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受传统相关管理体制的影响,以往的大学体育理论大都认为:大学体育的基本属性也与普通学校体育一样,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国民体育的基础;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正在不断拓展自己功能的新时期大学体育实践,使我们意识到大学体育作为大学全部职能行为的践行者和维护者,其基本属性应该被重新确定为:不仅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体育的直接参与者。  相似文献   

2.
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体育科学主义和体育人文主义的有机结合,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审美教育是大学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审美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大学体育文化教育应充分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3.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思潮。是受当代终身教育理论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的体育思想。大学体育教育对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目前大学体育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国情和学生发展,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过结合终身体育思想和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找到能使学生终身锻炼的教学方式和同时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思想,也是体育本质的核心思想。当代大学体育应立足于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尊重和宏扬体育的"文化性"内核,坚持以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与创新为己任。"以文为本"是大学体育的本义,"身心和谐"是大学体育的目标,"人文蕴涵"是大学体育的内核,"以文化人"是大学体育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教育,“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质的核心思想,也是体育教育本质的核心思想。当代大学体育应立足于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尊重和宏扬体育的“文化性”内核,坚持以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与创新为己任。“以文为本”是当代大学体育的本义,“身心和谐”是当代大学体育的目标,“人文蕴涵”是当代大学体育的内核,“以文化人”是当代大学体育的特质。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是大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本文将针对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特点以及当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面临的困境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探究出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资源的开发途径,以便于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是大学教育和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完成大学教育任务的重要方面。大学体育的任务已由学习技术、增强体质深化为学会锻炼、学会知识、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并对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体育从目标、体系、过程、效果等方面实现观念上的重建。重视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应改革的内容,关注学生的体育需要,以人的健康成长为中心来设置体育课程体系,是大学体育课程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在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客观现实和发展需要开设符合学生要求和学校特点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进步与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体育教育在全民终生体育教育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桥梁角色,但目前我们的大学体育教育严重忽视了大学生正确体育现的建立以及对终生体育概念的理解,大学体育仅仅是中小学体育课的简单延伸,大学高年级甚至取消了体育课。本讨论了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包括大学体育目的和任务的转变,教材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大学体育教学是教育体制下体育课业的最后机会,对学生贯穿终身的运动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联系现代化社会体育、运动、消闲活动的一个环节,大学体育教学正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大学体育教学,在生涯体育思想指导下,从课程设置到教材选择,都以实现大学体育的根本任务为目的,具有鲜明的特色。从关西大学的体育课程可以看出,日本的大学体育教学的着眼点已不局限于正课体育,而是与课外体育、社会体育及健康管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的。  相似文献   

10.
和谐视野下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也是社区体育影响源。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一方面,实现了大学各种资源的资源共享,减少了资源浪费,促进了高校体育的科研和改革、推动了大学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快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为和谐社会构建全民族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与讨论了广州体育学院摔跤、柔道专项学生执行1999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方案和2004年课程方案情况。结果认为:摔跤、柔道专项实施2004年民体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符合“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拓展了就业口径。学生在选择与就业方向相适应的课程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同时教学大纲、教材以及相关课程的开设均需要作适应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全民健身概论>为我院社会体育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及新开办的几个与体育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的选修课.几年来该课程的建设结合学院整体的课程体系建设,紧密围绕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这条主线,以"五性"为指导思想,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材建设为核心,以多种教学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过程,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苏南地区不同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得出:胆怯自卑心理、体育兴趣、体育氛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影响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心理素质;明确动机取向、培养体育兴趣、加强设施建设、构建体育氛围、提升教师教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健康体育课程教学只有以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获得高质量生活的能力为目标,才能真正反映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学生个体切身利益的需要。因而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的主动积极性,切实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据此大学生健康体育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用性强,集健、美、乐于一身的运动内容为主要内容。在教法上,通过预知,实践,总结三个层次了解和体会最基础的健身手段和方法,并从中学会举一反三的基础健身理论,从而实现大学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提出:在大学生健康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引入让学生在健身计划指导下进行课堂练习的教学法,以实现大学体育健康课程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高校电子竞技商业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子竞技的概念入手,分析目前高校电子竞技发展现状,探讨高校电子竞技商业化发展的需要,商业化给赞助商及高校电子竞技队伍带来的利益,促进高校电子竞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奠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只有使学生真正具有了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和<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奋斗目标.本文论述了体育意识的函义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与方法等.希望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央7号文件执行5年以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召开会议强化认识推进执行;制定系列文件保障可操作性;开展教师培训保证落实主体;依靠督导评价加大工作力度。学校体育多方面得到改观,青少年体质有所提高,但与目标仍有差距。未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将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学校体育,通过确保2个"时间",全面实施2个标准,建立完善8项制度等,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摆上工作日程,真正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使学生的"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得到落实。由此,学校体育工作未来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残疾大学生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表明:残疾大学生的构成以听力语言残疾和肢体残疾为主;绝大多数残疾大学生具有较弱的体育意识;体育的意向人口是残疾大学生体育发展的重点人群;体育行为表现为关注体育和参与体育两种形式,关注媒体的体育栏目是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身体状况、学校助残政策方针、场地设施、周围的人群环境等因素是影响残疾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鉴于我国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开展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现状,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总结了存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以期为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一些可以参考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体育活动的时间及频度、活动项目的选择、活动形式、活动动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较强,但锻炼时间少,活动频度不足;活动项目主要以球类为主,舞蹈、健身操在女生中占有一定比例;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和无人组织指导等客观原因是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