童影响最大的,非童话莫属。 从小到大,传统童话读过不少。每位童话作家,每篇童话作品都有其不同之处,读来或惊喜或哀叹,这些优美的篇章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童稚的心灵。但当我把《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贝洛童话》等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很多童话的情节大致相似,都遵循着一个套路。  相似文献   

20.
德国二战后的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本文从二战入手,讲述德国在战中和战后的变化,由此介绍德国文学是怎样在废墟之上矗立起来的。《铁皮鼓》是当时战后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也将详细分析其中的隐含之处,来诠释废墟中的德国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