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体验"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体验",学生不仅能形成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而且能形成信息技术生存和生活能力。通过"情境""认知""运用"和"评价",可以深化学生学习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信息技术学生实验课程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以初中《计算机病毒与防治》单元为例,对信息技术学生实验课程从资源开发到教学实践展开了教学实验研究,以期对信息技术学生实验课程内在价值、内容开发及其有效性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从而丰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与实践,彰显课程人文精神。该教学实验研究采取不等控制组设计,经过教学处理之后,实验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得到显著提升。通过教学实验研究,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学生实验课程的价值体现在"体验""反思性实践"、促进"开放、合作"的学习文化形成等方面;其内容开发向度在社会、学生与特定的"课程事实"三方面有其具体涵义;其教学不仅可行,而且有效。  相似文献   

3.
中专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就笔者中专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验,初步探讨中专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教什么,就学什么。"这不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初衷,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教学现状通过探究课堂,提出四个策略:让学生积极动手自主学习;改变思维,让学生带着思想自主学习;重组教材,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多样评价,让学生在不断地评价中自主学习,积极营造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式课堂,让学生从自主式课堂走向影响一生的自主式学习。  相似文献   

5.
正《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中指出,要"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研究,这样才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分析,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探究问题""探究范围""探究形式"。笔者就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谈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对多媒体技术教材进行了抽样分析,发现目前多媒体技术教材存在"未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匮乏配套的教学资源、忽视学生的专业背景"等缺陷,并据此对未来面向高校信息技术类公共课课程的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新课程标准中也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对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在开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中确立主题,由学生进行自学,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当前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状况进行分析,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优势,讨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学生能"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去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且要重视学生对学法的获得和掌握,这样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  相似文献   

11.
2012年浙江省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率先改版,新教材与旧教材不单是课题名称发生了变化,教学目标描述也发生了变化。新版中的操作用语、各种名称得到进一步规范;教材原有结构体系得以进一步优化。而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启蒙阶段的三年级,主要是让学生多看、多思考和多交流,需要教师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习惯。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学习的规律,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亟待我们学科教学工作者长期思考与实践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54):156-157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现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全面合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接收状态,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75):115-116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为了跟上时代潮流,教育部门专门设置了一门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希望学生在信息时代获得身心发展。对于如何学好这门新课程,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其中就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理念。基于此,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义务教育段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形成继续发展自己信息技术某项特长的愿望"是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主动地学,  相似文献   

15.
“教什么,就学什么.”这不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初衰,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和习惯.本文针对当前小学教学现状通过探究课堂,提出四个策略:让学生积极动手自主学习;改变思维,让学生带着思想自主学习;重组教材,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学习;多样评价,让学生在不断地评价中自主学习,积极营造小学信息技术自主式课堂,让学生从自主式课堂走向影响一生的自主式学习.  相似文献   

16.
杨炳煌 《考试周刊》2008,(47):197-198
所谓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对学生体验的重视,其实就是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来,发挥它们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成长。在体验性学习中,学生学习的不仅是认知方面的知识,还有情感、态度、价值及实践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成为学习环境的  相似文献   

17.
廖丽娜 《考试周刊》2013,(55):120-121
<正>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使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新教材在体例结构上,采取了"主题式"、"活动式"的编写方法,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体验过程,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面对新教材以任务活动为主的教学内容,"任务驱动"以其"紧紧围绕任务展开教学"的特点,成为了新教材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可以说,"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看家本领",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四大要素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是提升小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在学生与信息社会之间架设联通桥梁的重要举措。文章以《制作个人小名片》章节为例,通过在课程中融入"二维码"元素,将常规的名片设计成数字化名片,使学生体验到利用数字化工具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进而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5个方面得到提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个行业中,那么,在教育行业探究的方向和研究重点是领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认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以及采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 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识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闫冬 《教师》2011,(32):48-48
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转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课程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民主互动的学习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