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伊迪丝·华顿在其小说创作中详细记录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时代变迁。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深刻意识到消费时代的价值观对于女性的负面影响以及女性在新旧时代交替时所面临的社会处境。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华顿在其小说中予以了反思。她希望通过“精神共和国”和“新的土地”在两个时代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从而实现一种传统与现代、自由与约束、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2.
<正>《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我们通常理解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态文明与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工业文明的局限与教育的反思18世纪末 ,工业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随之 ,工业化浪潮便不可阻挡地向世界各地推进 ,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近一百年间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 ,工业文明蓬勃发展 :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 ,物质财富不断增长 ,人类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兴旺。人类从衣食住行到各种精神文化生活 ,无不打上了工业文明的深深印记 ;同时反映出工业文明的巨大创造力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用历史的观点看 ,工业文明毫无疑义是一种较之过去的农业文明更为先进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迄…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90年代中期确立,20世纪末成为文学理论的"显学"。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蝇王》进行解读,探讨岛上出现的三种失衡:自然生态环境的缺失、社会生态的失衡及精神生态的失衡。这些不仅体现了戈尔丁敏锐的生态意识,而且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更加凸显了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醒龙是“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一方面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20世纪末社会转型期的艰难世家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出了要与人民大众分享艰难的时代情绪和人文关怀精神。所以,他的作品也就赢得了众多普通公民的信任,同时这也成为他寻找精神家园心路历程的审美呈现。  相似文献   

6.
我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总体感觉是:它并未给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精神取向提供指南,而且似乎还在为一百多年前由马克思揭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现象作注脚。90年代,中国掀起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社会急遽转型,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创造和占有着物质,然而物质也反过来占有了我们,人们普遍感到一种精神上无所适从的茫然,而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期然地应和和表征了这种迷失的精神征候。本文试从媚俗倾向、宗教蛊惑和功能偏斜等三个方面对世纪末中国文学进行思考和批判,以企为跨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哈姆莱特》悲剧意味细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世纪的第一年,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公演,获得空前的成功。剧本的素材源自于12世纪末的一部丹麦史书所记载的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深受人文主义思想浸染的莎士比亚赋予"复仇"以重大的社会意义,创作出了一部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刻哲理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民主思想已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主思想扩展到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教育民主化思潮。由校长负责制、校工会、学生自治组织制度、校务公开制  相似文献   

9.
世纪末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改革。我们的民族进入了一个颇具裂变意味的转折时期。世纪末,中国站立在一个既是时空的、更是精神的交替点上。关心今天、回答今天、恰是为了关心明天、回答明天,这不言而喻地成为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最宏大、最艰难,也最深刻的最后一份答卷了。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改革,构成了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新格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矛盾性存在,当传统一体化的价值观念在经济杠杆和金钱魅力面前彻底地破碎时,价值观念的多元与转型虽成为一种新的存在,却又往往直接演…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英国最具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D·H劳伦斯的作品深刻地展现了对人类复杂内心世界和精神困扰的哲学思考。他的《儿子与情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表面所涉及的"俄狄浦斯情结"和两性关系的背后,展现的是劳伦斯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理智与情感、个性独立与依赖他人等二元关系的深刻的、辩证的思考。从这部小说可以看出,劳伦斯追求灵与肉的融合、理智与情感的并重、个性独立与尊重他人并行的理想生存状态。他认为这样才可以实现一种内心宁静的愉悦和宽容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来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12.
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受海洋微生物学家爱德华·里基茨的影响,形成了目的论和非目的论的哲学观.在非目的论哲学观的影响下,斯坦贝克前期的小说具有文献式现实主义的特征,即小说主要用客观、生动的画面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富有冲突性的对话来叙述故事,它们具有电影的视像性和戏剧的对话性,因此可以称之为"电影小说"和"剧本小说".在目的论哲学观的影响下,斯坦贝克后期的小说具有文献式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多元的特征,作品达到作家所希冀的宏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五十年来关于《狂人日记》创作方法的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五十年来对《狂人日记》创作方法研究的观点多有分歧,甚至展开过激烈的论争。其观点主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意识流”、象征主义、写实的象征主义等多种。通过不同观点的提出和讨论,人们已在20世纪末逼近了对《狂人日记》的正确理解。本文的总结与评述为本世纪《狂人日记》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饶舌者》是加拿大社会现实主义和左翼激进思想相结合的开山之作,在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视域中具有典型性和整体性特征。小说描绘了加拿大社会从传统田园模式迈向现代城市工业化的全景及其复杂性,呈现出巴赫金对话理论模式下的不同政治意识形态、阶级价值观、阶级话语之间的对比和对抗,并为加拿大社会发展憧憬了一幅社会主义蓝图。小说在寻求解决诸多对立矛盾的途径中,从文学手法和政治意义上发生了从草原现实主义到城市社会现实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巨大转变,并对加拿大左翼作家和左翼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的反思,是当前文艺理论课程建设中思考和应对后现代思潮挑战的一个重要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意在描绘社会真实的文艺创作思想,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在强调关系、流变、批判以至解构上与后现代思想有精神上的相通。而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强调社会必然性和价值确定性,含着超越现存实际的“彼岸”冲动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实主义被异化了。现实主义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它既指一种文艺创作方法,也指一种文艺流派、思潮,还指一种文艺创作精神。从创作方法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艺术生产的产生是同步的,但是真正确立这种创作方法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并且把它命名为"莎士比亚化"。从文艺流派和思潮来看,现实主义历经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初的革命现实主义,中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末期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而只是在"现代实践转向"过程中现实主义流派和思潮才明确地发展起来,同时在"后现代实践转向"中逐步多元化,成为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和思潮相抗衡的强大流派和思潮。从文艺创作精神来看,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因为文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永远在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恒新恒异的创造。因此,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仍然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鼓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流派、思潮,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植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界定道德环境是一个崇尚道德、追求道德的社会环境。然后,通过分析我们现实誓拿中轻视道德的各种表现指出,我们缺乏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针对我们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静静的大运河》的艺术创新在于它立足于现实主义,但又超越于现实主义,它的奇妙和创意就在于其艺术手段方面以浪漫、写实和梦幻相结合的艺术结构和艺术手法而从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别立新宗。作品小说既有毕肖现实的写实主义手法、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腻优美的环境描写、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有充溢于文本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传奇色彩,更有现代主义的象征、变形、夸张、梦境、意识流、互文性、戏仿和反讽手法的大量运用,从而带来了这部长篇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伍尔夫是一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但她最初却是以创作传统小说登上文坛的,她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恪守19世纪小说的传统模式,有着从现实主义到意识流过渡的明显痕迹。伍尔夫虽推崇现代主义,但对现代主义在实验阶段的不足有着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泰国华文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产生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运动遥相呼应、同步同构,形成批判现实主义主潮,新诗创作成就十分突出;第二次浪潮产生于50、60年代,各体文学创作上获得大面积丰收,其中小说创作成就尤其突出;80年代至今为第三次浪潮,散文和微型小说的成就尤为突出。泰华文学具有四大特征:以现实主义为主流;逐渐融入各种现代性元素;浓厚的潮汕文化色彩;湄南想象形成的地缘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