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扬 《新闻三昧》2006,(12):27-29
奥运会与国家形象一、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奥运会从媒体报道的角度而言,属于全球性的媒介事件。因此,奥运传播是一种对外传播。所谓对外传播,是一种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它主要体现在把有关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传达给国际社会。这些信息又可以称为出境信息。对外传播将传播的内容立足于国内,传播的对象在境外。外国人、其他国家的华人或港澳台同胞,都是对外传播的对象。其实质是:(一)对外传播是跨国的传播。不论具体的传播者是谁,也不论具体的传播内容是什么,所有对外传播均被视为代表中国,从而与树…  相似文献   

2.
郑天亮 《新闻战线》2012,(10):91-93
在国家形象的构建过程中,传媒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形象的建设往往是一种话语的建构过程,即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通过华人节目,进一步促进华语文化圈内部文化互动和沟通,克服文化模糊所产生的焦虑感,助力中国文化传承与中国华人形象的整体塑造。  相似文献   

3.
华莱坞概念以及对具有华人文化特色的电影产业之长远规划,是应经济、行业、文化之变而提出。就"华莱坞怎么可能"这个问题而言,首先需要明确命名的意义。从华莱坞为何提出,以及华莱坞在当下所处之"位"来分析华莱坞其命名的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其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模仿,也是文化身份的自觉;继而领悟易道哲学演化之本,回归到"一",即华莱坞的核心——电影,提出探讨华莱坞成为可行路径之根本在于找到其创意内核,在深刻认识与把握观影者心理需求、认识文化群落同趣、体现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电影创作与传播,进而实现华人电影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父亲和光荣的后代》与《华女阿五》是早期美国华裔文学的优秀作品。这两部作品给美国主流读者呈现了华人的勤劳、节俭、诚实、乐于助人、重视教育等优良品质,树立了华人的正面形象,成功地解构了美国主流文化中丑陋、愚昧、邪恶的华人形象。然而,在美国东方主义话语的影响下,作者有意无意地用东方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父辈和中国文化,固化了"模范少数族裔"这一新的华人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5.
李小龙是第一位打入好莱坞主流市场的传奇明星。通过银幕形象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李小龙为了颠覆一系列好莱坞刻画华人形象所使用的"套话",极力塑造出富有民族气节、反抗精神、体格强健的中华大丈夫形象。"功夫"这是李小龙为好莱坞所接受的重要元素;反之,李小龙也令"功夫"成为好莱坞表现中国、想象中国最重要的元素。李小龙在改写好莱坞塑造中华形象的同时,以其自塑形象影响好莱坞对"中国形象"的重构。通过解读李小龙与好莱坞关于"华人男子形象建构"之间的建构与反建构,折射了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从而体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掌握自我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议对外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琳 《中国广播》2009,(6):67-70
国家形象是某一国家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它直接并有力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外交与商业活动。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是软实力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文化影响力。对外文化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途径。我国应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
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原来的内容题材单一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电影业,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拍摄了不少题材的电影,有的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业在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把电影看做是传播华人形象的工具的话,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促成的媒体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而电影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最好手段。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所以从文化传播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影无论是在选择题材还是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应该把国际影响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8.
自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电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原来的内容题材单一变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化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电影业,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自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拍摄了不少题材的电影,有的还获得了国际大奖.可以说中国的电影业在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把电影看做是传播华人形象的工具的话,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又是远远不够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传播促成的媒体全球化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大众传媒的影响,而电影又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最好手段.中国电影中所塑造的华人形象直接影响到世界对华人形象的认知.所以从文化传播的方面考虑,中国电影无论是在选择题材还是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应该把国际影响考虑进去.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研究综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论 对于国家形象的定义,鲁宾斯坦从传播主体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人或群体传达给另一个人或群体的信息"①.金灿荣则从形象接受者的角度提出国家形象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侧面,客观形象(image)是多数人认同的、相对固定的心理记忆,而主观形象(perception)指的是个体主观的知觉,多个主观感觉的集合构成形象②.法国学者巴柔则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出发研究形象,他认为国家形象应该包含文化和社会两个侧面,即形象是"在文化中,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一国认识的总和"③.因此,国家形象的研究是对一国现状和国家实力的整体认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李振粉 《今传媒》2012,(5):143-144
成龙,一个对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来说都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在华人世界享有极高声望与影响的电影人。从最初的喜剧电影《醉拳》开启他的谐星之路开始就一直影响着国内外的影迷,而当他功成名就之后一直没有忘记的是自己作为中国人的那种信念与自豪,作为华人代表的他身上承载着中国人的形象、承载着中国的文化。在他的电影里很容易就能"读"出中国的文化元素与意义。本文试图从解析成龙的文化形象这点出发,借以使影迷不仅在电影方面了解成龙,更能够在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他。  相似文献   

11.
自华人进入美国开始,华人形象便被歪曲和丑化,形成种族刻板形象(racial stereotypes)符码.华人男性刻板形象被定格在两个极端:"黄祸"与"模范移民",或邪恶、狡猾或女性化.华人女性的"他者"形象同样极端化:"莲花"和"龙女",或狡诈、放荡、性乱交或必然的自我毁灭.美国华裔作家无论其对于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认同程度如何,均表现出为打破白人读者长期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关于华人的刻板形象而"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反话语’的对抗性写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应用传统节日传播国家形象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节日传播的广泛性,强调应用节日文化的软性传播方式来进行国家良好形象构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注重国家意志的宏观把握,引导媒介传播内容,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正确认知与自觉传播,加强传统节日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发展,突出传统节日的地域性,展现国家多元、包容形象,以及注重软传播方式的沟通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形象危机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一种是传播失当(当传不传和不正确地传播)造成的形象危机。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国家形象的受损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减轻国家形象受损的程度,或者从根本上避免形象危机的出现,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和传播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为此需要改变旧有的传播观念;树立危机传播意识;尊重国际传播规律;掌握有效传播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4.
冯霞 《新闻界》2008,(2):79-80
本文认为,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变迁与文明演进的共时性过程,它实质上是一种透过传播认知体育文化、认知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过程,具有跨文化传播和数字媒介传播等性质。北京奥运文化传播对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塑造和平崛起的中国国家形象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看"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意与交流的方式,也被赋予了社会结构的特征。只有以一个完整的社会世界的实践为背景,观看才能呈现出意义。而"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将可视的形象,经由影像媒介等可视的形象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看"的社会性,必然影响到视觉文化传播形式的变迁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本文就将着重围绕这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看"的社会性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档专门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新闻栏目,《华人世界》已成功运行11年有余,栏目在塑造海外华侨华人形象,加强海内外华侨华人情感联系,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其在这些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田昕 《东南传播》2023,(1):89-93
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的构建与提升应该从这三点找寻重点和突破口,第一,民族认同是研究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点;第二,文化认同成为提升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的突破口;第三,利用网络传播平台构建、提升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认同。了解与运用马来西亚华人在中国文化上的兴趣点增强华人自身的文化认同,是对马来西亚华人身份认同进行重建与稳固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敏 《文化遗产》2017,(2):71-79
花地玛圣母瞻礼是20世纪初从葡萄牙传播至澳门的天主教仪式,它是澳门天主教的三大巡游仪式之一,既保持葡国天主教的特征,又糅合澳门本土的文化因素,是南欧文化与澳门本土华人文化的结合产物。本文从仪式展演、参与仪式人群类别以及仪式符号象征等方面进行考察,探讨华人与土生葡人两大族群文化的融合以及澳门宗教文化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沈红娟 《现代视听》2012,(10):46-49
21世纪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不仅仅是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较量,国家形象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变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而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文化的积淀是阅读文化,阅读使文化得以传承,阅读使人修身养性,智慧人生。在长期的发展中,图书馆形成独特的传播文化,传统的文献传播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品牌效应的传播。今天图书馆成为一种标志性建筑,形成自身的形象文化,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等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