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刘明芳  罗红 《考试周刊》2013,(51):28-30
语境的构建与发展影响语言的阐释。语境的多维性再现了语言阐释的多样性。网络语言"白富美"、"高富帅"既能在传统语境下得以静态的诠释,又能在认知语境下得以动态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新教育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应从"语境"价值出发,将历史置于真实的史料中,以深化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解读。要立足真实"语境",还原历史史实;构建理性"语境",启发学生思考;创设情感"语境",培养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语境问题一直是语言学、语用学、哲学等所关注的问题。语境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系统,与意义的生成是互生互存的。基于这个理念,文章尝试提出语境生成"三分说",即语境与意义的生成是通过语境建构、语境凸显与语境转换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追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语境,可以上溯到近代的“西学东渐”,这一时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学习西方的思潮。梁启超将近代西学划分为器物学习、制度学习和文化学习三个阶段,以这样的视角审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可以了解到大规模学习西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语境,此时因受到接受选择性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起初的接受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和偶然性,体现为接受主体的盲从、无意识以及理解的偏差与混乱等,在认知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逐渐得到认知并被重视。从整体的接受活动看,“西学东渐”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奠基和孕养意义,它一方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一方面滋养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现代"和"乡土—历史"两种不同的语境中,乡村教师分别被贴上了"低素质者"和"高素质者"的标签。前者虽然迫使乡村教师瞄准现代与未来世界的科学前沿,获取新知识与技能,提升自我现代品质,但导致了其"低素质"、低社会地位、低社会责任感与低自信心的恶性循环;后者虽然存在乡村教师与现代文明隔膜的危险,但乡村教师可以头顶"高素质者"的光环,以中国乡土社会与文化精英的角色,安身立命,享受人生,服务社会。两种语境具有融通的可能性:抚慰生命是两种语境的交汇之点,回归内心是两种语境的融通之基,联结现代与乡土是两种语境的融通之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命题:"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这一命题内含经济哲学内容,概括性表述是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在马克思文献中,该逻辑存在于四种语境即原生态语境、一般性理论语境、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和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之中。不同语境中表现出来的逻辑样态各异,后人理解成百家争鸣之势,但其中有的内容被忽略,如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外力论;有的内容被主观性解读,如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农业公社命运的例外论。这种理论情势给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了问题: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东方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外力论与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是什么关系?俄国特定社会历史情势语境中的例外论是马克思基本立场吗?如果是,该立场与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的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相冲突如何解释?为了维护一般性理论语境中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的纯正性,语境问题成为必须在自觉意识层面被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研究不同语境中马克思原生态社会历史线性演化逻辑思想,是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14,(4):70-75
阐述"的"字短语是法律语言在长期应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组句形式,在现有中国法律法规中极为常见,通常在法律条文中呈现一种假设语境。在借助乔治·库德提出的法律句篇原理及相关法律翻译原则的基础上,从保留假设语境与隐含假设语境两个角度,对合乎标准的"的"字短语的英译作系统的总结,并指出部分译文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保尔热”现象存在着明显的诗性的误读、时间的误读和文化的误读,这种误读又普泛存在于对其他主旋律作品的解读中。误读的表层原因是解读方法的简单化、形式化和解读心态的急功近利性,深层原因则是文化语境的制约,因而反思要超越话语现象本身,追溯话语背后的语境构成,艺术文本解读才有可能回归常态,并由此促进艺术生态、文化生态的优化。  相似文献   

10.
在历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被反复演绎的"刘三姐歌",体现了艺术和语境的一种重要关系,即艺术可以营造语境。"刘三姐歌"以其经典旋律营造了鲜明的时代语境、地域语境和文化语境,表征了艺术与语境的互动关系:语境建构艺术,艺术也建构语境;艺术既是"他律"的,也是"律他"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交际又离不开一定的语境。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必然与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出发,浅析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对隐喻认知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その"的汉译存在多种情况入手,探讨日语中"その"的用法及使用规则。首先把研究范围限定在"その"的文脉指示用法,接着介绍了"その"在文脉指示中的两个用法;最后,总结了"その"在文脉指示中的五个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语用学角度,对语用学中的语境进行了具体分析。语境由三部分构成: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传统民族文化语境。文章对这三部分进行详细的论述,重点突出文化对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语言分为隐喻语言和非隐喻语言,非隐喻语言的理解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隐喻性语言更是如此.隐喻理解被看作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这种映射要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下才能发生.从主观语境与客观语境两大方面探讨语境对隐喻理解的重要影响,得出结论:正确理解隐喻,离不开对语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eacher identity. Based on two small stories told in a peer group by a beginning teacher, we ask: How does a beginning teacher tell about her identity as part of the micropolitical context of school? Theoret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the research is committed to a narrative approach in understanding teacher identity. The material consists of small stories based on videotaped peer group discussions of 11 Finnish teacher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illustrate the micropolitical context at the heart of how a beginning teacher's identity is constructed through diverse emotion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Narrative ways of working, such as group discussions, can offer teachers an opportunity to recogniz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ir identity.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使译文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译者除了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具备以外,正确理解和处理两种文化间的语境障碍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分析语境障碍(情景语境障碍和文化语境障碍)在中法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境的主客观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与传统意义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上英语交流实践中的实例分析,阐述了跨文化网络交流语境的特殊性,着重探讨了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语用失误的原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探索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任何话语都是在语境中产生的。语境在交际和话语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一些典型实例着重探讨语境的三种基本功能:解释功能、限制功能和筛选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讨论语言与语境、语言与语境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语言与语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此作家的创作与读者的阅读才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对语言和语境及其相互关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语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对语篇的正确理解是语篇翻译的基础。从语境视角出发,在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个方面探讨在语篇翻译中进行信息重新构建的原因,并指出依靠具体语境进行信息重构是准确翻译语篇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