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后旅程》以后现代叙事模式重新审视《简·爱》,揭示其经典女性文本背后隐藏的殖民主义叙事暴力和帝国主义认识霸权,女作者根深蒂固的国家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2.
张素娣 《海外英语》2014,(21):225-226
《最后旅程》以后现代叙事模式重新审视《简·爱》,揭示其经典女性文本背后隐藏的殖民主义叙事暴力和帝国主义认识霸权,女作者根深蒂固的国家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经典抗战电影的戏仿,《鬼子来了》生成了自己的意义:颠覆抗战历史的神话叙事,恢复其作为复调历史的个人性、民间性和多义性。采取后现代策略没有改变《鬼子来了》的本质,它仍然是一个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寓言”——个人遭际同构于家国命运的民族主义叙事。从经典抗战电影到《鬼子来了》,神圣的民族战争被转译为世俗性的个人情仇,民族主义内涵从意识场景深入到潜意识场景,“民族寓言”在后现代语境里转世再生。  相似文献   

4.
小说《午夜之子》出自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之手,以民族寓言的形式再现了印度次大陆独立前后的历史。斯皮瓦克的文化身份理论有助于解读作品的帝国主义批判,《午夜之子》通过后殖民未终结的帝国主义怀旧情愫,对帝国主义历史版本进行反叙述,实现了对性别权利的颠覆,从而批判西方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民族主义时代与民族帝国主义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在民族主义时代,《新民丛报》学人更倾向于争取个人自由,但是当西方列强进入民族帝国主义时代时,《新民丛报》学人过多地看到了西方列强对落后国家的渗透和侵略,从而在心理产生了排斥列强的焦急情绪,因而也就把对个人自由的重视转向争取国家自由的重视,甚至提出了要国家主义不要民族主义的口号。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命运是紧紧纠缠在一起的。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把笔触探入"五四"运动催生出来的第一代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身心中,拨开花腔一般的历史迷雾,试图透析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魂归无处的历史悲剧的内在底蕴,进而探究暴力和谎言支配下的个人生命悲剧。追寻信仰和爱,才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终出路。这无疑是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7.
陈惠惠 《华章》2007,(7):27-28
作为一种最基本同时也最为特殊的符号系统,语言在文化建构中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言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阶层乃至不同的民族国家获得身份认同的一种标志.语言现象与民族主义之间同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民族主义文化建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文主要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为讨论对象,探讨语言在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用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理论来观察,总结时代的特点,外迫于救亡的压力,内激于现代性的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民族国家的建构问题,并开始运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从主权、国民、领土等方面来建构民族国家,虽然遇到诸多认同困扰、焦虑甚至危机,但这是中国人国家观念转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独具特色的民族主义思想体系,经历了《言治》时期、留日时期、新文化运动初期,到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走向成熟。其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主要包括构建民主主义的民族国家、改造民族性、批判民族虚无主义,坚定民族信心,强化民族认同、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主张民族自决和联治主义以及“中华民族无产阶级化”等。其民族主义思想是理性的民族主义,是与民主主义紧密结合的民族主义,也是有强烈世界主义色彩的超越型民族主义。其民族主义思想是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想演进历程的重要一环,对后世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侯孝贤于1989年执导上映的电影《悲情城市》反映了台湾光复初期,特别是“二二八”事件下的台湾人所要面对的种种社会变化和矛盾,电影深刻地体现了在特点的社会背景下,在大陆接管后,台湾人的不满、抗争到最后的沉默,表现了台湾光复初期大陆与台湾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1.
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角度,知识分子文化始终是处在国家主义文化和无政府主义文化之间的夹缝中,并受到从两个方面来的排挤和压制的文化.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自身也有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两种思想倾向,但它们从根本上不等同于中国古代的国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而是两种知识分子文化形态,这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带来了复杂性和艰难性.加强文化选择的自觉性,并且自觉承担自己所选择的文化道路上的风险和困难,尽量克服自我文化选择的盲目性,是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想象中国的诗歌,无论是在文化认知、理解功能方面,还是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都表现出与西方文人想象中国的作品迥然不同的特征。在文化认知功能方面,随着历史的流变,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的诗歌呈现出一种逐渐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我"与"他"的不平等关系转换为"我"与"你"的平等关系的态势。在文化理解功能方面,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拥有共享的历史和共同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诗歌想象中国的过程,往往就是他们强调换位思考在两岸对话过程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过程。在文化融合功能方面,台湾新世代本土诗人受中国传统"和而不同"思维的影响,主张让不同的文化多元共存,达成一种相互协调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自《诗经》始,中国文学素有"兴农"、"乐农"、"悯农"的传统,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描写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文学在表现农民苦难、农村凋敝、乡村批判、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农民进城等五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赵树理创作的个性特征可以得到清晰的体认:始终立足于黄土地,与农村、农民保持着血脉相连的关系;致力于表现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农业生产方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命运与心态的变化;反映出带有晋东南特征的农村社会伦理状况,表明了国民性批判线索的历史性超越;执著地追求乡野风格,其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趣味。赵树理是现代文学史上从精神内涵到文体形式、审美风格整体上最能代表农民的作家。赵树理对于当今文学创作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以来,知识分子们以救亡图存、民族自强为基点出现激进的、温和的、保守的三种不同取向的现代性诉求。以学衡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化运动”一样属于中国现代思潮之一种,其文化理念的现代意义随着当前对激进思潮反思的深入而愈显可贵。  相似文献   

15.
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其内涵有一个丰富完善的过程和从功利到理性的飞跃,开放性和自主性为基本特征,"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终极追求。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而之所以能兼纳两种不同,与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和个人特有的经历有关。在推翻皇权专制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为今后处理国内各民族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恢复民族精神"的强调,加速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添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向近代民族发展和进步。其"反帝"主张的明确提出,弥补了早期民族主义的缺陷,推动了中华民族反压迫斗争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于汉语文学写作而言,1950年代是一个需要“面具”的年代,无论是大陆、台湾与香港,还是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华文文学创作无不如此。由于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文化压力,迫使作家割断自身的文化历史联系而使其创作被驱入“悬置”状态。但是,一些作家仍然在时代共名与国家体制之外寻求突围,在历史转折的阵痛中寻找自己的作家身份。文章主要以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为研究切入点,深刻阐释了1950年代文学的“悬置”以及在“悬置”中突围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经历提供给鲁迅宝贵的乡村经验,也滋养了弥漫于鲁迅乡土小说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和悲郁忧思的情感.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乡土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使小说艺术与中国的社会改造和民族灵魂改造的事业结合起来,他对于乡土的理性认识和批判蕴涵着现代知识分子最执着最深沉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8.
25年来,内地学者在作家作品、流派社团、理论批评、史料整理与文学史、思潮史等多个方面,对台港文学进行了持久、广泛的研究,成绩显著。但作为一门新学科,尚需填补空白,深入开掘,加强史料建设,以使台港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稳定与更加学术化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制度性保障是大学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社会责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需求出现了严重的偏离。针对这一问题,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南开大学与台湾高雄科技大学大学社会责任制度设计的差异塑造过程为例,揭示了大陆高校与台湾高校社会责任制度设计出现差异的深层原因。研究发现,观念差异导致了大陆与台湾高校社会责任定位的不同;参与主体差异导致了两地大学社会责任运作模式的不同;权力的不对称性差异使得两地大学社会责任的制度选择过程呈现为“顶层设计”与“多主体参与”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在此基础上,提炼了一些改善大陆大学社会责任制度化的意见,以期能够为促进我国大学社会责任的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西方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经梁启超等先进人士的引介,开始在中国生根,其显著成果一是确立了多民族共同体的中华民族的认知;二是通过辛亥革命一度出现了现代民族国家。民国时期,现代的民族国家虽然只剩下一块招牌,但国人关于民族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并未停止,集中在探讨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新的民族国家构想上。然而,随着其后民族主义的泛化以及意识形态化,民族主义被简单地等同于爱国主义,这非常不利于实现民族自觉和国家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