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翻译单位的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成了翻译界众说纷纭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之进行了探讨,即以话语(篇章)为翻译单位,以超句单位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和以小句为翻译的基本转换单位。分析当前翻译单位的研究状况,尝试从“本位”的角度研究翻译单位。指出“以超句单位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可以改成“以超句为本位”的译法,“以小句为翻译的基本转换单位”可以改成“以小句为本位”的译法。翻译工作者可以讨论这几种“本位”孰优孰劣, 或者探索其各自的使用频率,以确定其相对的实践价值大小。  相似文献   

2.
非要“在高于句子的层次上翻译”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译论界有人否定句本位翻译法 ,主张把翻译的基本操作单位提高到句子以上层次。本文提出 ,“高于句子的层次”是个界定不清的语言层次 ,只是意义单位而不是结构单位。在这样的层次上翻译 ,既不便于操作 ,又可能损害原作的风格神韵。翻译是达意传神的语言文化转换过程。句子既是基本结构单位 ,又是基本意义单位 ,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应实行句本位翻译。  相似文献   

3.
余鸿 《海外英语》2011,(8):234-235
翻译单位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翻译单位的存在是无庸质疑的,但其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该文回顾了以句子层为基本翻译单位,即以小句,句子和超句单位为基本翻译单位的观点,着重对以句子为最小翻译单位的观点作出分析,并举例说明了在翻译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太拢"句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早提出翻译要以句为“本位”的是林语堂。本文分析了“句本位”提出的目的和依据 ,继而进一步探讨了“句本位”在翻译中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对“篇本位”和“段本位”翻译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非遗是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与载体,其英语译介有助于推动陕西省文化精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助推陕西省非遗在国际范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理论为陕西省非遗介绍性文本的英译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可以有效解决非遗介绍性文本中流水句、文化专有项以及非遗项目名称等翻译难点。在翻译流水句时,译者应重点关注语言维的转换,使用分译法,实现汉语“意合”到英语“形合”的自然转换;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译者应重点关注文化维的转换,使用内容层面异化、语言层面归化的翻译策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非遗项目名称时,译者应重点关注交际维的转换,得“意”忘形,准确传达非遗名称的内涵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实践中,了解原语与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广告的翻译中为了得到他国市场的认可,翻译后的语言必须符合新市场后面的异国文化。本文就商品品牌举例分析音译、意译及音译意译相结合三类翻译技巧,提出文字翻译到文化翻译这一过程包含多层面文化意义的转换。接着就广告主题句的翻译,讨论了“等值对应”译法、“文化补偿或超额”译法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分析,挖掘出其深层文化内涵的语境转换手法。本文还提出译入语必须以译语文化为基础达到文字翻译与文化翻译的完美结合,从而使译文精辟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7.
小句作为话语层翻译的基本转换单位,具有粘着力强、游离性大的特点。正是通过小句的不同建构,话语的形式才表现得丰富多彩。因此,探讨汉语小句和英语小句的对应关系,能促进英汉对比和英汉互译的研究,有利于排除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思维方式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讨论《红楼梦》第三回中主要人名的翻译。一般而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的翻译方法有音译和意译两种,孰优孰劣,难成定论。到目前为止,《红楼梦》比较完整的英译本有两个,一个是杨宪益夫妇的.他们主要采用了音译人名的方法;另一个是霍克斯的,他兼用了音译法和意译法,对其他人物奴仆群体采取灵活的意译法.而对上层人物及自由人取音译法,这样对音译与意译人群进行划分以标示主仆有别.其极具特色的群体人名翻译就很好地说明了他人名翻译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因此.本文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人名的翻译以音译与意译结合法为优先策略。  相似文献   

9.
英语长句的翻译历来是英汉翻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五步法”以对比语言学为依托,对指导学生在翻译英语长句的过程中如何找出句子主干、理清句内各成分的关系、以小句为转换单位、再按汉语的语言特色和思维逻辑重新组句、及至最后如何校改和润色的全过程作了全面描述,为英语长句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思维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位”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上世纪七十年末以来出现的种种“本位”理论,如记词类本位、句本位、语素本位、词组本位、小句本位、字本位等,认识其来龙去脉,特别是与国外有关理论的关系,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这些理论的提出在汉语研究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汉对比观照下的语义单位本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基本对比单位是什么?学界对此展开了尖锐的争论。在关于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字本位”和“词本位”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启迪下,文章提出“语义单位本位”一说。首先运用现代语义学最新研究成果,探究语义单位本位的理论依据;接着从国俗语义角度加以诠释;进而从词语的概念意义的演进揭示语义单位本位的必然性及其对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潜在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语义单位是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基本单位,即语义单位本位。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翻译界都有归化译法与异化译法孰优孰劣的争论。其实,在跨文化视野下,两种译法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究竟选择哪一种策略,涉及各方面的因素,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并行存在,共同发展。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就归化与异化翻译问题略谈一些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影响,现代语言学研究中各种“本位”说接连出现,从“词本位”、“句本位”、“词组本位”到“小句本位”.“字本位”的提出者,企图换一种眼光,结合汉语特点,从汉语本身出发为汉语研究找出一条新路.它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的立论精神,试图实现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和现代语言学与汉语传统研究的结合.本文回顾了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字本位”理论的阐释和研究,对运用“字本位”理论指导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语境对词、句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对文本进行翻译时,必须依赖于其语境才能判断和选取出最恰当的意思。小说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情节性、环境性”等特点更使得语境成为译者翻译小说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该文以欧·亨利小说The Last Leaf为例,对两种较为广泛流传的译文进行了比较,探究了语境对汉译小说中译词和译句的影响作用,讨论了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意义,并对相关译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妍 《考试周刊》2012,(67):18-19
网络热词“给力”的翻译是当下人们关注的新热点,从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来看,“gelivable”这一译法能成为最受欢迎、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译法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的被动句中有一类是以 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子,其基本的结构是“It be V-ed that clause”,对于这类句子的翻译要根据平时说话的习惯予以区别对待,有的添加泛指性人称代词,有的则翻成无主句。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此类句型及它们通常的译法:  相似文献   

17.
张苏吉 《考试周刊》2009,(35):36-37
在中国近代史上,严复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他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中国翻译界百年不变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然而纵观严复所留下的大量翻译著作及文字材料,我们却发现,这些译著里充斥着许多不符合“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原则的内容.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他所采用的是“达旨”式译法。本文以《天演论》为例,从历史背景出发,探究“达旨”式译法的涵义和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的,并对其译文中的翻译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英语是“形合”特征明显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明显突出的语言。在英-汉翻译中,两种语言在信息结构上的差异,往往给翻译中的理解和转换造成了许多障碍,而以主位推进为英-汉翻译的单位,不仅从理论上为英-汉翻译单位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而且在实践上有益于译者,特别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译者,正确地解读和分析英语语篇,并有效地进行翻译转换,生成自然、流畅的汉语语篇。  相似文献   

19.
袁帅 《海外英语》2014,(6):157-158
传统的翻译理论要求译作尽可能忠实于原文,一旦违背了忠实原则,译文的价值将大大下降。然而,文学市场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存在:一些"不信"的译本成为畅销书。翻译中为何会出现"不信"的译法?"信"与"不信"究竟孰优孰劣?本文将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研究翻译的"信"与"不信",究其原由与发展过程,以促进翻译实践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20.
学翻译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译法,争论已久。本简单论述中西“归化”派和“异化”派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不要拿这两种翻译原则来判断翻译的成败,而是要从美学和化角度来看待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