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网络政治参与是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革命在公民政治生活上的直接产物。近几年,微博的兴起又把网络政治参与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微博因其强大的传播效应和前所未有的互动性,使传统的网络政治参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一年来,以"7.23动车组事故"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影响政府决策的事件时常出现,凸显了微博在疏通民意表达通道、完善政府应答机制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是现实民意在网络空间的反映,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反应事关政府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文章根据2009年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的数据,归纳并分析排名高低的原因,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经验教训,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从而形成网络民意与政府工作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近两三年以来,网络监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能否正确、及时、合理地处置网络民意成为考验政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总结了网络政治的四个基本特征,探索了网络对政府的挑战及提出了政府积极应对网络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新特征,网络政治参与不仅是执政党展示政党形象的新舞台,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维护政治权益的新渠道,对提高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一系列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不断发展,网络成为民意表达的特殊平台。通过分析网络民意表达存在的利与弊,提出从构建网络精神价值,实施网络实名制,摆正政府"屁股",惩罚网络推手及其相关企业和将网络民意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标准等五个方面来解决网络民意表达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承载民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论监督向政治生活纵深发展,政府官员的行政风险也逐渐显现。政府官员应该从增强自律意识、规范行政行为、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经得起网络监督并充分利用网络监督、有驾驭网络舆论的能力等方面防范与化解行政风险。  相似文献   

7.
网络监督是网民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公务行为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作为一种全新的监督方式,它在中国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现象,是现代科技信息发展的必然,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网络监督实际是公民监督,也是舆论监督,网络监督有其宪法、法律依据的,其监督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监督的内容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公务行为的合法性,包括程序合法性和实体合法性,重点是对程序合法性的监督。  相似文献   

8.
网络政治参与治理,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要求政府必须切实保障公民平等的网络参与权,善于利用网络广泛听取民意、充分汲取民智,对网络政治参与进行民主化管理;法治化原则要求提高网络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增强网络执法力度,强化网络法治文化建设;有序化原则要求网络企业和网民加强自律,同时也要求政府强化自身治理和网络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民意"是民众以互联网为载体,表达出来的意见、观点和诉求等的总称,与传统民意表达方式相比,它有自身的特点。从"邓玉娇案"中网络民意与政府互动模式可以看出,政府与网民在互动过程中应主动发布信息,加强与传统媒体的沟通,要把与网络民意互动视为政府工作的常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财政合法性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方面。我国乡镇财政设立以来,在传统的财政治理体制下,农民负担的不断增加使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受到了挑战。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但农村税费改革并不是对传统财政治理体制的根本改造。只有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才能根本确立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应对社会转型期的诸多挑战时出现治理能力相对滞后和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问题,反映到网络舆论中就是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抵抗。网络公共舆论常常因某些突发事件而背离政府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主流,造成官民信任破裂、互动僵化,导致政府公信力骤降的紧急态势。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根源于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又反过来对政府公信力和政治稳定构成极大杀伤力。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治理可从四个层面展开:采用危机治理策略平息危机事态;促进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合理使用网络技术控制;修复和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打造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12.
墨菲定律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理提供了借鉴:其一,网络舆情在全面考验政府及其官员,任何微小的源头都有可能掀起狂风巨浪,政府必须建立网络舆情的长效监测机制。其二,网络舆情有鲜花也有毒草,要认清两者的差别和各自的内在规律,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和解读。其三,对网络舆情的控制不当经常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在其中要尽量掌握主动话语权,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信息处理平台,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也使当今社会多了舆论载体。我国的互联网在媒介中功能定位逐渐清晰,但其影响是双重的。作为政治舆论的传播方式,其主要功能是:政治意愿传播、维护公民权利、支持国家外交。要充分认识政府加强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引导的意义,增强引导的主动性和方向性,进而,实现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卖现当代中国政治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论在我国迅速崛起,并对政府公共决策的进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章在对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其正负面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利用网络舆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校内部使用网络为高校统战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这种平台具有十分强大的沟通交流和宣传教育以及收集民意的功能。但是统战工作信息网络化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高校统战工作信息化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规划;信息化的参与度较低;信息网络化的人才建设严重滞后,等等。作为推进新时期高校网络统战工作的对策和措施,必须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机制建设,同时还要加强高校网络议程设置功能,正确引导网络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16.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公共危机的一种,指网络公共舆论因某些突发事件而背离政府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主流,官民信任破裂、互动僵化,导致政府公信力骤降的紧急态势。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根源于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也是网络公共舆论汇聚、公众公民意识形成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暴露与偶发的结果。应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存在着四个层次的治理举措:第一层次是采用危机治理策略平息事态;第二层次是促进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慎用网络技术控制;第三层次是修复和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第四层次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打造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作为信息化与民主化发展的新兴舆论现象,对社会管理和意识形态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也带给执政党和政府全新的挑战和考验。针对福建泉州的网络舆情可能释放的负能量和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必须从领导、预警、研判、引导、法治、培训等方面探索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以有效地运用和管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新的技术条件下,网络不仅仅是一种现代信息交流工具,更成为聚集民意、凝聚民心、问计于民的重要平台。公民参与的新形式——网络参与对国家公务员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给公务员管理带来一些挑战。探讨网络参与对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意义以及网络参与的途径,更好的发挥其对公务员管理的积极作用,对建立服务型政府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社会部分地区出现了“无直接利益冲突”。这类冲突具有突发性强,多发生在官与民、利益集团之间,演变为直接利益冲突危险性高等特点。这类冲突的产生有思想心理因素和深刻的社会原因。各级政府要采取倡导和谐理念、提高政府公信力、拓宽民意表达渠道等举措化解这类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