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书院制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物,从宋初到清末,历时近千年,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书院的起源 书院最早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据考证,“书院”这一名称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据《唐六典》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以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考察其功债)于外”。可见官方的书院除刊辑经籍之外,还负责荐举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由此便聚集了一批熟悉经史掌故的学者 文士,而成为一时的学术中心。而私人创建的书院有时间可考的应首推建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的张九宗书院,在当时许多书院中具备讲学、授徒活动的书院,据志书记载仅有四所。即:“在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的皇寮书院,“在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的松州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古代书院从北宋游酢的“水云寮”开历史之先河,历经南宋的兴盛与元明清的沉寂,以清代游云章的云寮书院草草收尾,前后共建有27所书院。本文在充分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武夷山古代书院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着力分析武夷山古代书院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3.
一、东北书院的设置与实施 据《奉天通志》、《金辽志》等文献记载,明代东北地区曾先后设书院七所。 (一)辽右书院 弘治癸丑(1493年)创建,设于锦州城(今锦州市)。《奉天通志》云:“弘治癸丑(1493年)巡按御史樊祉建。”《锦州府志·辽右书院记》云:“弘治癸丑秋,南燕樊公按治东土,以教育人才为首务。乃选河东西诸生之优等者,庠各有差,建辽右、辽左二书院,以分处之,读书其中,以相切磨,期于僻壤之士,咸克造就。延学行老成师儒王之,复命官典其薪米供億之费,院额之匾,巡抚  相似文献   

4.
经正书院创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为云南总督王文韶、巡抚谭钧培奏请清朝廷批准设置的一所经古书院,地址在今翠湖公园内。在此之前,云南曾在明代嘉靖年间由巡抚王启文创设一书院,因院址在昆明五华山之北,故名五华书院,这是云南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所书院。曾盛极一时,藏书万卷,不幸于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燬于兵火,山长黄矩卿殉难,藏书亦付之一炬,此后一蹶不振,虽又经提督马如龙、巡抚岑毓英等人几次重建,终因元气大伤,再难复  相似文献   

5.
站在广义的书院文化这一视角,审视书院文化在古代日本的传承与演绎,一可以梳理出作为官立的大学寮;二可以提示出作为私立的大学曹司。日本不仅承袭了中国的汉字文化、科举文化、儒学文化,更承袭了来自中国的书院文化。不过,在经历了大学寮的“消逝”之后,日本教育逐渐呈现一种“本土化”的转向,也就是以“往来物”“有职故实”为教育内容,标志着日本书院文化的转型,亦为后来江户时代“书院文化”的勃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书院的历史源远流长,白鹿洞、岳麓等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办学方针及培养人才等方面,均可资借鉴。在孔子故乡曲阜有四大书院。据孔府档案,衍圣公府(孔府)所属的书院多达二十几个。这些书院与别处的书院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它独自的特点。对它们进行一些考察,有助于对书院制度的进一步了解。孔府书院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依照“圣迹”,到处设置。《孔府档案》目录所载(附目录),直接为孔府管辖的书院达二十四所之多,它们分布于五省十九个州县。这些书院,皆与孔子、孟子有关。例如:洙泗书院:又称洙泗讲学书院,位于今曲阜城北偏东四公里处。其南为流经古鲁城北的洙水,北  相似文献   

7.
段一平 《保山师专学报》2010,(4):F0002-F0002,F0003,F0004
书院是明代中后期从中原走到保山来的。保山最早出现的书院叫正学书院,民国《保山县志》说:正学书院,“在明伦堂右。嘉靖四十二年,知府杨朗即倾圮馔堂、号舍改为之。此为永昌书院之始。”据考证,明伦堂,在今保山实验小学内。  相似文献   

8.
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广雅书院张之洞一生都重视教育,他认为"智以救亡,学以益智,士以导农工商兵;士不智,农工商兵不得而智也。"①"大抵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②"国家之兴亡,亦存乎士而已矣。'③"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④"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⑤他在川、粤、鄂,都创建过书院.广东的广雅书院,是其中之一。创建广雅书院的具体原因他在广州办广雅书院的具体动机,是:"查两广总督旧治肇庆,设有端溪书院、为总督课土之所,两省人士得肄业其中,自总督移…  相似文献   

9.
论王守仁对明代贵州书院教育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正德初年,王守仁疏救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忠良,得罪宦官刘瑾,被谪戍贵州龙场任驿丞。此间,王守仁创建龙冈书院、主讲文明书院,他开启明代贵州创建书院教育之风、通过书院教育培养大批才俊、建立书院教育管理模式并在学术上为黔中王学的产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地处金陵城南,秦淮河畔,白鹭洲旁,乌衣巷口,朱雀桥边。秉钟山书院之文脉,承江南贡院之积蕴。雅韵相传,灵秀天成。钟山书院始建于雍正二年,是清代书院中的佼佼者,雍正皇帝亲笔为书院题写"敦崇实学"匾额,表彰其实实在在做学问的品质。杨绳武、钱大昕、姚鼐等学者大儒曾在此开坛讲学。太平天国时期,书院原址(今白下会堂一带)毁于战火,书院停办。1864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下令恢复书院,  相似文献   

11.
宋诗的创作特点与唐诗有别,数十年来对宋诗的评价因时代风气影响而难言公允。黄庭坚的诗歌创作擅长使用典故并创造出独到的艺术成就,其用事如出唇吻使人不觉的能力令人惊叹。也在唐诗创作极其成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开创出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崭新天地。对黄氏诗歌创作方法及其成就应有新的评价思路。  相似文献   

12.
窦氏青山位于河北省武邑县城东14 km,是西汉文皇后窦漪房为其父窦青修建的陵墓。这座封土高大的陵墓虽经千年岁月侵蚀依然规模宏伟,在它的背后,展现出了一代巾帼窦太后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和她执着守护的人生信条。作为中华帝国最后一位信奉黄老哲学作为治国思想的皇族,她的传奇人生和她的辅国策略都为我们研究西汉时期黄老哲学和儒学执政思想在政坛的转换交替提供了研究的典范。对于窦氏青山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更是我们这代人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3.
《唐人万首绝句选》是清康熙年间“诗坛圭臬”王士祺(号王渔洋)编纂的最后一部唐诗选本(以下简称为“渔洋选本”)。该选本是对赵宦光、黄习远本《万首唐人绝句》(以下简称为“赵黄选本”)进行的删纂,对于清代诗学尤其是绝句领域的研究极有价值,故有必要通过对《唐人万首绝句选》的研读,弄清该选本的选诗特征与诗学思想。渔洋选本基本符合唐诗当时发展实情、以诗人诗作本身的造诣选诗。该选本虽选“四唐”之诗,以选录中晚唐诗人诗作偏多,但通过该选本对赵黄选本的删纂仍可窥见该选“略重盛唐”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辽代监修国史沿袭唐代,又有自已的特点,从监修国史的任职资格、人员出身及职能,基本上沿用唐代后期的制度,并将其完善和发展。辽代监修国史制度对金、元产生深远的影响,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项国源于姬姓的黄帝部族,其远祖为黄帝之裔伯儵,别为姞姓钤缁疃诹晌鞯厍?后南迁至黄河北岸,至周代姞姓的一支南迁至淮河北岸建立项国??643年为鲁所灭。当楚人势力向北扩展之后,项地遂为楚人所有。项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为汉晋时期项县和隋、唐、宋时期的项城县故城。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是对近十年来的唐代散文研究作一回顾,从唐代散文文体、古文运动、散文作家三个方面进行述评,虽然各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广度扩展和研究视角的转换等特点,表现出唐代散文研究的新面貌,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明代辽东都司虽地处边塞,但在全国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辽东的教育机构也得以建立和发展起来。本文通过梳理史料,介绍了辽东都司教育体系的确立、管理和生员举业等情况,以期勾勒出明代辽东都司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说明与中原相比,辽东教育虽然落后,但与前代相比却有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各王朝,都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基层政区和政府划分为不同的等第。这既是中央政府管理地方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区域开发的进程。位于太湖西南岸、浙江最北端的长兴,经历了秦汉时期的开发后,建县之初就有较高的等第,隋以后等第迅速上升,在唐后期和宋代都为望县。文章在检阅史籍、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浙北长兴置县后至宋的等第变化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并初步考察了秦汉至唐宋时期的区域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9.
唐顺之是明代中期重要作家、学者,其家乡为江苏常州府武进县。明代,武进唐氏是名门望族,至唐顺之已历七世,世代耕读传家,进学科考,是武进著名的“文献之族”和官宦世家。对唐顺之家世进行考述,有助于考察其文学、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追求与幻灭:晚唐士子科举心态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士人科举心态表现于春诗作品之中,反过程也影响着他们的章创作。从逐贡的执着、飘泊的愁思到隐逸的情怀,从落第的凄凉到京都因守的苦痛,从及第的狂放、守选的迷惘到入仕的幻灭,晚唐人走过了和血含泪的心路历程,今以黄滔为中心研究他们的心态,有助于探讨进士科举对唐末士风与诗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