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一样,“对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一种。所谓对动用法,是指不及物动词(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跟上宾语,其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动词对宾语  相似文献   

2.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即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如“挟天子以征四方”(《赤壁之战》)。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就是其中的三种。为动用法是新编语文课本里新增的内容,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动宾关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或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或成果,这就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情况也相当复杂。一般语法著作中所说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从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我们称它为一般的动宾关系,这和现代汉语没什么两样。但古代汉语中还有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在有这种关系的句子中,谓语动词或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令、意谓、目的、对象等多种多样的关系,这许多关系主要是由实词的不同用法形成的。这些用法通常分为三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前二种在一般的古汉语语法著作中均可见到,只有为动用法很少论及。但为动用法在中学语文课本和常见的文言文中时有出现,一些人在阅读和翻译中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感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一般都采用“主-谓-宾”结构式,两者的区别在于句式的变换不同,动宾结构所表示的语义关系不同.动宾关系是否具有动态变化的意义是区别使动与意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使动、意动的用法是古汉语动司一种特殊用法。现在以大家熟悉而常见的成语为主,看成语中使动、意动的用法。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使动用去中的谓语由形容词、动词、名词承担,由于词的不同,活用为使动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7.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语用,而是述宾组合后表示的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是句法结构问题,因而应将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改为使动句,意动句等,纳入句法结构中,而不应简单地将其归入词类活用中。  相似文献   

8.
本从动宾关系角度,广泛运用历代古籍的语言材料,全面论述了古代汉语的为动用法,深入说明了其义界及其宾语的构成,阐释了其语法功能,比较了它与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异同,探讨了其源流。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10.
吴铁城同志《文言词活用的一种特殊方式——用动式》一文,读后似觉其中有不妥之处,特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吴铁城同志商榷并就教于读者。一、吴文是把所谓“用动式”当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与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同等看待了.吴文所谓“用动式”并未构成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我们知道,使动、意动和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关系,而表示(主语)使(以、为)宾语怎么样。而吴文所谓“用动式”动词和宾语之间却是支配关系,并且,不表示(主语)用宾语怎么样。试比较: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汉语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都是动词的特殊用法,这里我们集中探讨一下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经考察,现代汉语动词本身有使动用法的很少,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而具有使动用法的也不多。 所谓“使动”在古汉语中,就是这种动词放在宾语前面,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因此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不是主语施行,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的。 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用作使动动词,构成使动句,把这类动词置于宾语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一、不及物动词(自动词)使动句  相似文献   

12.
在古汉语里,动词作谓语时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就叫做“使动用法”。如“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意思是“使匈奴后退七百余里”。“却”本来不是及物动词,而在这个句子中却带上了宾语“匈奴”,具有了使令意义,这种表达使令内容的特殊的动宾句式就是“使动用法”的基本形式。古汉语里的使动用法大致有三类,即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3.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的结果,它们在没有使动词“使”、“令”等和意动词“以为”、“以…为…”等的情况下,两者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尤其是用作使动或意动的是名词和形容词。因此,要区别其用法,必须对这种特殊的动宾结构在上下文中所  相似文献   

14.
在古汉语中,动词的语法功能,一般作句子的谓语,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大多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这跟现代汉语一般的动宾关系基本相同。但是,在古汉语中,述有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即谓语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与它后面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的关系,而是表示使命和意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实词不同用法而形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不仅经常出现,而且也是教学中的一  相似文献   

15.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6.
为动摭谈     
为动,即为动用法的简称。它与使动、意动等用法一样,同属动宾关系中一种特殊的意念关系,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遇到。但作为一个知识点,中学语课本和“教参”却未作介绍,一般的语法作也很少提到,有的即使提到,也未作详细的研究,致使一些学生和个别教师对高中《语》第三册(人教社1995年11月第2版)第312页“阅读练习”第二题例句——“君子死知己,  相似文献   

17.
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句子里,主语发挥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动宾关系是否含有动态变化的意义是区别使动与意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不及物动词等这些本来不带宾语的词,如果临时性地带上了宾语,那么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一般译为“使……动”,因此称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有三种翻译方式,但是,有人对此不甚明了,以致在对它进行判别或翻译时,产生了模糊认识或不能灵活翻译。看到课文注释将“六国会盟而谋弱秦”中的“弱”注释为“削弱”时,就对它的使动用法产生怀疑。在翻译使动用法时,一律使用“使……动”的格式,从而显得有点生硬。现从高中课本中选取数例,例说…  相似文献   

19.
为(W6i)动"和"为(W6i)动"是古代汉语中为(W6i)动用法和为(W6i)动用法的简称。这两种用法在先秦两汉的古籍中较为常见。从结构上看,它们都是"动词十宾语"】但从动词及其宾语的内容关系看,则别具特点;用现代汉语对译,则各有规律可循。可见它们不同于一般的动宾关系,而需要作特殊的理解。一、"为"字的读音和含义为(*d)动用法和为(*白)动用法的两个"为"字,从读音来说,只是一"念"之差:声母相同,声调各异,前者为去声,后者为阳平;从含义来说,却有数义之别:为(w切动用法的"为"包含三种意思--一是"给(替)"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介动用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目前语言学界关于古汉语特殊动宾关系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从古汉语实际出发,对各家说法进行分析比较,同意建立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平行的“介动用法”,尤其强调介动用法中的语意介词必须是古汉语所特有的介词,以克服介动用法内部分类中的类别过多和交叉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