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钟祥斌 《职业圈》2013,(13):66-69
2010年开始,大连市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德凝倡导与践行的诗化教育,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等媒体陆续报道,引起了各界强烈反B向。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而徐德凝的净心文化以及中国诗化教育创新的实践行动正与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诗歌的冷落清秋中,大连徐德凝的白话诗继承了唐诗的社会性、元曲的白话性、中国诗体的形式美,融入了当代诗歌的元素,得到了雅俗共赏的社会认同,被诗界、评论界和民间称为"徐德凝现象",已成为当代诗歌的一面独特旗帜,并正在鲜活地招展前行。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分析徐德凝白话诗的成就、特色并给以定位,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介徐德凝白话诗,对于扩大、提升"徐德凝现象",建设大连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欣 《文化学刊》2012,(2):32-41
徐德凝诗歌创作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正在于,那些诚恳的诗句来自一颗真挚的诗心,它们抒写着诗人的强烈感受,它们与这个社会一同呼吸,它们不寄于形式上的枷锁,它们描绘着真实的民间。在文学的创作生态多元化的今天,诗不应仅诞自"职业诗人"之手;诗人不应只作"诗歌"。从都可以做自己的诗。诗应该与生活和平相处,诗歌应该是人在这复杂社会中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不惜笔墨为中国古典文学吟咏了亘古一诗——林黛玉。在作者的精心塑造下,林黛玉无论身世姿容、言谈举止,还是一颦一笑、喜怒哀乐都充满诗意,可以说,她自身就是作者着意诗化的意象。文学形象林黛玉铸就了大观园的诗髓,伴随着红楼芬芳的诗魂,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诗香,闪耀出迷人的诗辉!  相似文献   

5.
胡秀春 《文化学刊》2010,(5):111-114
蔡琰的《悲愤诗》是真正的由女性发出第一人称叙述的诗歌,刻画出集女儿、母亲、文人、难民于一身的女诗人真实立体的生活形象。这位女性的命运是与家国兴亡息息相关的,它既是"宏大"的,又是"私人"的。《悲愤诗》张扬的是一种女性主体精神,作者兼叙述者的女性性别特征和不以色相为关注点的叙述方式使它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为我们了解汉魏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风貌提供了生动有力的个案依据。  相似文献   

6.
徐德凝之所以能四十多年持之以恒地创作诗歌,这源于他对诗歌的挚爱和生活对他的雕琢。其诗歌多是自述人生经历见闻感受,但这种个人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的面影、民族国家的命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生动文本,同时其诗歌又是一份来自民间的不可多得的社会文本,强有力证明着传统文化观念在民间的生生不息。徐德凝的白话诗歌语言平实质朴,具有着原生态美感。徐德凝和诗歌之间发生着相互塑造的关系,是诗歌塑造了徐德凝,而徐德凝又以诗歌作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讲说人生智慧,从而在当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废名的小说以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别具一格,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传统可以说是由废名奠定的.他的代表作<桥>犹如一首诗,充满了诗化的意境.<桥>诗化的意境表现在:描摹精练浓缩而又意味深长;以文作画,富于诗情画意;联想丰富,对话跳跃性大,充满诗意.  相似文献   

8.
唐诗中有一类不同于正统诗歌的谐谑诗,这些非正统的谐谑诗是正统诗歌的外延,其从侧面体现出唐诗与唐人生活联系紧密,显露出唐人用"诗"为乐的诗文化,是唐人生活画卷的多方位展现。用"诗"为乐体现了唐人的"情"与"真",这对当下解读唐诗主要立足于审美美学的主流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解诗途径,其弥补了以审美程式化解读诗歌的模式,有利于当今人们体会诗歌在古人生活情感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春秋后期,诗从坏乐之中蝉蜕而出,诗教变乐语之教为纯粹诗教,汇入既有之德义礼治的教育传统,从附庸走向独立。《诗》属性的这一历史性嬗替乃是籍孔门重置《诗》教目的而完成的。官学下移民间,孔子设计教育造士,立四教,分四科,观念重理想、实践重事功,以《诗》为其文教教材,并赋予其不同于乐教时代的全新目的。较之于古乐官,孔子论乐不必及诗;较之于古师儒辈,孔子论诗不必及德义。一方面持续古乐官和古师儒辈的造士理想的高调;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把《诗》教落实到向社会供应达政专对、可以言、言而文的事君、事父的人材,实现了《诗》属性的独立与重置。这既体现了夫子教《诗》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成就了《诗》新的历史功能和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10.
诗化教育就是以诗的美好境界与人生哲理塑造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涵养扩充人的先天道德本性,使之沛然浩然,以成绚丽人生。治国安民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科学技术的诸多问题。但最为根本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1.
"晚唐异味"说是杨万里晚年提出的重要诗论,指诗歌要有含蓄的笔法和讽谏的内容。杨万里"诚斋体"诗隐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以及委婉而尖锐的讽刺内容,他的诗歌创作与其诗学思想相吻合。在杨万里的倡导下,人们以晚唐诗歌作为创作的圭臬,最终在南宋中后期诗坛上,出现了向晚唐复归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2.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13.
于“出世”、“入世”之间 无论是阿拔斯的“苦行诗”,还是唐宋的“出家诗”,都是宣传“出世”思想的诗歌,这一点,在本文的上篇中,已经交待过了。除此之外,“苦行诗”和“出家诗”在内容的分类上,亦极其相似。纵观这两种诗歌,恰恰都可分为下列三类:一,剖白信念之作;二,阐发哲理之作;三,讥切时弊之作。  相似文献   

14.
所谓“苦行诗”,就是指那些宣传苦其身、洁其心、绝红尘、祈来生的诗作。而这种厌世绝俗、低徊抑郁的诗,恰恰是在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时期——公元750年到公元1258年的阿拔斯王朝时期大大发展起来的。 无独有偶,在阿拉伯阿拔斯的“苦行诗”大大发展的同时,在阿拉伯的东邻——中国的唐宋盛世(618——1279)也正蓬勃兴起一种汉地佛教色彩的“出家诗”。顾名思义,“出家诗”所宣传的要旨与阿拔斯“苦行诗”是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15.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作有一定数量以"读书"为主题的诗,这些诗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托书讽喻、借书抒怀、翻案出新、檃栝主旨、泛写情境五类。白居易读书诗在唐代读书诗中数量最多,内涵最丰富,艺术水平总体较高,取得了相当成就。其读书诗亦颇具诗学价值,尤其是对诗"穷"与"工"的论说开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先河。其读书诗在诗歌史上也具有一定意义,奠定了宋人读书诗创作的基本方式,并在实际上开启了宋诗重书本、重知识风气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李宜蓬 《文化学刊》2013,(6):134-139
诗群互动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从《诗》的应用角度提出的“诗可以群”,也包括从诗的创作角度而形成的“群可以诗”,即一方面强调诗歌的应用对沟通群体思想与感情、凝结群体的共识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群互动现象是对“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的归纳和整合,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与社会群体关系的总的概括。“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可以群”,侧重于揭示诗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诗”,侧重于揭示诗的创作情境。二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现象和诗学理论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18.
男人如诗     
之所以说男人如诗,并不想自欺欺人地美化那些"一罐不满,半罐晃当"的大老爷们。这与通俗意义上的那种想把少女说成鲜花的比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男人如诗,仅仅是一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分类方法。有的男人像格律诗。这样的男人活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做事情有板有眼,已达到了钉是钉铆是铆的程度。说六点起床,六点一刻肯定连洗漱都做好了。说十点上床,十点半不到,肯定进入温柔的梦乡。这样的男人不跳舞不唱歌不吸烟不喝酒不嫖娼不赌博,生活对于他来说就像原子钟一样地走时准确。这样的男人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并不多见,但也并不少见,这种像格律诗一样对自己严格要求的男人,做起事来也是非常古板的。他若在某个要害部门工作,你要是个个体户,为了营业执照的事,需要在一张表格上敲若干个章,少一个他也不给你办理,哪怕你跑断了腿,说破了嘴,还是古板着脸。  相似文献   

19.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但他也是一位文学创作者。他的作品可以归纳为诗、书信和小言三大部分。少年情怀的诗朱生豪的文才从诗歌开始展露。1927、1928、1929年,嘉兴秀州中学校刊《秀州钟》上分别刊载了朱生豪写的三首诗歌《城墙晚眺》《柳荫中》《雨丝》。这是现在找到的朱生豪最早的习作。  相似文献   

20.
正当俄罗斯姑娘遇见杭州,她以诗记录留学生活俄罗斯姑娘唐曦兰的中文诗作,6月续集出版了。她说:"艺术家与诗人都是自然的情人,艺术是一种信仰,而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艺术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色彩;我用诗歌去表达对中国、对祖国、对爱情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