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左苏皖 《文教资料》2010,(22):56-57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通过认识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以及在其影响之下所产生的翻译身体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主体性内涵和内在结构进行了解释。在文学翻译主体性当中,包含了对基于体验的翻译认知、翻译者的翻译体验等内容。同时,在二者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对话。在"翻译本体研究回归"的讨论、"翻译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等方面,体验和认知理论为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文化在翻译研究领域里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这种语境下,后殖民翻译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使得翻译摆脱了单一的语言学范式研究的束缚,把翻译与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和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本文以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去解读《牡丹亭》的两个英译本,试图去发现文字背后的文化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只有以语言学的理论作为主干框架,才会对翻译活动有本质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目前出现的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回转"并非偶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确实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但是文化研究只是翻译研究的外部研究,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语言而成为翻译研究的本体。然而,翻译学的"语言学回归"并非回归到结构主义语言学,而是主要应该回归到普遍语用学的语言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翻译研究近来已成为国际译学界的热门话题。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后殖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批判色彩契合了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的文学范式。着力审视后殖民语境中翻译研究的视角及文化、权力、意识形态等因素投射到翻译研究上的影响,并由此分析相关研究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翻译理论研究的认知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总结了翻译研究领域中几种主要的认知模式,并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背景下,分析了以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的新的翻译认知模式,强调了该认知模式所揭示的翻译"第三空间"和"第三种文化现象"的认知和文化意义,并认为该认知模式是迄今为止翻译认知模式中的最合适和最具有说服力的模式,为翻译研究中业已存在且具争论性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的解释角度.  相似文献   

7.
胡希 《考试周刊》2014,(77):23-24
20世纪80年代末,后殖民主义将翻译与文化联系,重新审视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关系,选取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人物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而把后殖民写作和当代翻译研究联系起来,既可拓宽各自的研究视野,又可加强后殖民主义研究,加深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全球一体化赋予了翻译研究以新的内容,以文化派翻译观为基础,采用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和审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翻译研究,可以发现隐藏在文化交流背后的文化的不平衡状态和翻译策略中的后殖民性.  相似文献   

9.
赵秀清 《考试周刊》2011,(39):35-37
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主义思潮兴起后,许多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和重视隐藏在翻译文本中的权力差异和历史语境,着手研究翻译与帝国、翻译与文化身份、翻译与殖民主义霸权之间的关系等热点问题。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对外展示自我的窗口,可是长期以来,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东方只是透过窗口去欣赏西方文化,而自我的展示却处处受制于人。而作为翻译学和社会学等其他人文学科跨学科结合的后殖民翻译研究为此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本土化翻译吸取归化和异化之长,使"他者"文化和本土文化得以和谐共存,为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平等交流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10.
袁媛 《华章》2008,(17):129-130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聚焦在如权力、意识形态、机构组织以及操纵之类的问题,尤其是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翻译理论和实践更是关注女权主义、帝国主义等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田喜娥 《文教资料》2006,(20):154-155
传统的翻译理论及传统的修辞学均不能解决隐喻的使用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在翻译研究发展的过程中描写翻译研究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语言学研究与翻译的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与语言学从一开始就有着难理难断的情结,本文根据个人理解,从国外翻译的语言学视角介绍入手,从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言哲学和语料库语言学几方面对中国的翻译理论与翻译的结合问题进行了梳理概括,从主要思想、研究现状、研究评介等方面对国内外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介绍概括,以期为翻译理论的语言学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透过后殖民视阈,把文学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与后殖民翻译理论联合在一起,在多元化翻译研究的背景下探询合理的翻译策略,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助于在翻译研究上实现各种理论方法的有效整合,弘扬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促进多元共存互补的世界文化格局的形成,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理论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热门话题.它以其文化政治批评的策略将翻译从语言的内部层面引导至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语境,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新视野,也为翻译工作者带来了深刻而现实的启迪.本文试图透过后殖民理论视野来探讨我国翻译存在的有关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静 《海外英语》2013,(15):167-16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揭示了翻译不是单纯的技术性行为,而是处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影响下的"传介过程",为了达到特殊目的,因此必不可少地受到政治的影响。文章首先梳理翻译的政治的发展历史,接着结合实例,主要从官方政治意识形态、赞助人因素、地缘政治与外交手段、女性主义和后殖民语境下的暴力政治等客观因素具体阐述政治对翻译的影响。把目的论和翻译的政治问题结合将会给翻译研究带来一些新观念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王婷婷 《文教资料》2009,(16):33-34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人文学科领域里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研究只是刚刚起步.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以及学者对后殖民主义研究的相关争论分析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化翻译学派以"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的主要范式,这给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带来了挑战。本文浅析了"文化转向"翻译观的内涵,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并探讨了"文化转向"翻译视角下的译者角色定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期对译学研究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翻译便会同时体现源语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本文采用了后殖民翻译理论,为翻译中的杂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今日中国》中软新闻翻译文本的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新闻译文是杂合的译文。更确切说,新闻译文是以异化为主的杂合译文。这种双重特质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丁群 《考试周刊》2013,(28):34-35
商标是商品的名称,独特新颖、妙趣横生的商标品牌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商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商标翻译对商品在本土以外的销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标翻译必须考虑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翻译商标时,应该根据商品销售的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适当地运用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文化语言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及跨文化交际学等原理,既要遵循"忠实"、"通顺"、"等值"等翻译原则,又要发挥语言的美学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译出原文的风韵。  相似文献   

20.
翻译研究历经了二千余年的发展,发生了“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两次大的主流转向。其中,语言学翻译研究和文化学翻译研究分别又有了“功能转向”和“权力转向”的次转向。在今天众声喧哗的后语言学时代,新老翻译理论、学说或模式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翻译,丰富了翻译学,但它们又都存在着不足,于是,融通互生的综合式翻译研究成了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