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拜读了何仁老师在《新闻与写作》(1992年第6期)上发表的《编者要拥有一批作者》的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我想从通讯员的角度谈一谈通讯员同编辑的联系。通讯员与编辑打交道,主要体现在稿件的供需关系上。我认为从投稿的形式上就应抱有坦诚的态度。一是勿一稿多投,或只送稿不寄稿。一些通讯员之所以采取一稿多投和稿件只送不寄的方式,我  相似文献   

2.
去年底,从报上看到《森林与人类》杂志的广告,这时自己刚写了篇有关森林题材的杂文《“当年起祖发根时”》,便给该刊投寄了去。很快就收到该刊的稿件拟用通知,并附注说明:如因该刊的原因而稿件终未刊出,该刊将向作者适当付给赔偿费用;此外,该刊还保证对可用稿“不超过30天”发出采用通知,要求退稿者则请附足邮票,该刊负责退稿。我对该刊的这两项“自我约法”颇表赞  相似文献   

3.
时值《杂志》芳龄18出刊百期之际谨表祝贺。她是图书馆界公认的优秀期刊,受到读者与作者的普遍关爱。我在《杂志》的第一篇稿件是在发文4年21篇后,且第4次投稿才得以发表,她对稿件要求之严由此可见一斑。近5年我在《杂志》的7篇发文,从收稿日到发待审通知,最短仅5天,平均18天,待审通知到发稿通知平均42天,不用稿通知仅1个月左右。如此处理时限在同类期刊中已属校校,使作者对她信任倍加。正是她的及时答复,使不能刊发稿件得以尽快转投他刊。相比之下,某些刊物发稿不按约定期限答复,甚至不答复,造成的一稿多投、…  相似文献   

4.
本刊自开展“一稿一投”好还是“一稿多投”好的问题讨论以来,收到了自治区内外的许多来稿来信,同志们除继续分析“一稿多投”的利弊以外,有的还就如何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选编宋志耀等同志的三篇文章发表。本刊吸取多数同志的意见,就稿件的投寄和处理与作者约法三章,同时公布。读者同志如有不同意见,仍希来稿来信。  相似文献   

5.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6.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出版前作者撤稿的152篇论文为研究对象,调查稿件的处理过程,通过邮件、电话回访以及追溯撤稿论文的发表情况,分析撤稿原因,发现一稿多投、期刊出版时滞和审稿周期过长、试验数据及处理问题、无法完成修改、导师不同意发表是出版前撤稿的主要原因,其中一稿多投是首要原因.要防范出版前作者撤稿,需要从法律和诚信建设方面规范作者和编辑的行为,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服务意识,从服务作者的角度缩短审稿周期,发挥网络出版优势,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抵制一稿多投.  相似文献   

7.
新闻单位都想报道独家新闻,也曾呼吁过,请作者不要一稿多投。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编辑的工作做得好与差是关键。记得,我曾寄一篇稿子给北京市办的《成人教育》杂志,没过几天,就收到编辑部的来信,对稿中提出了几条修改意  相似文献   

8.
《编辑之友》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煤矿工人,工余有点写作的爱好,今年订阅了贵刊,一想提高点写作能力,二想了解一下编辑工作这块“神秘领域”。当我接到第一期《友》时,一件往事又涌进我的心扉。说起来是旧闻了,但还是想给《友》唠叨唠叨。 1983年1月,我给《新闻战线》杂志投去一篇短文,题为《压稿造成的失实》,文中列举了某两家报纸在刊登我矿两篇稿件时,因压稿时间过长,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使读者误认为是假报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后来我才知道《新闻战线》已登过此类稿件,我写的就不用了。但《新闻战  相似文献   

9.
一、“一稿多投”行为的界定及其法律后果一稿多投指著作权人(作者)把自己的作品(稿件)在法定期限内同时投寄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出版单位(报社或杂志社)。它是发出要约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四条的规定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作为一般经济合同的要约 ,其相对人可以是特定的 ,也可以是不特定的 ,如符合要约规定条件的商业广告。但精神产品(作品)的特殊性 ,使与其有关的要约行为也具有特殊性。向报纸、杂志投寄的稿件是知识劳动成果———作品 ,不论其是否发表 ,都享有著作权 ,因而这种要约是转…  相似文献   

10.
“一稿多投”的“板子”不该全打在作者身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作者通过互联网给纸媒投稿时,常常会收到这类的自动回邮:请勿一稿多投,尤其是不要给几个版面的编辑发同一篇稿件,以免造成重稿.我们一经笈现,将停用或慎用该作者的来稿.  相似文献   

11.
一稿多投,一直是困扰编辑的一个问题。前不久,某编辑在报纸撰文痛陈一稿多投的危害,并列举了自已经历的两件事:其一,同一作者将报道同一事件的稿件投于同一报纸的两个版面,结果造成重稿;其二,某作者将同一稿件分别投于同处一地的两家报纸,这位编辑将稿子编发就绪,不  相似文献   

12.
写稿的免不了要收到退稿,编稿的免不了要把稿件退回去。不管对谁,退稿总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我自己既是作者,弄点文墨,自然经常要得退稿;又作编者,在编稿过程中又得经常地要把有些稿子退回原作者,对此自然就感慨颇多。诚然,写稿是一项极艰苦的劳动,倾注了作者的心血。作者完成了一篇作品,意味着一个“孩子”的出世,一件产品的诞生,对自己的作品总有些偏爱。编者是作品的第一个读者,把稿子退回去,意味着对这“孩子”宣判了“死刑”、这个产品的被淘汰。这终究是令人伤心的事。于是,写稿者与编稿者之间,就有了议论纷纷。但是,退稿有时候却可以变成好事。退  相似文献   

13.
说到将一篇稿件同时投给多家新闻单位的做法,许多通讯员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所以他们大多能自觉把关,不一稿多投。但是,给同一家新闻单位一稿多投的情况在不少通讯员中仍存在,他们经常将同一篇稿件同时寄给同一家新闻单位的几个部门或几个编辑,以求“广种薄收”。这种“一稿多投”的做法,引发了不少弊端。首先,这是对新闻单位及编辑不尊重、不信任的表现,而且也是对自己稿件缺乏应有的自信;其次,会给编辑工作带来麻烦,造成重复编稿、无效劳动,还容易造成重复刊登;再次,这样做,容易使通讯员滋长投稿不严肃以及碰运气、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实际…  相似文献   

14.
不管看什么报刊,我总是喜欢翻翻它的“读者来信”。这不单由于那些信上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我关心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往往使我回忆起一段永生难以忘却的往事。我通过它进入了新闻界,而且直到现在我还在新闻界工作。这家报纸是上海文汇报,它的“读者来信”专版叫“读者的话”。“谁叫你写通讯的文章”一九四六年我在河南开封高中读书时,对这个专版虽然也很爱看,但没给它写过稿。我当时的兴趣是搞文艺创作,给这个报纸的文艺副刊“笔会”和上海的其它一些报刊投过文艺一类的稿件。七月  相似文献   

15.
去年底,从报上看到《森林与人类》杂志的广告,这时自己刚写了篇有关森林题材的杂文《“当年起祖发根时”》,便给该刊投寄了去。很快就收到该刊的稿件拟用通知,并附注说明:如因该刊的原因而稿件终未刊出,该刊将向作者适当付给赔偿费用;此外,该刊还保证对可用稿“不超过30天”发出采用通知,要求退稿者则请附足邮票,该刊负责退稿。我对该刊的这两项“自我约法”颇表赞赏,以为是当前浩瀚如林报刊中的难能可贵之举。今年初,我收到了《森林与人类》寄赠的两份样刊,杂志印得颇为精美。再翻开扉页目录一看,还有不少名家大手笔的作品,如流沙河和已故的秦牧先生等。与样刊同时收到的,还有一封编辑部致作者的函件。函件中除了通知作者文章已用,“衷心感谢支持”等等的话之外,还写道:“本刊期待您更好的作品。同时,也真诚地希望您指出本刊的不足,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让我们一起来把《森  相似文献   

16.
我结合几年来的实践,谈谈怎样做一个称职的通讯员。一、通讯员要熟悉报道要求要完成报道任务,首先要了解和熟悉新闻单位的报道要求。记得一次,我县一名计生干部抓计划生育的事迹非常感人,我将稿件写好后,寄给金陵之声广播电台,电台的一位编辑给我来信说:此稿不宜对外宣传,适宜对内宣传。后来我改投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很快被采用。从播,对报纸的每一个栏目都进行  相似文献   

17.
看到6月7日人民日报刊载的李佩芝同志的一篇散文《大森林,我的大森林》,文末落款是1987年5月25日于西安。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发生于5月6日至6月2日。我钦佩作者出手快的写作功底,也钦佩人民日报副刊编辑处理稿件快的工作作风。从脱稿到见报,只13天,这中间包括邮件运送,编辑分稿、看稿、审稿,一直到编排,作为时效性相对说较弱的文艺稿,我以为  相似文献   

18.
通讯员园地     
一日,我将一篇新闻稿投寄给本地报纸的一位编辑,数日过去了,如石沉大海.于是,我又将新采写的两篇稿子亲自送到报社(我距报社很近),正好那位编辑也在,我顺便问起寄去那篇稿时,他吞吞吐吐地打着哈哈.无意中我发现他桌腿下有一个皱巴巴的纸团,拾起一看,正是我那篇稿,看得出是用来擦桌子后甩下的.那位编辑有些尴尬地收回了稿子.几天后,那篇稿子便见报了. 由此,我想起了老作家、老编辑孙犁,他从事编辑工作大半辈子,对待投稿者的稿件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凡是到他手下的稿件,拆封时都注意不伤及稿件,保持稿件的清洁,从不给人家污染,即使不用的稿件,有什么意见总是写在小纸条上,不在稿件上乱画,他也从没丢失过一篇稿件,即使很短的稿子,(见孙犁《编辑笔记》关于编辑工作的  相似文献   

19.
看到6月7日人民日报刊载的李佩芝同志的一篇散文《大森林,我的大森林》,文末落款是1987年5月25日于西安。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发生于5月6日至6月2日。我钦佩作者出手快的写作功底,也钦佩人民日报副刊编辑处理稿件快的工作作风。从脱稿到见报,只13天,这中间包括邮件运送,编辑分稿、看稿、审稿,一直到编排,作为时效性相对说较弱的文艺稿,我以为  相似文献   

20.
一稿多投有利也有弊。我认为,它的好处主要有:①有利于医治某些报刊电台编辑的“慢性病”,促使加快编稿和退稿速度;②有利于促进新闻单位的竞争,提高业务水平和宣传质量;③有利于写作新手脱颖而出。它的弊端主要有:①将会给编辑部加重处理稿件的负担;②有的一稿同时命中数处,作者坐收多份稿酬。综上所述,一稿多投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