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容简介: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姊妹篇,故事几乎是接着《汤姆·索亚历险记》叙述下去的。故事一开篇,主人公哈克贝利·芬就跳出来作了一番自我介绍.并申明了他和汤姆·索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小说大师马克·吐温。他12岁时丧父,因家境贫寒。高中没毕业就开始独自谋生,马棚、狗窝是他“下榻过的寓所”。坎坷的经历让他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1876年,他创作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此后又发表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顽童流浪记》等著名作品。  相似文献   

4.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开创了美国本土文学的先河。该书出版至今,一直受到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评论。在这本书中,马克·吐温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哈克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旅程和见闻,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原型。本文尝试采用原型批评的文学理论来分析和反映小说的主人公哈克以及蕴涵其中的深刻社会问题——种族歧视、自由和束缚、文明和野蛮等。  相似文献   

5.
马克·吐温,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会想起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这两个可爱的儿童形象。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马克·吐温笔下“顽童”的文学形象一百年来饮誉世界,而《汤姆·索亚历险记》也因此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儿童小说之一。那个顽皮、放荡不羁、爱恶作剧、想法奇特、天真烂漫的汤姆-索亚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形象。[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马克·吐温是一位公认的出色的儿童作家,他在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塑造了两个小主人公汤姆和哈克的形象跃然纸上。本文将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家庭背景及社会经历四个方面分析这两个富有生命力和冒险开拓精神并代表着美国气质的儿童——汤姆和哈克的形象,通过孩子的视角揭示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现实中的阴暗面以及哈克与汤姆对腐朽的社会制度、刻板的传统教育、压抑童心的宗教礼仪反抗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哈克贝利·费恩作为马克·吐温笔下永不衰老的美国少年形象,以其机智、勇敢、务实,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孤儿,基于对文明社会的反叛,哈克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是重返自然。在历经劫难后,马克·吐温将哈克最后的归宿定在边疆这一文明与野蛮交汇的神奇土地上。拟从哈克的社会背景,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边疆的神奇魅力三个方面来阐述哈克选择去边疆的经文脉络。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珍品,也是美国文化的珍品。作品通过对美国内战前一个白人小孩和一个黑人奴隶的神奇冒险故事的描述,反映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尚和价值观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旨在从现实主义手法、人物刻画以及地方色彩三方面挖掘作品的成功之处,使读者对该作品有一个更加透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经典代表作,我国1943年出版了第一个译本,建国以后各种重译本层出不穷。“操纵学派”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同时代的诗学、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等内、外部因素对译者的操控造成的,名著重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出版以来,重译译本层出不穷,众多的译本体现了译家迥异的翻译风格。由于儿童文学的特质,翻译技巧就有了归化与异化的主次优劣之分。由于原作者极其富有创见性地采用口语与方言,几个获得广泛肯定的全译本在宏观处理上各有所长,在微观处理上也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11.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部小说成功塑造了汤姆和哈克两个形象.二人都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这也开启了他们的成长之旅.所不同的是,在两位主人公的成长道路上,汤姆从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到成长为社会栋梁,他经历了入世的过程;而哈克一直游离于社会之外,在认清社会本质后,他选择了出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据美国《纽约时报》爆料,汤姆·克鲁斯、安吉丽娜·朱莉正在申请中国国籍,准备移民中国,成为一名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简·爱》为英国文坛塑造了一个不朽的妇女形象——简·爱。简·爱虽出身低微、一贫如洗、其貌不扬,但敢于反抗压迫和偏见,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其自尊自强的性格、纯洁的爱情、智慧的宗教信仰,无论在当时社会还是现在社会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杰克·伦敦一生奋斗不息、辛勤耕耘,功成名就之后因看破人生而英年早逝。其代表作品《马丁·伊登》中的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无论在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还是在人物命运、社会背景等方面都深深地折射出作者杰克·伦敦的影子,可以说《马丁·伊登》即是杰克·伦敦深沉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15.
纵观马克.吐温的全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地位始终最突出。儿童形象必定有其特殊魅力,这种魅力使这两部描写儿童历险的故事的地位高于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以儿童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对这两部历险记做进一步的分析,旨在探索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芬如何以孩子的心态,以他们的天真无邪和好奇心赢得广大年轻读者的芳心。  相似文献   

16.
王玉莲 《现代语文》2010,(4):106-107
《瑞普·凡·温克尔》是美国短篇小说之父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的名字瑞普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本文从瑞普·凡·温克尔与妻子的矛盾探讨家庭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解决,首先相互沟通、相互谅解,其次相互宽容,最后指出对方缺点时注意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哈利·波特》作为文坛的一本畅销书,风靡全世界,反映了现代多元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了后现代文学的一种潮流。本文从文学批评、文化人类学、创作原型和人的“异化”几个层面对近十年《哈利·波特》研究做出评述,探讨了《哈利·波特》的文体界定、叙事艺术和文化“寻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塑造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童形象——汤姆·索耶。汤姆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也是一个梦想家,他是马克·吐温时代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中文自修》2009,(12):F0002-F0002
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1916年9月一1990年11月),挪威籍的英国杰出儿童文学作家、劂作家和短篇小说作家。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查理与巧克力工厂》《怪槐历险记》《玛迪达》《女巫》《吹梦巨人》等。其中;《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广为人知。年幼的岁尔德·达尔在立酱顿公学上学捌间,一家巧克力制造厂偶尔会寄新的巧党力产品到他的学校让学生尝味道。  相似文献   

20.
J·K·罗琳是在20世纪末登上文学舞台并且大放异彩的英国女作家。1997年,罗琳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快就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她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英美各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迅速风靡,不仅吸引了众多儿童,而且也令无数成年人废寝忘食地沉迷其中。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通过在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基础上加入儿童文学的幽默和温暖,给哥特式小说添加了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从传统哥特小说的构成要素入手。解读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